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以建設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為主要抓手,深入實施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和“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在技術轉移和創新創業、聯合實驗室和創新平臺建設、科技人文交流等多領域與東盟開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打造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廣西緊抓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的良機,努力把與東盟國家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推上新臺階。
加強合作 成效顯著
“海世通與文萊大學、文萊技術理工大學合作,積極開展適合養殖的優勢品種的選種育苗工作,至今已選別出形體健碩、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活率較高的金目鱸魚子二代近20多個家系,并成功完成批量化催取魚卵、穩定的孵化和標粗育苗工作,實現了文萊本土海水魚育苗的突破,結束了文萊海水魚養殖用苗依靠進口的歷史。”3月11日,廣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韋成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16年,海世通在文萊建設海洋漁業綜合開發項目,積極推動中國先進漁業科學技術落地文萊。經過6年多的努力,海世通(文萊)公司初步完成了文萊優勢海水魚種質資源庫的一期建設工作,為文萊及周邊東盟國家漁業長久發展和國內優勢海水魚引種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海世通一樣,廣西藥用植物園也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的科技合作。應老撾衛生部食品藥品司的邀請,廣西藥用植物園于2017年先后兩次派出藥用植物資源普查隊伍前往老撾開展野外調查工作,調查涉及植物物種約1600種,發現了疑似新分類群十余個,走訪了多位民間醫生,在上述基礎上出版了《老撾草藥典》(第一卷)。2019年,廣西藥用植物園與老撾衛生部傳統醫藥研究院簽訂《共建“老撾藥用植物園”合作協議》,并簽署了共建中國﹣老撾傳統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的相關協議。
記者從自治區科技廳了解到,廣西近年來在技術轉移和創新創業、聯合實驗室和創新平臺建設、科技人文交流等多領域與東盟開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成效顯著:在技術轉移合作方面,已與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等9個東盟國家分別建立了政府間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機制,構建了覆蓋東盟10國的技術轉移協作網絡,成員數已超過2800家;在聯合實驗室和創新平臺建設方面,推動建立了中國﹣東盟傳統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國際巖溶研究中心等15個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促進了雙方研究機構間長期穩定合作;在科技人文交流方面,廣西通過舉辦“10+3青年科學家論壇”、組織東盟杰青“創新中國行”、舉辦中國﹣東盟技術經理人國際培訓班和專項技術培訓班等活動,累計培訓東盟國家技術和科技管理骨干1300多名,為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科技交流合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克服困難 堅定前?
正當廣西與東盟國家科技交流合作漸入佳境時,疫情的到來,打亂了雙方合作的步伐。
“2019年底突發的新冠疫情,給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科研等工作造成阻礙,各項工作只能暫緩?!表f成昱回憶,國內漁業專家赴文萊分公司的工作計劃暫停,文萊本地的大學教授也囿于疫情管控措施不能到項目點開展工作,合作研發的項目只能通過網絡會議等方式推進,造成有些項目不得不延期執行。盡管困難重重,該公司的留守人員還是克服困難,在遵守政府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持續開展海上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等工作。
“疫情期間,我們與東盟國家面對面的交流受到影響,原本計劃前往老撾開展的老撾國家藥用植物園建設規劃工作和傳統藥物資源普查工作也無法成行?!睆V西藥用植物園主任張占江介紹,雙方共克時艱、同舟共濟,艱難完成了老撾國家藥用植物園項目規劃初步設計圖和項目建設可行性報告中文版的編寫。此外,廣西藥用植物園與老撾衛生部傳統醫藥研究院還依托《中國﹣東盟藥用植物保育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項目,于2021年8月簽訂了老撾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圃和繁育圃基礎工程施工協議。2022年6月7日,種質資源圃和繁育圃通過了老撾衛生部傳統醫藥研究院的驗收。
“疫情期間,廣西積極探索與東盟各國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持續推動中國﹣東盟科技創新合作。”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了3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和3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先進技術展,進一步打造推動中國和東盟國家技術需求對接及創新合作的高水平平臺;聯合中科院在泰國曼谷建設了中泰東盟創新港,打造首個離岸技術轉移孵化創新載體,目前已引進中科院院士饒子和等專家入駐;建設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駐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2個海外聯絡站,強化海外布局,推動合作網絡前移;搭建了中國﹣東盟技術交易平臺等線上信息交互平臺,多種方式促進中國﹣東盟企業常態化合作對接。同時,廣西依托線上平臺,成功舉辦了中國﹣馬來西亞綠色環保對接會、中國﹣東盟科技園區合作線上對接會、中泰醫療健康技術交流月活動、第6屆中國﹣東盟技術經理人國際培訓班、2022中泰技術研討會(傳統醫藥與疫情防控領域)等技術對接活動,成功舉辦了2022年中國﹣東盟創新創業大賽,為區域經濟復蘇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緊抓良機 擴?合作
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為廣西擴大與東盟 國家間的科技合作注入強勁動力。廣西緊抓良 機,努力把與東盟國家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推上新 臺階。
“中國出入境政策和國際客運航班管控措施 的相繼調整,讓我們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交流恢復 到疫情前的狀態,擱置的合作開始陸續展開。” 張占江說。今年2月15日,廣西藥用植物園與老 撾衛生部傳統醫藥研究院進行了一次視頻會議, 雙方就老撾國家藥用植物園的籌備方案和建設計 劃、謀劃《老撾草藥典》(第二卷)的編寫啟動 工作、繼續開展老撾的藥用植物資源普查等合作 內容初步達成一致意見。此外,廣西藥用植物園 今年還將與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欽州港 片區合作搭建面向東盟國家的藥用植物相關研究 與檢測平臺。
韋成昱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出入境政策和國際客運航班管控措施的相繼調整,海世通第一時間將國內科研工作人員派往文萊,協調文萊大學等單位教授人員,將合作研發項目盡快全面恢復。下一步,該公司將以獲批“廣西東盟漁業科技創新合作基地”為契機,組織與協調國內外專家團隊,積極實施好在研項目與生產,與文萊科研工作者一起持續加強優勢海水魚種質資源庫的建設,聯合文萊水產發展中心構建熱帶海水魚大規格苗種繁育平臺,組織和培訓文萊人員做好黃鰭金槍魚的幼苗的捕獲技術并小規模開展養殖實驗,與文萊大學的教授團隊開展基于PET網衣網箱環境下魚類養殖生物學研究。
“廣西將緊抓建設面向東盟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重大機遇,積極參與推進落實中國﹣東盟科技創新提升計劃和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專項行
動。”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工作重點放在:創新對外交流合作方式,暢通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渠道;認真組織系列高規格科技創新活動,推進資源要素集聚融合;不斷探索合作新路徑,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常態化開展。據悉,自治區科技廳正與中國科技部、東盟秘書處和東盟各國科技主管部門開展密切的聯絡對接,積極籌備多項活動。
來源:《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