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民健身是增強人民體魄,促進人民健康的保障,在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黨和國家對全民健身工作有著極高的支持度和重視度,人們參與全民健身活動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武術作為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對提高人們精氣神、身體技能,擁有防衛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是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在全民健身的視域下探討武術發展的時代價值及培養路徑,進一步增加人們對武術的認識,促進全民健康,弘揚民族精神。
關鍵詞:全民健身" 武術時代價值" 培養路徑
引言
人民健康是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的重要標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麗中國”、“中國夢”等戰略規劃來看,在生態、經濟等方面我們都有了重大的進展,而有關人民健康的問題在國家、社會中的作用明顯突出,健康的重要性已得到多數人的認可。人們在大眾體育發展中不能充分認識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重要程度,加上缺乏一定的器材和設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眾體育的發展,而在大眾體育發展過程中,選擇作為全民健身的項目應該是能促進人們開心、與生活普遍聯系,同時具備健身性質的運動。我國競技體育迅速發展,不斷在奧運會上創造奇跡,雖然我國體育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但人們的體質狀況及身體素質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大眾體育的發展速度緩慢。為促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盡快實現體育強國夢,國家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
武術具有促進健康的特點,給予參與者正確的指導練習,充分挖掘武術的價值,完善武術內容的設計,增加人民對武術時代價值的認識,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程度,因而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已經成為促進全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國”發展中重要的傳統內容和元素。基于此,本文站在全民健身視域下對武術運動的時代價值及培養路徑進行研究和分析,為武術的發展方向作出一定指導,進一步推進全民健身,促進人民群眾健康發展。
1、全民健身視域下武術的發展現狀
國家政策的實施由之前單一的宣傳正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基本上能滿足全民對健身的基本需求,而武術是集文化、醫療、養生等特點為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對增進身心健康、推動體育事業發展、傳承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極大的意義。
能夠讓更多的人群加入到體育運動中,從而使身體健康能夠增強是全民健身建設的要點問題,武術作為提升人們修養、達到鍛煉目的、擁有防身技術的傳統體育項目,如果與全民健身結合起來,成績將會很明顯。在經濟、養生快速發展的時代,更應該根據社會時代的差異,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促進武術教學工作與終身體育鍛煉的銜接,協調學校武術、競技武術、傳統武術之間的關系,使武術順應社會的發展,武術運動更能夠形成新時代的武術新體系。提升武術傳統的健身、娛樂功能,利用現代宣傳渠道,做好武術的教學工作,轉化武術理念,掌握武術的健身理論和功法,加強民間武術其他拳種的挖掘整理。
綜上可知,武術運動具有藝術、文化、醫療等方面的優點,當前階段隨著全民健身的推進和實施,為方便人民健身需求,增加了一系列場地和器材,更應當推動武術產業發展,依法治體,推動全民健身建設的有效實施。
2、全民健身視域下武術運動的特點
2.1、動作的技擊性
單從拳術套路創編與活動方式上來看,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方式所組編而成的各類器械套路和徒手拳術等形式,還有以散手、短兵、推手等為形態的活動,套路多樣,特點各異。在現代競技活動中,參賽隊員、教練員、武術愛好者等會根據比賽要求對傳統的套路動作進行創新和開發,數量已無法統計,而且每一招每一式都有著強烈的實踐性和技擊性,在全民健身的建設中讓拳術活動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武術包含的種類豐富,如太極拳、八卦掌、南拳等,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在小學階段進行武術教學,在練習過程中進行鍛煉,既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促進其身心愉悅,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2.2、廣泛的適應性
