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我國大學生更好地參與體育鍛煉,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回顧并探討近10年關于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研究,分析該領域的研究趨勢及相關熱點動向,呈現出相關研究的結構特點,基于cnki數據庫,利用CiteSpace知識可視化軟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研究領域的關鍵詞頻次、中心性、聚類以及時區圖進行分析。結合研究趨勢和研究結果,應提醒大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及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鍛煉" 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G8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8902-(2023)-06-138-3-ZQ
作者簡介:徐澤龍(1996-),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促進;
通訊作者:邱良武(1973-),男,漢族,江西贛州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促進。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收錄于CNKI(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在2012-2022年時間跨度內的關于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學術文獻資料。
1.2、方法
(1)檢索方法。
在CNKI中以主題為大學生并含關鍵詞體育鍛煉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12年至2022年。共得到2885篇文獻,經篩選后得到1068篇有效文獻。
(2)研究方法。
通過參考CiteSpace可視化軟件手冊,研究方法基本包括以下5個步驟:①確定研究領域,明確關鍵詞,通過CNKI(中國知網)檢索文獻和下載數據;②刪減數據,去除重復的、會議、期刊信息、名人訪談等記錄;③確定項目,以刪減后的數據為研究對象,創建新的文件夾以儲存運行;④設置閾值,根據研究需要設置研究的具體時間段;⑤圖形可視化和修剪調整,對CiteSpace創建的圖形進行可視化操作,主要圍繞聚類關鍵詞、時間軸聚類、時區演變熱點等結果進行分析。
2 、結果
2.1、文獻計量分析
(1)年度發文量。
對收錄的文獻按發表日期進行了統計分析。通過篩選,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在2012-2022年的十年間共收錄了1068篇關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研究文獻,年均發表量約為106篇(圖1)。其中,2013年的論文數量最高,有121篇。前五年的發文量總數較為穩定,而在近五年,發文數量有下降的趨勢。這表明,與大學生體育鍛煉相關的研究領域正在逐漸失去關注。
(2)作者共現分析。
作者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收錄的文獻共包括322位作者,重合度為75,密度為0.0015,重合結構比較松散。發表文" " 章≥3篇的作者有4位,發表文章最多的作者是徐唯,有5篇,占總篇數的0.46%。其他發表文章≥3篇的作者是唐軍(3篇)、向春玉(3篇)和馬愛民(3篇),各占文章總數的0.028%。圖中顯示了有兩篇或更多文章的作者,表明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作者發表的文章較少,團隊之間的合作也較少。
(3)機構共現分析。
構建機構共現分析見表1,納入的文獻機構共277個,連線66條,密度為0.0013。表1中發表文獻數量≥5的機構共有8家。其中發文機構最多的是揚州大學體育學院(13篇),其次是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7篇)、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7篇)、北京體育大學(6篇),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南京工程學院體育部,發文量均為5篇。
2.2、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在數據庫中檢索文獻的重要依據,也代表著對文獻的高度濃縮和綜合。如果關鍵詞的頻率高,說明關鍵詞所代表的研究內容已經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因此,通過分析關鍵詞的頻率、中心性和相關性,我們可以基本把握住文獻的中心思想,而分析關鍵詞背后的文獻可以加深對熱點的分析。圖3是關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研究的文獻的關鍵詞對比。它共包含447個關鍵詞和1247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28,關鍵詞集和中心性的統計頻率≥10。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領域的研究的高頻詞見下表2,“體育鍛煉”出現頻次最高,出現頻次745次,其余為:“大學生”(549次)、“心理健康”(86次)、“女大學生”(57次)、“影響因素”(57次)、“體質健康”(41次)、“學生”(34次)、“高校”(32次)、“影響”(32次)、“現狀”(31次)、“體育運動”(21次)、“動機”(20次)、“身體素質”(20次)、“健康”(17次)、“身體自尊”(16次)、“體質”(16次)、“中介作用”(15次)、“體育教學”(15次)、“對策”(15次)、“體育”(15次)、“鍛煉行為”(14次)、“抑郁”(13次)、“高校體育”(12次)、“終身體育”(21次)、“習慣”(11次)、“中介效應”(11次)、“精神衛生”(11次)、“體育行為”(11次)、“焦慮”(10次)、“身體鍛煉”(10次)、“高校學生”(10次)。其中“體育鍛煉”、“大學生”都是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中心性大于0.1,說明了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比較集中且較為深入。通過表2中的“大學生”、“女大學生”等,說明國內關于在該領域的研究對象以高校大學生為主,此外還特別注重對女大學生的研究。通過表2中還可以看到“心理健康”、“動機”、“抑郁”、“焦慮”的高頻詞,說明了目前學者通過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還關注到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且還通過體育鍛煉進行干預。此外,國內學者還對高校大學生的鍛煉動機、鍛煉行為、終身體育等方面十分關注。
