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民歌豐富多彩,是我國的藝術瑰寶,《拔根蘆柴花》是江蘇民歌中一首經典的作品,在江蘇民歌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的旋律優美流暢,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非常適合人們傳唱,在江蘇民間廣泛流傳。《拔根蘆柴花》是一首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歌,也是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深受老百姓喜愛的江蘇民歌之一。本文將從歌曲的創作背景和結構入手,對歌曲的音樂特征及演唱處理進行分析,為其他聲樂研究者提供借鑒。
一、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作品簡述
(一)歌曲背景簡介
民歌,是勞動人民創作的,經過歷朝歷代口口相傳得以保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歌曲。民歌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不斷加工,能充分表達出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人們的意愿和要求,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每個地域的民歌風格不同,揚州民歌作為中國民歌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旋律、結構等都與地方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拔根蘆柴花》就是揚州民歌中的一首優秀代表作品,1952年,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在江都采風時,收集、整理出了這首民歌。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這個版本是后來創作的,由費克記譜、加工編曲,錢靜人填詞。這首歌曲主要流傳于江蘇北部,屬于“秧田歌”,是稻農們在勞動時為了緩解疲勞、自我調節所唱,具有很強的即興性。改編后的歌曲風格更加貼合當地的風俗文化,內容豐富,節奏也更加歡快,體裁上又有勞動號子的元素,因此當地人又稱它為“栽秧號子”。1998年出版發行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將《拔根蘆柴花》正式定為江都民歌,并成為揚州音樂文化的重要標志。
(二)作品結構分析
單一部曲式結構是中國民歌《拔根蘆柴花》的典型特征,樂曲運用了傳統的D宮民族五聲調式,樂曲音調統一,沒有轉調與偏音的加入,樂曲結構如表1所示。
引子部分鋼琴演奏右手聲部運用了大量的小附點節奏及休止符,較為活躍,鋼琴演奏的下方聲部運用了柱式和弦,雙手的配合及其較快的演奏速度營造出樂曲所需要熱情的音樂效果,和聲進行以主和弦、屬和弦進行為主,并且在第八小節開放終止于D宮民族五聲調式的屬七和弦。
a樂句由兩個不等長的樂節構成,音調高昂明亮,音色輕快有力,描繪了召集勞動人民勞動的場景。鋼琴演奏的右手聲部運用了強拍上的休止與弱拍上的柱式和弦,與鋼琴演奏的左手聲部強拍上的八分音符演奏與弱拍上的休止符形成互補,營造出更好的音樂效果。
b樂句中與a樂句形成對比。其一,b樂句在鋼琴伴奏織體上有變化;其二,b樂句整體的音樂旋律的音域由中高音區轉為了中低音區;其三,b樂句音樂力度的變化較a樂句更加豐富,由29小節的p力度轉為37小節的mp力度,然后轉為41小節mf的力度,力度的不斷轉換也是歌唱中展現音樂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b樂句在第44小節收攏性終止于D宮民族五聲調式的主音。
c樂句是三樂句中最短的樂句,鋼琴演奏以三連音音符的不斷下行分解進行支撐,和聲收攏終止,并且有漸慢的處理。根據反復記號的標記,c樂句在作品中整體上重復了三遍。
二、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的音樂特征
(一)獨特襯詞與地方方言相結合的歌詞特征
《拔根蘆柴花》是揚州民歌的典型代表,其唱詞的方言特征較為明顯。揚州方言被認為是江淮官話的代表方言,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用平舌音來代替翹舌音,唱詞也多為平聲。《拔根蘆柴花》共有三段歌詞,采用比興等技巧,歌詞的發音也具備揚州地方方言的韻味,用方言代替普通話,如“我(ou)”“這(zei)”“來(lei)”“柴(cei)”等,很多字都是以“ei”母音結尾,在演唱時要注意發音靠前,咬字也要靠前。
同時,歌詞中有大量的襯詞,“叫(呀)我(這么里呀)來,我(呀)就(的)來了,拔根(的)蘆柴花,清香(那個)玫瑰玉蘭花兒開”中的“呀”“這么里呀”“的”“那個”都是襯詞,其他為實詞,整首作品由實詞和襯詞組合而成,在演唱過程中歌詞演唱速度較快,再結合揚州方言輕快活潑的特征,使歌詞中的襯詞與獨特的揚州方言完美融合,充分體現出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勞動熱情和對愛純潔而誠摯的感受。
(二)民族風韻與地方小調相結合的旋律特征
揚州地處南北交界之處,其音樂同樣兼有南方的細膩婉轉以及北方的歡快明亮,是一首“剛柔并濟”的地方民歌。同時,整首歌曲采用D宮民族五聲的調式,民族風味濃厚。歌曲以宮音1開始,進行了一個大三度的跳進,不同于江南小調的級進、舒緩,其充滿了北方民歌的豪爽韻味,這就構成了全曲的動機,并在整首歌曲中多次采用大三度跳進來重復此動機,但在旋律走向中又遵循了江南小調的旋律發展手法,如“清香那個玫瑰,玉蘭花兒開,蝴蝶那個戀花啊,牽姐那個看呀”,運用小三度進行重復,使得作品也具有細膩溫婉的一面,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江南女子嬌羞,同時又大膽表達愛情的心情。