全民健身要求體育項目能夠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領域和不同性別的人群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易開展性特點,達到全民參與健身的需求。在千百年來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過程中,武術運動永續發揚、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動作具有群眾的廣泛適應性。不同的拳術動作內容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和魅力,適合各個階段的人群練習,是根據人們的身心特點、身體素質特點演變而來。武術套路和演練形式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大眾審美的提升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中老年階段的人群適合練習像太極拳這樣動作舒緩柔和的拳術;體質較強的青壯年可以選擇技擊性強、動作勇猛的散打、八卦掌等搏擊動作;青少年可以選擇長拳類動作輕盈、騰空動作多的運動套路。
2.3、鮮明的民族性
武術長期以來被看作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載體之一,是因為中國武術有著強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同時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發展系統。中國武術講求內外結合、形神并重,在練習器械及拳術時,尤其注重將內部的氣和意同外在的動作統一配合。比如:長拳強調將外部的手、眼、身法同內部的精、神、氣、力、功動作的統一結合;形意拳中的內三合和外三合動作同樣具有對內外結合的要求。而這種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特點非常具有民族的特點。由于中國武術思想和哲學思想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武術不論從訓練方法或是技術觀念上都和傳統文化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產生了有著特色的民族性項目。
3、全民健身視域下武術的時代價值
3.1、文化價值
武術的價值是隨著所處的社會需求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對于武術價值的主體從價值主體的需求出發,挖掘和發展武術的屬性特點。有關專家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終極決定要素就在于中國精神的文化內涵,要將其重點集中在剛健自強上,而通過將武術運動的格斗類項目,作為培養人們“勇武精神”的實踐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育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內涵。具體來說,一方面,通過武術文化對抗性項目能夠培養年輕人的勇于亮劍、迎難而上、冷靜而果敢、在武術上下功夫的精神品質;而另一方面,通過武德文化項目也能夠培養年輕人的尊師重道的道德素質、精忠報國的社會責任、見義勇為行為的勇氣、替別人考慮的仁愛之心。
《論傳統武術的文化健身價值》一文中認為在時代進步的同時武術也在發展和產生,它們的發展是同步且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于社會的變革,武術的發展走到一個下降的地步,應該從頭理清和挖掘它存在的價值和內涵。課堂教學和社團活動是弘揚武術文化和價值的有效途徑,對學校和學生來說有著正向的意義,武術運動成為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方式和內容之一,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促進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
3.2、健康價值
練習武術是一種有利于健康的有效途徑,對于促進身心健康的價值研究較多,許多學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武術所具有的價值理念、健康形式等方面,對老年人及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身體健康研究較為常見,也有的將健康價值上升到社會健康、社會風氣等高度。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由于缺乏體育活動,人們的體質狀況較差,存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抑郁癥等病癥。在練習武術套路和各類拳術的過程中,可以使人們身心愉悅,陶冶情操,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可以獲得快樂感,消除身體的疲勞,武術具有健康和養生的特點。
一般說來,只要做好日常的身體活動,就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中國武術是一種調動身體運動能力的綜合體育項目,動作形式多樣化,內涵也豐富多彩,分為散打、套路、器械和功法等,由于不同的動作形式和表演手段,在動作難度、活動負荷上也存在著差別。因此,學習者可按照自身的愛好和實際需要選用不同的武功動作類型。經過中國武術訓練能夠培養和完善自身的敏捷、快速、力量、耐心、柔韌性等方面的基本素質。可通過多種方式和措施來進行武術的推廣與宣傳,更好地促進武術事業的發展,讓人們了解武術的健康價值理念,從而愛上武術。比如:帶領更多的愛好者參與進來,提升社會指導的力度和效率,發現多樣的宣傳路徑等。
