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馬拉松賽事中體育保險所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研究,探討未來發展對策。結果發現,目前馬拉松保險存在以下不足:(1)跑者投保意識薄弱;(2)專項保險發展滯后;(3)現有保險保障水平偏低,適用性不足;(4)馬拉松保險行業運行機制不暢。對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大眾自覺投保意識、多渠道推進馬拉松專項保險的發展、提升馬拉松保險的賠付水平與適用范圍、保險職能“前移”等建議,為積極推動馬拉松體育賽事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拉松保險" 困境" 路徑" 馬拉松賽事
中圖分類號:G8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8902-(2023)-06-111-3-LXY
作者簡介:王穎(1998-),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1、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內掀起了“馬拉松熱”。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年馬拉松賽事數量持續增長,全國共舉辦1828場次規模賽事(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動),覆蓋了全國31個省區市,參加人次達712萬,平均每天的馬拉松賽事超過5場。隨著馬拉松參賽規模日益擴大,參賽選手的運動風險也隨之而來,國內相繼發生的馬拉松事故均牽扯到保險問題。例如,2004年廈門國際馬拉松,一名參賽選手因比賽誘發高隱蔽性病癥致殘,但因賽前保險條款不明晰,保險公司不理賠,告狀無門;2021年5月,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中,由于賽前風險管控不到位,賽中遭遇大風、降水、降溫的惡劣天氣,導致了一起21人死亡的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以下簡稱“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事件”),保險賠償問題隨即成為了關注重點。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文件中提出,要加強體育保險的宣傳,積極培育體育保險市場,鼓勵和引導大眾購買相關保險產品。然而,翻檢國內保險公司眾多的保險產品,并沒有馬拉松專屬保險。雖然近年來保險公司在很多重要的體育賽事中出現,從之前鮮為人知的體育保險到成為體育賽事的主要贊助商品牌和合作伙伴,但是這些似乎并沒有為體育保險市場的發展開辟出快速的增長空間。綜合來看,我國馬拉松保險的整體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多數保險內容均是保險公司在意外事件頻發的背景下臨時開發的保險種類,具有較強的滯后性,體現出我國馬拉松保險內容、保險體系、保險制度不完善等現狀。
鑒于此,在馬拉松賽事規模不斷擴大與專項賽事保險發展滯后的綜合背景下,深刻把握馬拉松保險的發展現狀,進一步明確馬拉松保險的發展困境,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對于推進馬拉松賽事發展和完善體育保險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導向意義。
2、馬拉松保險的發展困境
2.1、馬拉松跑者投保意識薄弱
在西方發達國家,體育保險是民眾參與體育運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體育保險運用普及而深入。國際越野跑協會(ITRA)2021年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10萬名越野跑選手,甚至接近路跑歷史悠久的美國的越野跑選手的數量,由此可以看出田徑運動在中國的蓬勃發展。然而愿意購買國際越野標準保險的選手只有92人,這恰恰凸顯了國內跑者投保意識薄弱,對保險的認知和了解遠遠不夠。
具體而言,一是國內馬拉松賽事水平參差不齊、參與人數眾多,參賽者參加賽事的頻率、是否系統接受過運動訓練專業知識情況不明,增大了馬拉松賽事的風險隱患;二是馬拉松選手大多為業余選手,安全責任意識、自我法律約束和風險意識遠低于職業運動員,通常認為賽事主辦方購買的保險足夠保障參賽安全,普遍不關注所投險種及條款,且業余選手通常抱有休閑健身娛樂心態,面對較高費用的體育保險往往會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三是國內馬拉松賽事繁多,業余賽事占的份額較大,但跑者對于投保渠道了解過少,在賽事中無法得到正確的商業保險保障。
2.2、馬拉松賽事專項保險發展滯后
馬拉松賽事專項保險是馬拉松賽事成功舉辦的重要保障。202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發展體育領域的商業保險,積極開發專屬保險產品。我國的體育保險主要集中于競技運動領域,而我國的體育人口則主要集中于大眾運動和學校運動等領域,體育保險的潛在市場巨大,未得到深度的開發。而國內針對體育項目類的專門化保險產品與保險服務相對較為滯后。以馬拉松運動來說,一般保險產品通常以被保險人從事高風險體育活動作為除外責任,例如中國平安保險的“一年制綜合意外險”內容規定,被保險人從事高風險運動或參加職業或半職業體育運動屬于責任豁免范圍。而大多數保險公司通常把現有的意外險產品套用在馬拉松賽事上。僅有中體保險經紀公司提供馬拉松賽事專項保險產品,最高保額80萬元,其中包括意外傷害、突發急性病醫療、高原病醫療補償、凍傷醫療補償、急性病身故等內容。此外,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保險、陽光保險等雖然是我國較早介入馬拉松賽事保障的大型保險公司,其“人身意外傷害險”基本上能夠覆蓋我國大部分正規馬拉松賽事,但卻并非是針對馬拉松賽事的專項人身保險(表1)。
