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令鼓是將二十四節氣、書法和廣東獅鼓相結合的鼓藝表演,由馬 來西亞華人陳徽崇和陳再藩于1988年共同創立,并于2009年成為馬來西亞國家 遺產項目。
二十四節令鼓起源于1988年4月柔佛州新山華人協會在新山舉行的中國舞蹈節。舞蹈節的主題“九舞”既代表了第九屆中國舞蹈節,又呼應了“楚辭·九歌”,即“古有九歌,今有九舞”。詩人陳再藩先生提議在開幕式上用九面獅鼓來傳達節日氣氛,并與其他人一起創作了《九鼓雷鳴》作為開幕式的鼓樂。
陳再藩先生受到啟發,用二十四節氣的書法藝術裝飾二十四面單面鼓,并以每張鼓面代表一個節氣,形成天地人合一的表演理念。同年,兩人共同創立了二十四節令鼓。
新山華人協會在潮州、福建、客家、廣東、海南五大社團的贊助下,在新山福耀中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2009年2月14日,馬來西亞旅游和文化部宣布二十四節令鼓為馬來西亞國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二十四節令鼓的表現形式是用二十四面單面鼓來代表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表演者為每個節氣鼓創造不同的鼓點,伴隨著呼喊、身體動作和隊形的變化,形成一個大型的鼓陣表演。二十四節氣標志著時間的連續循環,而每一個鼓點都代表著中國文化的脈搏和世界各地華人的情感共鳴。
來源:Downtown JB網站
編譯:劉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