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予以傳統護理,觀察組予以風險防范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護理操作熟練度評分、病房管理評分和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好,有利于改善護理質量,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且患兒及家屬護理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兒科護理;護理模式;護理風險;護理質量
風險防范護理模式是一種以預防和控制潛在風險為主要目標的護理模式,可促使護理人員進行持續性教育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風險因素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兒科護理是一項充滿挑戰和責任的工作,旨在保障患兒的安全和康復[1]。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能和知識,且能夠及時和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本研究旨在探討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14歲,平均年齡(5.42±1.37)歲;病程3 d~2個月,平均病程(1.58±0.31)年;體重9~51 kg,平均體重(33.67±1.74) kg。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14歲,平均年齡(5.38±1.49)歲;病程5 d~3個月,平均病程(1.59±0.34)年;體重11~47 kg,平均體重(31.52+1.76) 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傳統護理
護理人員收集患兒的信息,包括年齡、病程和病情等,并為患兒及家長提供健康教育,詳細說明疾病相關的知識和治療須知,提高患兒的治療遵從性,從而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
1.2.2 觀察組接受風險防范護理干預
(1)護理風險識別:針對兒科中常見的復雜風險來源,如家屬對治療護理不了解、用藥和輸液錯誤、護理過程中的溝通不足和不規范的護理操作等,護理人員需要總結護理工作中常見的不良事件,并找出主要的風險類型,制定初始的風險防范措施。
(2)風險防范式護理:根據識別的風險種類和特征制定適應的護理方案,將其打印成護理流程表,發給患兒及家屬,并嚴格按照護理流程表進行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及時調整護理方案,并優化工作安排以靈活應對各種情況??剖邑撠燂L險管理,并監督護理工作的實施情況,為護理人員提供必要的指導。同時,科室還需向家屬強調注意事項,提高其警覺性,確保患兒能在出現問題時得到及時處理。
(3)針對風險防范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重視患兒的心理狀況,通過安撫其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質量:包括護理操作熟練度、病房管理評分以及基礎護理質量評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
(2)比較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通過非常滿意和滿意計算總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操作熟練度評分、病房管理評分和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風險防范式護理主要是指護理人員通過識別、評估和控制可能的風險,避免和減少患兒在醫療護理中可能遭受的損害,提高整體護理質量,為患兒提供全方位優質護理。作為近年來在護理領域逐漸受到重視的模式,風險防范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提前識別和處理可能的風險因素,以防止或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其實質是在患者護理的早期階段,將預防措施融入到護理計劃中,從而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護理風險,保障患兒安全,改善護理質量[2]。在臨床實踐中,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已經在許多領域得到了應用,包括但不限于老年護理、手術護理、重癥護理等。在這些領域,醫護人員通過提前識別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比如術后感染、褥瘡、跌倒等,進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有效防止或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防范式護理還可以促進護理人員和患兒家屬之間的溝通合作,兒科患兒護理除了需要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家屬的積極參與和配合[3~4]。護理人員還可以與家屬交流患兒的護理計劃和風險情況,提供相關的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家屬能夠更好的了解和參與到患兒護理過程當中,共同努力降低患兒在醫療護理當中的風險和危害。
在兒科護理中,應用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必須充分考慮到兒童的成長和發展過程。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狀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顯著的變化,因此需根據患兒的發展階段來精細化調整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學齡前兒童處于身體和認知發展的早期階段[5~6],護理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以下方面。
第一,安全的環境。學齡前兒童通常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但缺乏對潛在危險的認識。因此,護理環境必須特別關注兒童的安全,包括防止摔倒、保護電源插座和遠離有毒物質等措施。
第二,飲食和營養。學齡前兒童的飲食和營養對于生長和發育至關重要。護理人員需要提供健康均衡的飲食,并監測兒童的生長曲線,確保他們正常增長。
兒科護理具有特殊性,患兒父母是護理過程的重要參與者,在患兒護理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還需充分考慮到父母的角色,引導其參與到風險識別和預防的過程中。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對兒科患兒和護理工作的影響機制是多方面的。其一,該模式通過提升護士的風險意識和敏感性,使其能夠更早地識別和評估潛在的風險因素。其二,該模式促進了團隊協作和溝通,使各個環節的護理人員能夠更好地協同工作,減少信息傳遞和執行中的差錯[7]。其三,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強調家屬的參與和教育,使得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配合護理措施,進而提高整體護理質量[8]。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操作熟練度評分、病房管理評分和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防范護理模式是一種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幫助護理人員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患兒護理過程中的風險,減少風險事件發生,有助于護理團隊及時滿足患兒需求,提高護理質量。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9]
綜上所述,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好,有利于改善護理質量,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且患兒及家屬護理滿意度較高。
參考文獻
[1]張霞.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2,38(22):139-141.
[2]陳涪容.利用新型護理管理模式 防范護理風險[J].中國醫藥指南,2008,6(24):52-53.
[3]顧利燕.安全管理模式在新生兒病房護理風險防范中的應用[J].淮海醫藥,2013,31(4):358-359.
[4]劉媛媛.兒科護理管理中的風險防范方式及施行意義探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137-139.
[5]鐘曉莉,李華.風險防范護理在兒科的應用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6):196-198.
[6]馮少馨,陳麗娟,游少珺,等.風險防范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兒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5):17-19.
[7]王京,顧玲燕,王婷婷.風險防范護理在兒科急診輸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7):134-136.
[8]吳燕妮,鄧媚,張琴.主動防范風險護理程序對小兒重癥肺炎患兒護理安全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4):96-98.
[9]宋曉燕.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21,16(2):194-19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