民族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其中,揚州民歌以徵調式為主,而《拔根蘆柴花》是宮調式。同時,全曲音調都圍繞著宮音展開,旋律優美,在此基礎上,結合南方小調的舒緩以及大三度帶來的北方的明朗,讓歌曲與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獨具韻味。
(三)輕快活潑與婉轉抒情相結合的節奏特征
《拔根蘆柴花》作為一首典型的栽秧號子,其節奏比較簡單、明快、朗朗上口,并且以一拍節奏型為主,較少出現二拍節奏型,節拍多為自由、散板式的。前奏八個小節作為引子,旋律節奏多為附點和八分音符,伴奏節奏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循環使用,所以速度較快,情緒歡快活潑,充分體現出了勞動人民歡樂愉悅的心情,同時為喊號子做準備。
到第9小節歌詞開始的時候,節奏轉換為以一拍的四分音符為主,相比前奏速度較慢,讓人感受到歌詞所描繪的“叫(呀)我(這么里呀)來,我(呀)就(的)來了”中勞動人民的熱情和積極性。到第29小節,節奏發生變化,二八節奏型和四分休止交替使用,情緒較舒緩、抒情,演唱時應該弱唱,體現出農村姑娘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同時表達出那個時代背景下青年男女面對愛情的羞怯。到歌曲的高潮部分,節奏相對豐富,包含四分、二八以及附點等多種節奏音型,高潮部分的第一句“小小的郎兒呀”中的“呀”字又做了一個長音的處理,共有四拍,讓情緒更加舒緩,娓娓道來。高潮部分的第二句插入了八分休止,同時節奏音型以八分音符居多,速度比第一句稍快,又回到前面的俏皮、活潑風格,充分體現了江蘇民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三、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在獨特的唱詞中體現清晰的咬字吐字
《拔根蘆柴花》是江蘇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獨特的揚州方言具有典型的江南地方色彩,因此,在演唱該歌曲的時候不僅要準確理解歌曲的內容,還要熟練掌握方言的咬字發音,把握歌曲的風格,才能更好地演繹這首作品。
揚州方言的獨特發音是本曲的一大難點,在演唱中需要準確地演唱出方言的韻味才能更好地表現出歌曲的地方色彩以及民歌特色。揚州方言發音較扁平,“a”讀為“e”,“ai”和“an”讀為“ei”,如來讀為“lei”、丹讀為“dei”、蘭讀為“lei”。此外,“u”發“ou”最后落到“u”上,如蘆讀為“lou”、露讀為“lou”等。歌曲中所有的咬字要落在字尾,歸于鼻音。同時,所有的吐字既不可太重,也不能太輕,要準確把握好揚州方言的韻味。
歌曲共有三段,演唱要求相同,第一段中的我(讀為“ou”)、這(讀為“zei”)等字發音要靠前,注意強調字尾。第二段歌詞描寫的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要注意咬字狀態的放松,表現出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第三段則著重描寫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感,要注意咬字、吐字的輕快。整首作品中方言咬字要一氣呵成,使唱詞與歌曲完美融合,體現出歡快、熱烈的情感。
(二)在優美的旋律中把握飽滿的氣息共鳴
《拔根蘆柴花》作為一首獨特的地方民歌,其旋律優美,在演唱中需要將歌曲的律動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演唱者有一定的演唱技巧,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緊密連接,并保持充足的氣息流動。
歌曲演唱速度較快,在演唱中要咬字清晰,表現得活潑奔放,同時要保持氣息的連貫性。在整首作品中,歌曲的敘事性較強,要注重敘述的語氣,還要有停頓、休止,以及弱拍,在演唱時要注意“聲斷氣不斷”,可以做氣口,適當補氣,但是小腹要微微使勁,保持氣息,才能更好地表現出歌曲中少女在戀愛狀態下羞澀的情緒。在歌曲的第29小節“蝴蝶那個戀花,牽姐那個看呀,鴛鴦那個戲水”中,每句話的后半部分要加深氣息,做一個漸強處理。到歌曲的高潮部分“小小的郎兒呀,月下芙蓉牡丹花兒開喲”中,“小”字要強唱,氣息保持住,“兒”字要逐漸加強,同時氣息下沉,注意氣息與小腹的對抗,與前面部分形成對比,將歌曲推向高潮至尾聲,給人以延綿不斷的感覺。
(三)在多變的節奏中抒發細膩的演唱情感
歌曲描繪了江蘇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洋溢著幸福喜悅之情,生動地表現了花季少女在勞作時歡快心情,展現了青春氣息,整首作品歡快、輕松。
演唱者在演唱時可以根據歌詞內容,同時結合歌曲的節奏,展開想象。歌曲開頭基本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組成,速度較快,所以在演唱時音樂情感應表現得歡快活潑。第一段和第二段講述的是勞作時的生活場景,情緒要積極,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熱愛。第三段則是對青年男女之間愛情的描繪,演唱時音色要細膩、明亮,表現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以及少女情懷的羞澀和靦腆。到歌曲高潮部分,速度漸慢,所有的情緒也到達高潮。
這首歌曲的整體風格活潑歡快,節奏多變,情感豐富,充分地表達了江蘇地方民歌的風土人情以及地方特點,同時也具有栽秧號子的風格,南北兼具,剛柔并濟。
四、結語
《拔根蘆柴花》作為一首經典的江蘇揚州民歌,流傳至今,充滿了其獨特的韻味。本文主要對歌曲的音樂特征及演唱處理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究了《拔根蘆柴花》的產生背景、曲式結構、歌詞、旋律、節奏以及演唱技巧,希望能通過分析此歌曲,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地方民歌的藝術價值。同時,作為聲樂演唱者,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將這種優秀經典的地方民歌傳承下去。
(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