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通過文獻資料調查和邏輯分析方法,研討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在文化學方面的價值。一方面,從體育的源頭和底蘊揭示了體育的文化屬性;另一方面,通過中西方體育文明的對比,認為我國民族民間體育是對宇宙進行探究的哲學體育,并提出在當代對我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進行繼承并發揚,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時代,重拾我國民族民間體育的話語權,需要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加強學校的民族民間體育教育和舉辦群眾性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關鍵詞:民族體育文化" 中華文化" 價值
中圖分類號:G85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8902-(2023)-06-001-3-HT
作者簡介:唐銀(1998-),女,漢族,四川內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任務。進入新時代,我國的體育事業已經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民族民間體育是體育事業的一部分,是在中華文化千年演變的歷史中積聚的體育文化精髓,是華夏民族專屬的體育文明和傳統價值理念的典型之一。繼承和發揚我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就是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對于維護國家文化的安全性和多元性具有關鍵作用,這與民族復興事業息息相關。從文化學方面探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屬性,追尋我國民族民間經典體育的“根”,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非常迫切。
1、我國民族體育是體育文化的衍生
1.1、體育的源頭和底蘊
體育作為人類社會專屬的文化現象,有著歷史悠久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體育的身體教育功能與人類社會的生命與意識活動休戚與共。在原始社會所產生的奔跑、跳躍、游水等都是早期人類必備的基本生存技能,雖然當時這些活動并不是以直接增進健康為目的,但是卻是初期體育所產生的根源,這表明體育活動是人類社會必須的活動。體育是通過軀體活動來促進人們身體健康,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而體育的三個核心概念,即目的性、身體活動與直接參與,對于體育的概念界定是體育區別于其他文化形式的關鍵。盧梭在《愛彌兒》中率先提出“體育”一詞,他認為通過體育的身體活動可以增強和提升兒童的體力和優秀的品格。與此同時,在我國“體育”一詞卻是通過日本傳來的舶來品之一,表明我國對于體育的研究起步較晚。
1.2、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在文化學的顯現
體育作為一種文化方式,是人類對自身的創造和展現,最終反映在身體文化層次的表現。“雖然東西方體育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體育文化”的內核始終是“身體文化”的外化。《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運動始終將體育和文化融為一體”,這是一種生活哲理和生活風格;丁建國認為:“體育文化是一種以人的體育活動為屬性的社會形式,它是由人對體育的需要、意識和定義等概念狀態的內容和外化的各種體育活動,以及活動的組織行為,包括活動的規模、設施及構成”。因此,體育文化是通過組織制度化的身體動作,并且加以特定的知識文學內涵和人的行為的組織活動等,是身體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殊文化。
探討一定時期的體育文化需要通過對特定階段確切的人的體育動作所產生的事物活動的表象進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了體育文化推崇的文化學現象。這種崇尚與宗教崇拜有所不同,這是一種具有符號學意義的信奉。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了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和顛倒的世界觀。李力研主張:“體育是以肉體的表現風格來表達感性,即人性。體育活動是人推崇天性解放的方法之一,也是產生體育崇拜的根源”。體育文化的進步,與時代休戚與共。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國的體育人文精神是“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這種體育的民族精神重申了國家、社會和個人利益的一致,是社會主義階段以集體利益為核心的體現。這表明,我國體育文化的含義因時而變、順勢而為。
“民族傳統體育”是某個種族在特定的區域開展,并且歷代傳承下來的、具有展示本民族特有文化印記的娛樂競技活動。在1981年,全國少數民族工作座談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傳統體育”這一概念。在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該字符就在體育界耳熟能詳。到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將民族傳統體育學納入體育學下設置的4個分支學科中,這是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正式形成的標志。
在我國,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的文化學研究最為熾熱。目前的專家學者研究注重于武術自身的底蘊和結構,以及東西方體育對比的溝通和結合的可能性。對于東方體育而言,尤其是在我國價值體系中,“武”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活動行為,其最終目的在于“武以載道”,而“道”則代表人生、生命共同體,是更高級別、更全面的概念。總之,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典型代表,武術在中國體育文學研究中占據很大地位,以研究武術為切入點,可以窺見中華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
總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與我國體育文化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文化表現之一,前者是后者文化方面的細化和衍生,是我國體育文化的精髓。
2、文化學視域下的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學,其本質是研究不同文化現象產生和發展、功能和結構的社會科學,是窺見事物發展全過程的方法論原則。文化學,研討的核心是人,研討人與社會、自然和自身狀態,研討人的意識、價值、知識與情緒。文化學,是從宏觀角度出發對研究樣本作出學理性探究的學科,探究文化自身和其他文化、文化與自然、文化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文化學討論,本文主要以東方體育文化為研究范本,探究其背后產生的根源和未來的價值。
2.1、哲學體育:中華文化是我國傳統體育發展之源