面對馬拉松賽事開展火熱與意外事件層出不窮的現狀,一些保險公司嘗試自主開發了團體跑步意外傷害保險,條款增加了猝死和急性醫療事故項,但因其保費較低、賽后失效,與一般意外險比較沒有實質性的差別。
2.3、現有馬拉松賽事保險保障水平偏低,適用性不足
當前,我國馬拉松賽事保險的整體發展較為滯后,以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事件為例,由于在強度難度最高賽段遭遇大風、降水、降溫的高影響天氣,導致21名參賽選手遇難。該事件因死亡賠償金額的問題,一度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目前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大多由主辦方統一為參賽者投保(不強制投保)。依據表2可以看出團體意外險保額一般在5-50萬元,少數保到100-200萬元,而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賽事,作為地方區域賽事,意外死亡最高保額僅為50萬元,自然災害救助保險、個人人身險及意外險的實際賠付額更低。從側面反映出當前馬拉松保險市場的保障水平偏低,且馬拉松比賽風險程度與保險額度不匹配的問題。此外,馬拉松賽事最容易忽視的是賽后由于關節功能及動作模式不良造成的各種意外運動損傷,然而從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事件所表現出的賠付現狀來看,除團體意外、自然災害救助、人身意外等險種之外,并未涉及關于意外運動損傷等具有針對性的保險,體現出當前的馬拉松相關保險產品局限、產品適用性不足等問題。
2.4、馬拉松保險行業運行機制不暢
馬拉松運動的流行,帶動大量保險公司與馬拉松賽事主辦方合作。隨著體育保險市場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馬拉松賽事與保險業之間保險贊助或直接冠名贊助的維護模式變得相對單一,暴露出賽前風險管理環節薄弱、體育保險運營不規范、理賠程序復雜滯后等問題。具體而言,馬拉松比賽期間,保險公司一般根據主辦方規定,安排工作人員駐守在指定醫院或者比賽重要地點,對可能出現的馬拉松事故提供直接賠償服務和緊急救援。但馬拉松急救保障難度大,且辦賽能力參差不齊,事故處理或許會告一段落,這種被動的“事后補償”局面,卻從側面反映出賽事主辦方與保險公司并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使得保險公司無法深度保障參賽過程。因此,想要暢通馬拉松保險的賠付機制,兩者必須加強服務意識,通過賽前深入、過程主動和加強風險管理,來保障馬拉松賽事的長久發展。
3、馬拉松保險發展的路徑選擇
3.1、提高大眾自覺投保意識
當前,大眾的風險管理意識方面存在較大不足是制約當前馬拉松運動風險普及的關鍵因素,而要破解這一問題其核心在于強化人們對馬拉松運動的風險意識,使其認識到體育運動在對于競技的追求和自我超越的同時,伴隨的是巨大的風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人們認識到體育運動所造成的身體傷害和財產損失由普通責任保險承保,加強個人更理性地面對風險,接受馬拉松保險制度。首先,賽事主辦方可通過賽前在賽事報名程序中詳細列出保險內容及風險須知,這樣能夠直接迅速的擴大影響范圍;其次,賽事主辦方可在賽事官網、官方公眾號上進行相關風險案例、事故新聞剖析,以文章或視頻的形式推送訊息,也可在跑者協會、跑友交流群中主動推進保險知識的普及,拓寬馬拉松保險的傳播渠道;同時,保險公司如果能夠通過研發手機APP專門板塊或者賽事現場發放保險產品宣傳手冊并配備專業人員進行講解等多種手段來使人們更加方便快捷地主動了解、自覺投保,將會提高其積極性,為人們在馬拉松保險方面提供更多選擇。
3.2、多渠道推進馬拉松專項保險的發展
現今,如果想要改變保險公司單一的贊助參與形式,在未來可以嘗試推動馬拉松專項保險。首先,針對馬拉松專項保險短缺、險種單一的問題,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主導,積極調和與賽事主辦方的三方協作關系,構建馬拉松專項保險購買專業平臺,投保人即可在線咨詢進行風險管理、保險信息溝通;并在購買、理賠等設置特別窗口,與網絡、二維碼等形式相結合,賽事主辦方須在平臺上發布賽事相關信息,保險公司在平臺上整合并發布用于參加此類體育賽事可能需要的險種,保險中介公司進行保險業務咨詢與銷售、風險管理與安排、價值衡量與評估、損失鑒定與理算等中介服務活動,使組織者或跑者安心便捷購買,購買后可自動生成二維碼,可供于組委會的核查或理賠;其次,充分利用政府資源,從宏觀政策看,馬拉松賽事能夠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大型馬拉松賽事作為代表城市的名片,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應,對當地體育消費市場有促進。因此,政府可以與馬拉松協會相協同,結合當地的財政實力以及馬拉松賽事的基數,制定符合地區實情以及政府、馬拉松協會、跑者相聯動的保險方案,進而實現以政府財政和體彩公益金加以支持的馬拉松專項保險;最后,建議國內保險公司學習發達國家保險制度,能夠詳盡地記錄馬拉松項目、傷情、傷殘等級等內容,整理體育保險市場理賠數據,制成專項保險理賠數據庫,這樣不僅利于今后的分析和完善,還便于為其他高風險運動保險發展提供借鑒模式。
3.3、提升馬拉松保險的賠付水平與適用范圍
隨著不斷的發展,馬拉松賽事除了傳統上的距離分類(半程、四分、全程),也延伸出了很多新的類型,例如,城市類馬拉松、名勝目的地類馬拉松、風光類馬拉松、經典路線類馬拉松等等,很多馬拉松比賽因為規模、形式不受限應運而生。而我國對于馬拉松領域的統計數據匱乏,也是導致很多保險公司不敢貿然涉足的主要原因。保險公司可以通過整合以往賽事數據,由專門技術人員進行評估不同馬拉松賽事的風險等級,以此為依據,在產品設計上進行靈活區分,拓寬馬拉松保險的適用范圍;并通過定期回顧分析產品銷售及理賠情況,確保被保險人獲得與保費相匹配的風險保障。此外,馬拉松運動帶來的不同風險,主要針對心肺功能、關節、肌肉、內臟器官的耐受能力,除了以上運動損傷,在比賽中還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有脫水、中暑等,最嚴重的就是心源性猝死。保險公司要細分不同情況,來確定保險責任范圍、制定保險費率并不斷更新,提高賠付水平。
