

油畫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油畫創作者從社會生活入手,將生活經驗、個人感悟融入畫作之中,因此油畫成為特殊的展現社會生活風貌和時代發展特征的窗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創作油畫不僅僅是在進行藝術創作,同時也是對社會發展情況的記錄。隨著人類社會綜合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油畫創作領域迅猛發展,油畫創作者運用多種多樣的創作方法,將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油畫藝術的發展,也為社會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
油畫作為一種具有廣泛興趣群體的藝術形式,因其充分展現了創作者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時具備突出的真實感,逐漸成為藝術、文化與社會生活相互融合的體現。優質的油畫作品一方面能夠給予欣賞者和藝術創作者審美層面上的滿足,另一方面能夠反映社會現實,激發社會意識。本文主要對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關聯展開分析,旨在為促進優化藝術創作領域綜合發展水平的進步貢獻力量。
一、西方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聯系
油畫最初源于西方國家,油畫創作者將創作的視角拓展至人文社會領域,以油畫的形式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記錄時代發展脈絡。油畫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社會現實的影響和啟發,因而作品中會反映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油畫藝術家的作品往往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氣息。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作品大多以宗教題材為主,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價值觀;而現代藝術中,一些油畫作品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如環境污染。第二,油畫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往往會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和探討。比如,印象派畫家19世紀末期創作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們對當時社會中的經濟和政治問題的不滿和批判。此外,油畫藝術家的作品也可以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量。比如,在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改革運動中,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推動了社會改革的進程。
以19世紀法國油畫創作領域的發展為例,當時的法國正處在風雨飄搖的變動時期,法國諷刺藝術大師杜米埃于1862年創作了油畫《三等車廂》。在畫面中,陽光自列車狹小的窗戶照射進來,車廂內擁擠逼仄,前排最左邊的婦女懷抱嬰孩,神情疲憊,前排中間位置的老婦人目光呆滯,雙手緊握著膝上的籃子,老婦人的右邊有一個依靠著座位睡覺的男孩,他的身邊放著類似于行李的箱子。觀賞者雖然無法通過畫面判斷三者之間的關系,但卻能夠直觀感受到這是一次并不愉悅的出行,即便是坐在后排頭戴禮帽的紳士,臉上也帶著淡淡的愁容。
早期西方油畫的繪畫主題多半與現實世界中的客觀事物有關,反映的內容具備明顯的現實性,而畫家在繪畫創作時也致力于接近客觀對象。西方油畫藝術創作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創作者以畫筆為工具建立起油畫創作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充分反映不同時代發展背景下人們的精神需求。觀賞者可以通過畫面感受到油畫創作者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追求,通過油畫了解畫作創作時的社會背景。
二、中國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聯系
中國油畫是在西方油畫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經過歷代油畫創作者的創新與發展,在我國取得了突出的發展成就。1949年以來,大量俄羅斯油畫作品被引入國內,我國的許多地區紛紛建立起培養油畫創作人才的繪畫班,俄羅斯寫實畫派的創作風格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第一批油畫創作者。由于西方油畫側重于反映社會現實,中國油畫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延續了西方油畫的寫實意識。以閆振鐸先生1973年的布面油彩作品《王鐵人》(見圖1)為例,閆振鐸先生立足于當時時代的發展背景,充分了解鐵人王進喜的事跡后,在創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構想,畫面中出現的道具及王進喜的儀態、神情、動作等,都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
