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效果及對患者血清學指標水平的影響。方法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100例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甲狀腺近全切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則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兩組均觀察至患者出院并進行1年隨訪。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前、術后3 d血清炎癥因子、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血鈣與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變化;對比隨訪1年后兩組患者復發、轉移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總發生率及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Gal-3、VEGF、血鈣及PTH水平較術前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隨訪1年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復發率更低(均Plt;0.05)。結論 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可有效清除病變組織,且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抑制腫瘤轉移,降低疾病復發率,但可能會造成低鈣血癥、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發生,臨床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關鍵詞】分化型甲狀腺癌 ; 甲狀腺近全切術 ; 甲狀腺全切術 ; 炎癥因子 ; 甲狀旁腺激素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10.000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0.001
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癌細胞跟正常的甲狀腺組織細胞相似度很高,生長速度比較慢,也不容易出現遠處的轉移[1]。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主要方法,臨床治愈率很高,但以往的甲狀腺近全切術沒有辦法完全消滅甲狀腺中的腫瘤,從而留下腫瘤組織的殘余物,在手術后容易出現復發的情況,進行第二次手術容易產生較多的不良反應[2]。而甲狀腺全切除術可以更全面地切除患者的病變組織,從而降低患者日后復發的風險,但會導致甲狀旁腺功能的部分喪失[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1月至2022
年1月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10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病程5個月~8年,平均(4.75±1.05)年;年齡35~59歲,平均(44.26±3.10)歲;BMI 21~24 kg/m2,平均(22.65±0.48) kg/m2;病理分型:乳頭狀癌33例,濾泡狀癌17例。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3例;病程4個月~9年,平均(4.81±1.08)年;年齡33~59歲,平均(44.19±3.32)歲;BMI 21~24 kg/m2,平均(22.73±0.51) kg/m2;病理分型:乳頭狀癌32例,濾泡狀癌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頭頸部惡性腫瘤診斷治療指南》 [4]中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初次確診為甲狀腺癌者;符合手術適應證者等。排除標準:胸廓畸形者;腫瘤已出現轉移者;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甲狀腺近全切術: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全身麻醉。于患者頸前胸骨切跡上方約2 cm處作長度約4.5 cm的弧形切口,暴露患者腺體及喉返神經,將甲狀腺游離,切除患側甲狀腺側葉,并使其甲狀腺被膜盡量保留,將甲狀腺側葉剩余甲狀腺組織切除,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觀察組患者則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患者體位、麻醉方式及切口同對照組,后分離皮瓣及頸闊肌,將甲狀腺體充分暴露,并結扎甲狀腺的上、中、下靜脈,將甲狀腺后背側充分暴露,將患者腺葉、峽部、對側全部腺葉徹底切除,切除期間注意保護喉返神經,避免喉返神經損傷,并清掃該區域的淋巴結,沖洗創面,保證止血到位,常規在氣管旁放置引流管,逐層對創口進行縫合。在整個手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術后采取預防感染措施,并定期檢查患者甲狀腺功能。兩組術后均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對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進行記錄。②炎癥因子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于術前、術后3 d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3 000 r/min,10 min)分離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Gal-3、VEGF水平進行檢測。③血鈣與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比色法對血鈣水平進行檢測;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法對PTH水平進行檢測。④復發、轉移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對兩組患者隨訪1年,統計并比較復發、轉移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并發癥包括低鈣血癥、甲狀旁腺損傷、聲音嘶啞、噴射神經損傷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并發癥及復發、轉移情況為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圍術期指標、TNF-α、IL-6、Gal-3、VEGF、血鈣、PTH水平為計量資料,經K-S檢驗符合正態分布,采用( x ±s)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3 d血清TNF-α、IL-6、Gal-3、VEGF水平較術前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鈣與PTH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3 d血鈣與PTH水平較術前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復發、轉移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復發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轉移率、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4。
3 討論