2.3、研究熱點主題分析
在生成關鍵詞圖譜的基礎上,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采用LLR算法(Log-likelihood rate,對數似然函數)對聚類進行標記,可以清晰地展示出該領域的研究主題熱點(圖4,表3)。通過聚類,Q值(Modularity Q,聚類模塊值)=0.4115,Q值>0.3表明聚類結構顯著;S值(Weight Mean Silhouette S,聚類平均輪廓值)=0.7867,S值>0.5表明聚類結果合理,S值>0.7表明聚類結果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說明該聚類圖譜可以較好地反映該領域的研究主題熱點。該圖譜共生成12個有意義的聚類,分別是:#0大學生、#1體育鍛煉、#2影響因素、#3女大學生、#4學生、#5高校、#6高校體育、#7體質健康、#8動機、#9健康、#10心理健康、#11身體素質。通過圖4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相關研究集中在#0大學生、#1體育鍛煉、#2影響因素、#3女大學生4個方面。關鍵詞圖譜中有多個重疊的聚類,說明這部分的聚類是密切相關的,即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研究存在差異,但主題是比較集中的。
2.4、研究熱點演進分析
將關鍵詞圖譜轉換為time zone時區圖(圖5),結合該時區圖可以更為清晰地觀察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相關研究隨時間發展的動態趨勢。2012年至2016年,文獻數量變化不大,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對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體育行為、鍛煉行為、行為習慣、體育教學、休閑活動)、學生的心理狀況(動機、抑郁、主觀幸福感、情緒、自我能效感)、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體質健康、體質、自我控制),在研究方法上用到了中介作用和回歸分析。2017年至2019年,文獻數量呈下降趨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體育類app和運動類app的涌現,以智慧體育多樣化的形式融入到了高校大學生日常的體育鍛煉。 2020-2022年,文獻數量繼續下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出現互聯網+、健身app方面的相關研究,高校大學生鍛煉的場景也由室外轉移到了線上以及室內。
2.5、研究前沿及迭代分析
將關鍵詞共現圖譜轉換并檢測突現詞(圖6),可以清楚地發現近年來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領域的前沿以及迭代情況。一共得到6個突現詞,分別是:“終身體育”(持續時間為2012-2013年)、“身體鍛煉”(持續時間為2017-2019年)、“身體自尊”(持續時間為2017-2018年)、“體質健康”(持續時間為2018-2022年)、“精神衛生”(持續時間為2018-2019年)、“健康中國”(持續時間為2020-2022年)。根據突現詞后面的突現條可以觀察到,圖6中最活躍的三個詞是“體育活動”、“身體健康”和“健康中國”。突現強度最高的關鍵詞是“體質健康”(4.47),最新的突現詞是2018-2022年的“健康中國”,2022年之后的關鍵詞沒有出現突現詞。
3、結論
通過對近十年關于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發現,當前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國內學者十分關注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從以往的室外活動過渡為線上室內活動;國內學者還聚焦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干預研究,研究表明了科學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的對象還對女大學生有著特別的關注;國內學者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自尊、鍛煉動機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涉及,體現了大學生的健康狀況與“健康中國2030”戰略之間有著重要聯系,該類的研究能夠更加體現時代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為了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高校可以通過宣傳,讓學生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好處,使學生形成體育鍛煉就是健康的意識,明白體育鍛煉對學習、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此外,要加強室內外體育設施開放管理,加大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完善體育設施設備等硬件,使大學生有時間、有空間、有器材進行體育鍛煉。為了保證大學生每天有充足的鍛煉時間,高校可以優化課程安排,從而使大學生有更多的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其身體素質,同時也能為增加“健康中國2030”健康人口儲備,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OL].科學學研究,2015,33(02).
[2]彭俊華.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調查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J].青少年體育,2022(09).
[3]王勝超.普通高校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狀況及健康認知調查與分析[J/OL].山東體育科技,2012,34(02).
[4]葛冬梅.移動健身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影響[J].普洱學院學報,2021,37(06).
[5]梅冠東.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路徑研究[J].拳擊與格斗,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