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主題。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為新時代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目標,從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忠實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學深悟透習近平經濟思想,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部署,立足思想看實踐,立足機遇看挑戰,立足中國看世界,立足今天看未來,牢牢把握公司高質量發展重要任務,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挺膺擔當、勇毅前行,靠團結凝聚力量、以實干踐行使命,著力推動公司做強做優做大,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以高質量發展彰顯國有企業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中的責任擔當。
高質量發展是一次破浪遠征必須心中有方向、行動有力量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準確把握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的迫切形勢,必須放眼世界、胸懷全局,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研判和考量,科學理性做出分析。
一方面,要牢記旗幟就是方向、核心就是力量,把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責任,任何時候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要始終筑牢政治忠誠,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貫穿履職盡責全過程,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另一方面,要強化政治擔當,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不斷調適和優化產業布局、轉型思路,重點把握和堅持生產經營方式優化、業務板塊聯動與價值增長并重的發展方針,傳統業務升級與新業務培育并行的發展方向,生產運營和資本運作并舉的發展方略,主業主導與創新驅動并推的發展思路,數字化建設和綠色發展并創的建設方針,做強做優公司與職工幸福生活兼顧的發展宗旨,外樹一面“國企品牌”醒目旗幟,內斂一支“勘察設計”精英團隊,逐步形成“一核兩翼、資技雙驅”的高質量發展模式體系,加速推進公司勘察設計業務數字化、生產運營智能化、客戶產業體系生態化,全面推動公司主營業務轉型升級,確保改革發展“不偏航”。
高質量發展是一次發展跨越必須聚焦高質量、打好主動仗
從過去十年的發展看,公司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紅利,搭乘房地產發展的高速列車,贏得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建筑設計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公司主營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下降,曾經快速增長的房建設計業務合同額呈逐年下降趨勢(2019年、2020年、2021年合同額占比分別為63.4%、44.95%、36.6%),2022年合同額占比僅為14.5%,營收利潤萎縮明顯,影響經營業績總量的合理增長。正如滾石上山、船到中流,愈進愈難、愈進愈險,不進則退、非進不可,勘察咨詢行業發展到了考驗公司遠見、勇氣和智慧的時間節點。

在明確方向、加強經營的同時,戰略上需要主動對標“三新一高”發展要求,認清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謀劃大布局,積極融入“雙碳”“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度思考并做出長遠選擇,必須外樹“國企品牌”醒目旗幟,內斂“勘察設計”精英團隊,勇于對制約發展的矛盾問題“動手術”,深入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生產動力轉換、質量變革、效能提升,培育新的增長點和核心競爭能力,著力推動公司生產經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瞄準主業開拓增量市場,加速動力轉換。積極應對勘察設計行業競爭,全面推進“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監理綜合甲級資質”申報,著力提升勘察設計內涵品質,橫向擴展設計業務承接范圍,縱向延伸生產經營鏈條,穩固傳統建筑咨詢板塊。用好城鄉規劃資質,升級市政設計資質,整合提升公路設計資質,用足用好行業政策制度,瞄準主業加強經營,在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特色街巷提升、精品鄉村風貌改造等傳統業務領域,全力培育市政、交通、規劃等新業務,加快引進增量,做大總量。牢牢把握重要發展機遇期,跟進研究并迅速響應省委省政府“四強”行動,主動融入“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充分利用新型城鎮化建設釋放的政策紅利,深耕省內設計市場,在勘察設計業務潛力較大或公共建筑投資較多的地市設立事業中心,延伸業務觸角,加強生產聯動,著力提高咨詢服務水平和效率,集聚人才和技術,強化經營能力、千方百計承攬項目,充分利用好政策紅利和公司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精準服務縣域市場,積極開拓外埠市場,推動主營業務布局拓展延伸、擴大份額,逐步形成輻射周邊區域板塊的多點、多面共同發展的大經營思路格局。
跨業融合擺脫同質競爭,加速質量變革。樹牢業務技術服務生產經營導向,圍繞綠色建造、智慧建筑、新型工業化建筑設計等專項化和特色化發展,重點引導可研勘察、規劃設計、造價咨詢、測繪檢測、工程監理、建筑裝飾裝修、施工總承包、地質災害防治、施工圖審查等業務,分類錯位發展、提升業務能力,擺脫同質化競爭。緊隨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樹牢產業融合發展思維,加強與各類產業資源和金融資源整合,通過參與投資運營延伸“設計+”服務,逐步從聚焦專業技術服務轉向全產業鏈垂直化服務轉型。迅速轉變經營觀念,拓展思維、調整戰略,發揮“資本”敲門磚作用,立足現有業務“技術+服務”鋪路搭橋,有的放矢地開拓EPC、EPC+F、PPP等新型業務模式,主動介入項目、承攬業務,將“技術+資本”的經營方式轉為常態業務模式,實現投石問路、跨業融合,進而邁步新產業、新技術、新能源、新業態,加速發展質量變革。