從文化學語義屬性方面出發,東西方體育文化可以劃分為哲學體育和物理學體育。與西方體育物理性展示人的力量不同,東方體育是更著重對宇宙的把握的哲學性體育。這是由于東西方不同的地理環境、社會制度、區域位置、生活風格、宗教習俗等原因所產生的。東方體育文化,始終圍繞三者關系,即“天”、“地”、“人”三要素的關系為探討,以儒家的“中庸”思想為指導,強調“天人合一、神形兼備”的神韻。王新午在《太極拳法闡宗》中認為:“太極拳之效力,足以使吾人之身體日趨霸道,精神日進于文雅”,則是體現了太極拳不僅僅注重于其拳本身,更加注重拳的“意”。由于長期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尤其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內涵,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涵化功能的外在表現。例如:作為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六藝之一——射箭,雖然起源于先秦時期,但是也具備教育和禮節的作用。所以,在研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時,不能局限于對物理“力”的研究,而應該從文化學的視角下談其發展的本源,即中華文化的涵養。
2.2、基于對中華文化的研究把握我國傳統體育
基于對文化學的探討,為研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屬性提供兩個可行的線索:(1)從歷史發展中探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演化歷程;(2)從華夏文明實踐的意義中體悟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中的延續性和創造性。
一方面,我國民族民間典型體育的發展是中華文明歷史迭代的縮影。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中華文明的產生、發展而變遷的。比如:最早的球類——石球,產生于原始社會時期;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奴隸社會產生發展及向封建社會轉化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駕馬術、拳擊、角斗、器械技擊和跑、跳等原始的“田徑”運動,并且在長期軍事實戰中,還形成了武舞;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學校教育,出現文武分離,比如作為氣功之一的導引,這與現代的保健體操雷同;秦漢時期(約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民間已經相當流行楚軍,并且在當時已經有專門的足球場地,足球場地四面設有圍墻,場所分為陰陽兩半,四周有看臺,每逢競賽就有大量的觀眾圍觀。唐代(618年-970年)馬球運動風行全國,這是一種騎在馬上,并且用馬球桿擊球入門的體育活動;宋元(960年-1644年)時期出現的盛行于上流社會的“捶丸”,是早期高爾夫的雛形;明清(1368年-1912年)時期所流行的“冰嬉”運動,催生了現代雪橇運動的產生。所以,在歷史進步的不同時期,我國民族民間體育所承載的物質形式各不相同,這與各民族的文化發展歷程休戚相關。
究其根源,有兩個方面影響因素。其一,生產方式的差異所造就的文化異質性屬性。比如隨著水草而遷徙的粗獷型畜牧業生產方式所形成的北方游牧民族體育文明,由于水稻小麥等種植業而形成的農耕民族體育文明;其二,民俗文化在宗教方面表現的獨特性,由此而派生了其本性的特征,即:對自然和人的信奉。比如:在對祖先的崇拜上,彝族在十月份所舉行的拜祭祖先的儀式,其儀式就包括跳火繩,耍獅子,跳高腳等。由此,探求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可從華夏文化上尋求根源。延續民族經典體育的血脈,也必須立足于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為源頭,在歷史和時代進步中推動和創新民族典型體育的發展。
另一方面,中華文化是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根”。馬克思給出了“社會有機體”的概念,認為社會是不斷變化且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這里的有機體暗喻了社會的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百般變化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而文化作為社會有機體,與人的實踐緊密相連。由于各種族具有其獨特的部族文化,其民族傳統體育呈現方式也大同小異。比如:由于“采珍珠”的勞動而誕生了滿族的珍球運動;押加在藏區已有幾百年歷史,這是藏族最喜愛的傳統項目,又稱為“大象拔河”和”藏式拔河”。盡管不同民族所具有的民族屬性具有差別性,但是在民族的交流中也產生了共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例如花炮,也稱“槍花炮”,在侗族、壯族、仡佬族中普及度很高。
總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是最內層的精神文化層,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產物,是在各民族交往、溝通、交融中所形成的,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而中華文化則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生和發展所依托的根本。
3、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價值和傳承路徑
3.1、文化自信: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屬性推動復興偉大中國夢
在當代,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仍然具有時代價值。“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基本、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是一個國家發展強大的內在驅動和保證”,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內在原理,是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支撐,是實現民族復興的話語底氣。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傳統文化所形成思想體系,展示了我國人民幾千年的辯證哲學思想,是我們特有的優點。而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振興民族傳統體育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志性事業的文化屬性。在歷史新的發展階段,繼承和光大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是每個體育學人的緊要責任。
3.2、傳承路徑:民族傳統體育的破解難題