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原因與碘輸入量不足或過高、雌激素過高等原因有關,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多無自覺癥狀,頸部腫塊往往為非對稱性硬塊,腫塊易產生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呼吸不暢或局部壓痛等壓迫癥狀,頸靜脈被壓迫時,會導致患側面部水腫和靜脈怒張[5]。甲狀腺切除術是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主要手段,但臨床對于手術切除范圍存在爭議[6]。
甲狀腺近全切手術可減少對患者甲狀旁腺功能的損傷,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病理性腫瘤,從而更加容易遺留腫瘤組織,手術后腫瘤的復發風險也相對較高。一旦復發,患者需再次進行手術治療,增加了手術的風險。甲狀腺全切術能夠將潛在腺體內的轉移病灶全部消除,避免腫瘤的殘余,降低腫瘤的復發風險,避免二次手術造成的傷害,其可一次性治療多病灶病變,尤其是雙側癌灶,避免復發的甲狀腺癌轉化為分化不良的甲狀腺癌[7-8]。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轉移、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時應用甲狀腺全切術不會影響患者的康復,且安全性良好;另外,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復發率較對照組更低,表明對于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治療,應用甲狀腺全切術能夠降低腫瘤復發率。
PTH分泌于甲狀旁腺主細胞,是一種堿性單鏈多肽類激素,其能夠對脊椎動物體內鈣和磷的代謝產生調節作用,提高血磷、血鈣水平;其半衰期較短,甲狀旁腺的損傷對其水平的影響較大[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鈣與PTH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時應用甲狀腺全切術會較大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甲狀旁腺功能,易導致低鈣血癥的發生。分析原因在于,甲狀腺全切術為保證手術的完整性和徹底性,會盡可能地切除甲狀腺內存在的潛在病灶,也因此會增加對甲狀旁腺的損傷,使甲狀旁腺無法分泌充足的PTH,從而影響患者的喉返神經功能,增加術后喉返神經損傷的發生風險[10]。血清TNF-α、IL-6等均為炎癥因子,其生物學活性均較為廣泛,可促進機體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發展,加重甲狀腺癌患者病情程度,并且與VEGF的表達密切相關;VEGF能夠促進淋巴管的生成,使腫瘤細胞發生轉移,且其水平隨著病情的加重而升高[11];Gal-3能夠刺激細胞的生長增殖,并阻止腫瘤細胞的凋亡,促進血管的生成,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發生轉移,其異常表達在腫瘤的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3 d的血清TNF-α、IL-6、Gal-3、VEGF水平較對照組均更低,提示應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能夠更好地減輕患者機體內部的炎癥反應,抑制腫瘤發生、轉移。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體內的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有較強的殺傷力,且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轉移過程中,腫瘤細胞自分泌會促進TNF-α、IL-6等炎癥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而甲狀腺全切除術能夠盡可能徹底地切除甲狀腺中的病灶,從根本上阻斷了炎癥因子分泌的途徑[13]。
綜上,應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可有效清除病變組織,且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抑制腫瘤轉移,降低復發率,但可能會造成低鈣血癥、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發生,臨床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郭勇. 腔鏡輔助甲狀腺切除手術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CD].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6, 10(9): 1271-1274.
崔勇, 孫茂偉, 趙東旭. 甲狀腺全切除術在分化型甲狀腺癌外科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 實用癌癥雜志, 2017, 32(7): 1214-1215.
閆軍. 全甲狀腺切除術對雙側甲狀腺癌患者應激反應、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損傷的影響[J]. 陜西醫學雜志, 2022, 51(7): 831-834.
美國國立癌癥綜合信息網頭頸腫瘤專家組. 頭頸部惡性腫瘤診斷治療指南[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06, 41(8): 453-455.
王永斌, 鄧智勇, 肖世聞, 等.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抑制狀態下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檢測的臨床診斷價值[J].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19, 34(5): 133-134, 138.
劉慶, 楊華夏, 史方富, 等. 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療效觀察及臨床研究探討[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8, 18(18): 3576-3579.
王建宏, 饒遠生, 劉海鷹, 等. 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對甲狀旁腺激素及血鈣變化的影響[J]. 實用癌癥雜志, 2018, 33(7): 1190-1193.
陳潔, 錢永祥. 甲狀腺全切除術在分化型甲狀腺癌外科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 中外醫療, 2022, 41(31): 88-91.
楊旭輝, 戴軍, 胡靖秋, 等. 甲狀腺全切術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治療效果及對患者血清學指標及預后的影響[J]. 癌癥進展, 2020, 18(14): 1470-1473.
付彧, 張麗君, 楊雪松, 等. 甲狀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癌的效果[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9, 10(4): 66-68.
李從洋. 全甲狀腺切除術與次全切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9, 36(3): 318-319.
彭一帆, 山院飛, 趙胤銘, 等.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患者血清Cyfra21.1、Gal-3、VEGF水平及其意義[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2015, 40(11): 1441-1444.
朱成全. 甲狀腺癌患者行甲狀腺全切術治療與近全切術的臨床效果對比[J].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17): 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