升級模式提升服務價值,加速效能提升。主動響應國家政策制度和行業法規,利用設計技術優勢,大力發展以設計企業為牽頭單位的總承包業務,引領帶動公司產業鏈中后端業務增長,擺脫單一建筑設計環節競爭、提升設計業務價值,加速生產經營效率提升。舉公司之力加強全過程咨詢人才和市場培育,打造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體系,創新咨詢服務組織方式,發展壯大全過程工程咨詢業務,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以保現有市場,開拓縣域經營”思路,扎實推進政企合作,全面對接省、市(地)、縣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廣泛調研布局市場、搶抓項目,深耕縣域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園區建設、城市更新等領域,主動參與謀劃城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水電交通等重大項目,努力實現經營思路從承攬項目到主動謀劃、策劃拓展項目,從單一勘察設計業務向跨界業務轉變。
培育發展特色業務技術,打造增長優勢。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和“最大增量”。以科技賦能綠色發展,積極推進綠色建筑、BIM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技術攻關,組建成立公司數字化中心,大力發展以BIM正向設計和CIM技術為主導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業務,聚力推動設計業務數字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和技術質量,持續解放生產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多措并舉克服人均產值提升乏力、人力成本持續上升等諸多困難。搶抓國家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建筑和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機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發揮建筑創作中心和傳統建筑及建筑遺產研究中心技術創新優勢,將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融合設計、參數化設計、綠色設計,主動參與文化藝術長廊、人居環境整治、傳統村落保護、文旅示范村、美麗鄉村樣板、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規劃設計,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城市傳統建筑保護,厚植綠色發展底色。以公司低碳及綠色建筑創新中心為依托,加強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運用,圍繞綠色智慧城市建設引進專業人才,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快綠色建筑、綠色建造和低碳負碳新技術設計運用,著力通過綠色智慧建筑設計推動節能降成本、減碳創收益,緊前謀劃組建能源消耗、數據檢測、運維管理等設計咨詢機構,立足“雙碳”目標提前布局未來市場,提升高質量發展成色。
高質量發展是一次共富之約必須初心堅如磐、矢志惠職工
公司是智力密集型科技企業。廣大職工是創造公司價值、推動公司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職工利益,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聚焦實現共同富裕,不斷增強職工的獲得感。樹牢以職工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實現全體職工共同富裕,讓廣大職工分享公司高質量發展成果、共享高品質幸福生活,是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積極順應市場需求加強創新驅動、加快生產方式變革,持續優化調整經營模式,堅持傳統業務轉型升級與新業務培育壯大雙向發力,讓業務“體量”更大、技術“筋骨”更壯、發展“韌性”更足,持續做大做優“蛋糕”,確保職工事有所為、勞有所得、業有所成。健全完善職工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和公平公正的績效分配體系,持續提高員工收入和生活水平,努力實現職工收入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把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體現在職工的“錢袋子”上,為廣大干部職工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堅實物質經濟基礎,讓“干在省院、闖在省院、成在省院、留在省院”預期更穩、前景廣闊。

聚力解決急難愁盼,不斷增強職工的幸福感。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想職工之所想、行職工之所盼,無論改革發展任務多繁重、物力財力多緊張,解決職工急難愁盼的問題一天都不能拖,惠及職工生產生活的支出一分都不能少,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圍繞難有所幫、弱有所扶等目標,健全完善基本福利保障體系和困難幫扶機制,重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政策制度落實,推進基本保障和福利待遇均等化,織密扎牢職工生產生活保障的“安全網”。
尊重主體主導地位,不斷增強職工的成就感。堅持一切為了職工、一切依靠職工、一切從職工出發,大力實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既講文憑職稱又重稱職貢獻,既講學歷閱歷又重能力水平,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公司,扎根省院、建設省院。量力而行創新職工成長成才、職業發展的服務供給方式,建立和完善覆蓋全員的分類培訓體系,發揮好群團組織牽線搭橋、凝聚智慧的功能,組織職工積極參與公司民主管理,培育和打造關注員工成長成才和生產生活的企業文化,尊重并滿足職工多層次、多樣性成長成才需求,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確保每一名員工都有成長成才的通道和人生出彩的機會。
(作者系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