2018年1月10日,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建設,改革完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組織管理,建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豐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這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即:要保留民族特色,創新傳播機制,破解發展難題,以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1)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華文化休戚相關。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生活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對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申遺是傳承和保護的手段之一。例如,位于我國西北部的寧夏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風貌,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屬性。寧夏地區在國家對于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的戰略指導下,挖掘和整理出諸如中衛市的舞龍、海原縣的打梭、吳忠市的何家棍等項目,于2007年和2011年先后列入了寧夏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這對于傳承和守護當地民族傳統文化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
(2)加強學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
2021年10 月8日,國家體育總局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了“青少年體育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觀點,認為要實現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讓體教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青少年需普遍掌握1-2項運動技能,讓體育活動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這是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的重要途徑。就我國與西方對比而言,古希臘雅典和斯巴達學校體育十分發達,重點培養學生五項技能:賽跑、跳遠、投標槍、擲鐵餅和摔跤;但是,我國受制于儒學的影響,學校體育教育意識比較淡薄。在現代傳承較好的其他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韓國的跆拳道、泰國的泰拳、俄羅斯的民族舞蹈等,均是由于引入了學校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之中。因此,在當代要充分發掘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價值,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入學校教育課程中。
(3)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全民健身需要解決“人們群眾去哪里健身”的困難。十四五規劃在全國推廣體育公園的建設,彌補鄉鎮體育健身設施的短板,并大力支持公眾體育的發展,推進公共體育場所的全面和低收費向公眾開放。這為開展群眾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提供了場地設施。因此,一方面要堅持辦好全國少數民族經典體育運動會,定期檢查群眾性運動,逐步健全少數民族民間經典體育運動競賽規則,帶動全國各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進步;另一方面,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群眾性宣傳,鼓勵群眾積極加入民族經典體育活動中。比如,在北京冬奧會跳臺滑雪舉辦地張家口“雪如意”底部廣場的一場太極拳表演;在北京市通州區武術運動協會就有超過1000名成員,設有50余個村鎮、社區、街道等各級“武術指導站”等諸如此類的民間賽事活動。
4、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歷程也自成體系。與此同時,文化是透視民族傳統體育的多棱鏡,也是寓示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知識愿景。因此,無論是昔日輝煌史,還是近代潦倒史,或是現代復興史,中華文化都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基石,而民族經典體育在歷史選擇中體現其時代意義。那么,如何重拾民族自信,成為迫需解決的問題。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總書記闡述了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論證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解決現存問題的良藥之一。因此,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時更要注重價值剖析。
參考文獻:
[1]洪圣達.體育發展史征[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4).
[2]楊文軒,陳琦.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郝勤.論體育與體育文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03).
[4]胡小明.體育人類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5]丁建國.高校體育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體育文化導刊, 2004(12).
[6]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7]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潘桃鈴,鄭國華.回歸“生命意義”;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邏輯起點[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2,21(08).
[9]王新午.太極拳闡宗上[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0]劉堅.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C].北京體育大學,2012.
[11]蔣茜.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征的演變成因及其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
[12]畢文銳.“社會有機體”概念釋要——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1).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景君學.新時代文化自信與文化自主的現實鏡像化建構[J].甘肅社會科學,2018(3).
[1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
[16]趙富學,黃莉,張高華,沈克印.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志性事業的文化內蘊與支持理路[J].體育文化導刊,2022(07).
[17]李兵,徐彬.現代社會條件下高校龍舟運動發展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報,2015,38(12).
[18]馬兆明,徐文紅.“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寧夏少數民族體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