3.4、保險職能“前移”,完善馬拉松保險產品服務體系
長期以來,保險的賠償僅僅是對被保險人或被保險人家屬的經濟補償,不能改變不可逆傷害的事實,而保險職能“前移”能夠減少或防止損失。具體而言,一方面,保險機構作為專業的風險管理機構,可以圍繞賽事籌備和組織過程提供專項的風險評估,同時就賽事管理團隊、救援團隊以及場地設施在內的環境因素進行全面衡量,做好事前的風險規避與把控;另一方面,在賽前加強風險防范知識的宣傳,委派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相關案例的風險分析和防控知識的講解,提高賽事主辦方的風險防范意識和綜合素養。還要加強對賽事的監控管理,嚴格把控賽事規模、積極完善賽前規劃、做好全程應急預案,提高賽事風險處置與應急管理水平,為主辦方預防、轉移和應對風險提供必要的保障。總之,通過馬拉松保險職能前移,完善馬拉松保險產品的全套服務體系,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賽事等級、賽事類型的險種來改變保險公司與賽事活動的合作模式;為適應專項體育保險的快速發展需求,對相關專業的保險人員也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積極引進和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增加保險公司對馬拉松賽事的了解,使之對各個環節相關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提高,最終實現提供優質的體育保險服務資源,從而提升馬拉松保險產品購買力。
4、結語
隨著全民健身的倡導和號召力,廣大人民群眾體育與健康需求不斷增強,健身人群不斷增長,馬拉松這項運動的熱情只增不減,而想實現馬拉松長遠發展的目標,離不開保險業的保障。顯然當前我國馬拉松相關保險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其面臨著馬拉松跑者投保意識薄弱、馬拉松賽事專項保險發展滯后、馬拉松賽事保險保障水平偏低、適用性不足,以及馬拉松保險行業運行機制不暢等問題。因此,要通過提高大眾自覺投保意識、多渠道推進馬拉松專項保險的發展、提升馬拉松保險的賠付水平、拓寬馬拉松保險的適用范圍、馬拉松保險職能“前移”和完善產品服務體系等路徑破解當前我國馬拉松保險的發展困局。誠然,不管是馬拉松賽事組織者、馬拉松跑者還是保險行業,都應當致力于傳導一種健康保障、健康生活的理念和形象,持續完善我國馬拉松保險的發展格局,助推體育保險成為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和.“奧運現象”與保險業的發展[J].中國金融,2002(08).
[2]宮思路.馬拉松保險對中國體育保險發展的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05).
[3]關晶,王國軍.體育保險的國際進展與我國體育保險的發展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8(01).
[4]林橋兵,吳鐘,蘭彥芳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我國大型體育賽事風險防范與管理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0,36(03).
[5]盛和泰.積極發揮保險功能作用·助力體育強國戰略實施[J].清華金融評論,2021(08).
[6]郭俊華,蒲陽.金融社會化促進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機理與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06).
[7]吳小圓,任占兵,李樂虎.政府治理視域下我國馬拉松賽事發展的綜合效益、潛在風險與治理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21,45(12).
[8]王以倫,秋鳴.國內足球運動傷害相關保險現狀與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07).
[9]湯六狼.新形勢下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風險管理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7.
[10]董國民.馬拉松運動在青島市體育產業中開發利用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8.
[11]劉龍飛.馬拉松業余選手參賽風險預警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20.
[12]于楊.馬拉松賽事風險識別和評估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0.
[13]趙少浚.體育保險助力體育產業化發展研究[D].遼寧大學,2022.
[14]屈秦沁,黃誠胤.新時代體育賽事產業高質量發展困境與策略:大學生體育賽事投保問題探究[A].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日照: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22.
[15]馬璐瑤.險商外圍突破體育保險[N].中華工商時報,2005.
[16]朱艷霞,譚樂之.如何擺脫被動的“事后補償”[N].中國銀行保險報,2021.
[17]房文彬.體育保險蘊藏巨大潛力[N].中國銀行保險報,2022.
[18]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EB/OL].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