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 分,始創于唐代,初盛于宋代。書院初 為民辦學館,主要由富室、學者自行籌 款開辦,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 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宋太宗時賜石鼓 書院額,真宗時賜應天書院、岳麓書院 額。皇帝賜額于書院,表示朝廷對書院 教育的重視與提倡,因而得到推廣。
廣西的書院興起于唐 宋 , 歷 史 上 曾 有 三 百 余 所,優雅的書院建筑與書 院 文 化 , 以 及 云 集 的 名 儒、學者,形成了廣西獨 特的書院歷史文化脈絡, 在古代廣西文化教育史上 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 725年),曾任刑部郎官的 浙江人毛衷被外放到廣西 賀州任刺史。毛衷在上任 途中經過秀水,看到這里 奇峰挺秀、綠水環繞,是 不 可 多 得 的 藏 風 聚 氣 之 地,便產生了在此安度晚 年的念頭。官滿卸任后, 毛衷攜家遷居富川秀水, 在河邊筑地造村,繁衍子 孫,家族日漸興盛,逐漸 發展成由八房、安福、水 樓、石余四個村子組成的 村落,統稱為秀水村。
立村之初,崇儒尚學的毛衷就把“讀書榮身”作為宗族思想傳承,“子弟若不讀書,無由上望,故秀良者必今就傳,則或文進,或武達爾,丕振家聲。”在毛氏祖先看來,讀書不僅是立身之本,也是興家之道。毛氏后人謹遵先祖教誨,把勤勉讀書作為一種家風,代代相傳。
毛氏后人的毛基,號澹然居士,秀峰進士,宋寧宗和宋理宗朝任大夫,后任會稽太守。據《毛氏族譜》記載,毛基雖官至太守,卻尊儒重教、淡泊名利,后辭官回到秀水村修建江東書院。《富川縣志》稱其:“力學不倦,豐神俊逸,砒礪廉潔,性行閑雅,成就甚眾。”毛基設帳授徒,啟迪族人,并寫了《勉學》一文來勉勵子孫后代:“遜志蕓窗不記年,此胸無礙自悠然;常將歡勵符蒼昊,饒有清修契圣賢。塵世櫻來何限慮,閑中值了好多錢;神龍潛見誰能測,一旦乘云上九天。”
在毛基的影響下,江東書院短短幾年間以“師訓嚴、校紀厲、教學精、學子專”而名噪湘南桂東,成為當時各書院、私塾效仿的榜樣。從那時起,秀水村歷代都有不少學堂,而且進士、舉人等人才輩出。《毛氏族譜》記載,元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進士毛商之、明朝萬歷年乙未(公元1595年)曾任貴州按察司參政的毛章彥都曾在江東書院求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終考取功名。
明朝進士毛章彥,歷任四川、山東布政司參政、云南右巡撫兼大理副司政,后升貴州按察使,為官廉正,兩袖清風,所任皆有惠政,深受吏民敬重和擁戴。
元代末期,秀水村的教育漸入衰退 階段。其時缺乏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 加 之 秀 水 村 地 臨 湘 桂 交 界 , 起 義 事 件 多,從而導致了整個秀水村毛姓家族教 育的衰退,江東書院遭到了廢棄。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富川知縣張恩與毛廷瑞,在江東書院舊 址發現江東書院碑碣。如今的江東書院 年 久 失 修 , 僅 剩 殘 碑 一 塊 , 供 后 人 憑 吊。現存秀峰宣教房門樓石碑《江東書 院記》曰:“中曰來薰,滌塵襟也;西 曰拂云,聳清操也;東曰待月,遣遺興 也 ; 北 曰 履 齋 , 即 退 而 省 其 私 之 所 也。”
據不完全統計,自1977年恢復高考 制度以來,秀水村考上的大學生就有將 近300人。書院如今雖然成了歷史,但讀 書的家風代代相傳,早已融入秀水毛氏 人的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