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特產
武宣?愛吃酸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上海 《東方雜志》有一篇文章《廣西武宣 的大吃會》就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原 來 在 那 偏 僻 的 武 宣 , 事 事 都 十 分 落 后……他們早上吃了一些蕃薯芋頭, 就很愉快地背著一盒稀飯,一碗酸菜 和辣椒,騎著自己的牛,過著“跟牛尾”的犁耙生活,晚餐也是多以酸菜 送稀飯度日的。
武宣人鐘情于“酸”,生活也離 不開“酸”。廣西武宣縣特色美食頗 多,紅糟酸品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 百姓餐桌之必備。
武宣的紅糟酸
紅糟酸是武宣縣人民群眾利用特殊的 傳 統 技 藝 , 利 用 古 人 留 下 的 “ 紅 糟 種 子”,以本地盛產的優質大米為原料,經 蒸飯、拌飯、發酵、沖洗、腌制等特殊技 藝,再三洗三發酵制作而成。制作中首先 要將蒸好的米飯拌上“紅糟種子”,添加 適量酸醋和米酒使之發酵,越洗越紅,最 后有點類似于胭脂的色調。“紅糟種子” 是自然發酵形成,雖然顏色殷紅,但它不 添加任何色素,健康美味。紅糟可用腌制 嫩姜、豆角、酸辣椒等時令特色蔬菜,形 成特色小吃。
紅糟酸傳說
武宣縣地處低緯度,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區,非常適合紅糟發酵需要的環境。每年制作紅糟的時間是5~10月份。目前武宣紅糟酸主要分布于二塘、三里、東鄉、黃茆等鄉鎮,特別是二塘鎮光山村最為出名。
現在紅糟酸制作,都是利用古人留下的“紅糟種子”。那“紅糟種子”怎么做的?現在已經無人知曉,但關于紅糟酸制作,武宣只留下一些傳說。
傳 說 ?
村民以前在山上采得一種特殊草藥,浸泡后用來沖洗煮好的米飯,經多次洗曬,米飯就成了又紅又酸又香的“糟”。后來,一場大火,加上旱災,將山上特別的草藥燒光了,村民就世代用特制的辦法,將“紅糟種子”世代流傳并保存下來。
傳 說 二
有一村民到了吃飯時間,家人上山干活還沒回來,為了 不給飯變餿,于是就把飯菜放竹籃用繩子吊到井下離水面不 遠處,相當于天然冰箱。但過后又忘記了,幾天后聞到一股 香味從水井傳了上來,當把籃子吊上來后,發現米飯竟然變 成了紅色,酸中帶香,就是今天的紅糟。但為什么會變紅 糟,也找不出原因。后來,村民就用這紅糟作為“種子”, 世世代代傳了下來。
傳說三
太平天國任前軍主將的蕭朝貴是武宣東鄉人,他為了激勵將士,利用當地盛產的大米,制作出了顯示未來一片紅紅火火的紅糟,并用紅糟做菜犒勞將士。
紅糟酸傳統制作技藝作為武宣群眾為滿足生產生活遺留下來的非遺傳統技藝,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時代特征,對我們了解當時武宣人民群眾的社會發展水平、生活方式、農耕文化等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但當前懂得紅糟酸制作技藝的群眾越來越少,如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將可能失傳。2018年,武宣紅糟酸制作技藝獲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如今,武宣紅糟酸不僅僅是農家普通的小菜,現已成為了各大飯店桌上有名的小吃,名揚區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