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發展傳承座談會上指出:“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包括國有企業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使命。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方面承擔著特殊使命。
國有企業積淀了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國有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突出特性等融入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和精神面貌。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國有企業植根中國大地、遵循企業規律辦企業;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保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凝聚黨員職工群眾的力量,并將其轉化為攻堅克難、改革創新的突出優勢;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國有企業應該更積極地擴大交往,吸收借鑒優秀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為我所用;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決定了國有企業是國家成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維護者的重要力量。同時,國有企業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義利觀、道德觀等創造性地運用于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的塑造中,形成企業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塑造了國有企業黨員職工群眾的主人翁態度;“革故鼎新、推陳出新”的進取精神塑造了國有企業銳意進取、精益求精的精神狀態;“厚德載物、講信修睦”的處事原則塑造了國有企業誠信經營、信譽至上的人文精神等等。從一定意義上說,國有企業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讀懂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也就讀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和特性。
國有企業傳承了成色十足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有企業的文化底色。追根溯源,國有企業主要來源于四個不同時期的企業。一是清末民初;二是革命戰爭年代;三是“一五”時期;四是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清末民初的官辦企業和商辦企業,還是革命戰爭年代黨直接成立的兵工廠、被服廠等,還是“一五”時期建立的156個重點項目,抑或是改革開放以來新成立的各種類型的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企業,都有著相當成色的紅色基因。在國有企業成立成長、發展壯大、做優做強的過程中,一直聚集著大量的產業工人和現代員工。工人是紅色文化的主要創造者,以工人為基礎的廣大勞動群眾的社會實踐為紅色文化發展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工人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堅決徹底的革命性得到充分體現,歷經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淬煉形成了寶貴的紅色基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國有企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孕育形成了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使紅色基因得到傳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國有企業吸收借鑒世界各國企業的優秀管理成果,鍛造了工匠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使紅色文化進一步發展;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守正創新,推進紅色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始終是國有企業保持初心使命,奮力發展前行的強大思想引擎。
新時代以來,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面對世界性難題時,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中國在五千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新的文化形態,為人類解決世界性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舉措。反觀西方文明,人類在其影響下,雖然取得一定的物質成就,但帶來了嚴重的“發展后遺癥”:環境惡化、貧富懸殊、人際冷漠、資本至上、戰爭不斷等。中國總能開出良方妙藥的原因就在于博大精深、深遠宏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生生不息、強大有力的紅色文化。國有企業應永葆政治清醒,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文化,在堅定的文化自信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