20世紀80年代,我國社會公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都在無形中出現了顯著的變化。于是,油畫創作者也將創作的選材逐漸從工人階級等延伸到了農民群眾及日常生活之中。以羅中立在1980年創作完成的布面油畫作品《父親》為例(見圖2),畫面中的老人頭戴白色頭巾,古銅色的皮膚上皺紋密布,胡茬凌亂,雙眼微睜,微張的嘴唇后藏著所剩無幾的牙齒,他的指甲縫隙中藏有泥土,雙手捧著一個陳舊的茶碗。羅中立用極具寫實意味的筆觸勾勒出了一位淳樸鄉村父親的形象,同時還原了勞動人民勤勞、樸實的特質。在此之前,沒有一個普通人以這樣的肖像形式在繪畫中出現。父親占據了這張尺寸并不小的繪畫的全部空間,他僅僅以一個上半身的肖像(主要是他的臉部)就擠滿了整個畫布。一個普通人、一個不知名的人物以這樣的形式被鐫刻,以繪畫的方式被永恒記載,是一次突破性的創造之舉。人們能細察他臉上的一切,但是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唯一知道的信息只有這是一個艱辛的勞動者。他的額頭上全是皺紋,他的手上、臉上,畫中他身體的肌膚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布滿了皺紋,這些皺紋看上去像是被刀刻的一樣,但實際上是生活之刀。這正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寫照。在這一時期的油畫作品里,工人、土地、婦女、老百姓、交通工具幾乎成為最具有符號性的要素。
三、不同類型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關聯
藝術來源于現實,油畫藝術寓于社會現實之中,又時常高于社會現實。油畫創作者時常以旁觀者、親臨者的身份感知社會現實,并運用獨特的方式將其融入繪畫作品中,不同類型油畫的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的關聯也各不相同。
(一)現實主義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關聯
社會現實是孕育油畫藝術的土壤?,F實主義油畫的創作側重于以油畫的形式展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實主義油畫創作者通常會將社會生活、自然風貌、時代變遷作為創作主題,并將其轉換為不同的審美意象,以多元化的審美情感凸顯油畫的審美價值?,F實主義油畫既要成為一面鏡子,充分反映客觀世界的社會現象,又要成為展現藝術魅力的窗口,塑造油畫創作者的審美理想。油畫之所以能夠在傳入我國短短數十年后就擁有較為穩定的興趣群體,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藝術創作者在進行油畫創作時雖然選取的創作主題不同、創作風格也存在明顯差異,但追求的社會理想卻是相似的。
現實主義油畫藝術創作關注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油畫素材,無論美與丑、善與惡,只要是能夠挖掘社會生活本質、展現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內容,都可以作為油畫素材應用于藝術創作領域之中。換言之,現實主義油畫創作者創作的油畫都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對應的體現,他們從細節處反映真實,用畫面揭示真理,使得油畫藝術作品達到了較高的審美層次。
現代主義油畫藝術創作體現了突出的人文精神特征,創作者從人文關懷視角為繪畫注入了蓬勃的人文生命力,使得油畫作品能夠在反映民生的情況下具備雅俗共賞的普適性,部分社會群體能夠從現實主義油畫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另一部分社會群體則能夠從現實主義優化中獲得共鳴、引發思考。
(二)后現代主義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關聯
“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誕生于英國畫家查普曼在1870年所舉辦的個人畫展,用于表示當時法國印象畫派別出心裁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多半已經走過了工業化發展歷程,隨之步入后現代時期。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創造性思維,從社會領域延伸到藝術領域后打破了固化的審美方式,對主流繪畫藝術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受到了新一批藝術創作者的青睞。后現代主義油畫藝術創作更多體現了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和對人類理性的思考,用油畫藝術展現不同的思維方式。部分藝術創作者將后現代主義油畫視為現代主義油畫在藝術革新走到盡頭時,重新回歸傳統后的產物。后現代主義油畫的誕生使得藝術創作者的藝術創作精神再度被激發,他們開始對社會現實進行色彩語言加工并呈現于畫面之上,模糊了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界限,徹底顛覆傳統的藝術觀念,甚至將對觀念的追求凌駕于油畫創作藝術之上,突出強調繪畫創作的時代感。從某種程度上看,后現代主義未必直觀體現了社會實踐,但融合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政治內涵和人文精神。
四、結語
油畫藝術創作領域的發展與社會現實如同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社會生活為油畫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選材,油畫藝術創作以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獨特風貌。油畫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緊密關聯賦予了油畫感染人心、引人深思的美感,能夠喚醒觀賞者的心靈,使關于社會現實的思考以一種無聲卻具體的方式表現出來。社會現實的變革為油畫藝術創作開辟了包羅萬象的發展空間,油畫藝術創作者可以以社會現實為藍本,豐富油畫內容,增加油畫作品的時代厚重感。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創作者應當提高自身的社會敏感度,將社會現實作為油畫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凸顯油畫的生動觸感,彰顯油畫的藝術風采,賦予油畫獨特的社會韻味,促進藝術創作水平與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升。
(安陽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張安明(1993—),男,安徽合肥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油畫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