3.3、經濟價值
中國武術能夠強身健體、自衛防身,在國內外具有很廣的民眾基礎,在國際上也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而中國武術中的散打動作,抗擊力較高,格斗動作熱烈而激情,太極拳動作則柔美大方,富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目前,隨著武打類型電視劇的熱播、風中少林系列武俠情景劇的熱賣,以及人們對散打王、功夫王、武林風等的熱捧,這些都表現出了中國武術巨大的文化市場潛力。如果大力發展中國武術的這種文化資源,來服務于國家全民健康強國發展計劃,并將其打造成國際級的文化產品,將會極大推動中國的文化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構筑下一個堅實的文化基石,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3.4、精神價值
中國武術運動作為一項身體活動,通過開展武術運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而且還能夠對民族傳統武術文化進行培育和鍛煉。由于中國武術在各個時期的發展運動中都注重習武者的文化素養,所以在“心正則拳正,心邪則拳邪”“拳以德立,無德無拳”“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等武學諺語中,都表現出了武德的重要作用。同時,武德也是開展武術活動時的原則,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規范和素養。武德在廈門大學研究生院傳承是為了培養學員積極的生活態度,努力向前,永不懈怠。
練習武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堅持和努力,在技術上要進行重復一遍又一遍的練習,精神上也經過歷練,才能有所長。尊師重道在中國武術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之一。這里的“尊師”是指尊敬師傅長輩,虛心求教;而“道”則是習武者自身的基本道德修養,師生的武技、知識傳授和練功時都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
3.5、美學價值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與傳統藝術的主要部分,既是人體的強身技能,也是人類保護自己的一種有效手段。此外,還是具有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特色的古代體育。中國武術的美體現在三種層次上,即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所謂自然美,就是現實物與天然物之間的美。中國武術美感源于自然界的實際生活過程,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美感是對自然界原始生活過程的直觀表現。中國武術的形式美就是技擊美,如果脫離了技擊美,武功也就脫離了真實的美,而武功中的功就不是武功了。意境的美是指打出手運動的外在表現。中國武術的外在之美——體態美、造型美、結構美,都體現在運動訓練上。打出手身體形態能否完善,不僅關乎于打出手的訓練風格,還在于打出手表現的藝術效果。就像在運動套路創編表現中要做到即使旁邊有人也要想象著沒有人,使運動與技擊都能完美的相互融合;再例如在運動太極拳表現中,要欣賞人形成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形神兼備的運動意境,這樣就體現出了中華武術意境的美。
4、全民健身視域下武術發展面臨的問題
4.1、段位制宣傳力度低
在現代武術競技運動中,拳種多樣,分布廣泛,參與者主要選擇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長拳類的項目,普遍接受推廣度高、大眾化的項目,缺乏練習其他類型的拳種或地方拳種,不利于其全面發展和推廣。對于武術段位制的內容許多人不了解,缺乏宣傳力度,可以協調地方武術協會和社會組織進一步加強段位制的宣傳,全面推廣武術段位制的開展和認知度。
4.2、組織性不強,輔導質量低
在參與的人群中,大多數是愛好武術或擅長武術運動的人員進行教學與輔助,缺乏一定的正確引導,民眾科學健身的效果不高,其技術指導水平相對較弱,會打擊練習者參與的信心和動力。大多數練習者是根據自己時間、身體狀況、愛好進行武術鍛煉的,在社區活動中,中老年人群因為自身生活習慣、空閑時間充足、年齡特點,可自由選擇練習時間,其健身引導的效果較低,可加強社區引領價值,帶動更多的參與者練習,從而減少自己練習武術的狀況發生。
4.3、場所設施不健全,健身意識不充分
日常可以在廣場、公園等地方練習,對于群眾武術的健身作用已基本滿足。但如果是下雨、刮風等惡劣天氣時,由于沒有室內場地,愛好者只能停止武術鍛煉或者在家里練習,場地較為局限,不利于全民健身活動中武術的開展。對于武術運動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和民族感,促進技術交流的重視不夠,而在傳授武術的技術精華的過程中,對武術文化的學習和推廣也很重要,應該讓更多的人們參與到全民健身的熱潮中,進一步秉承武術的民族感和使命感。
5、全民健身視域下武術發展的培養路徑
5.1、正確引流,合理推廣
學校武術的受眾人群是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基石。通過社團教學,培養學生興趣,有助于個性心理和品德的培養與提高,促進德、智、體共同發展。競技武術具有很大的觀賞價值,以提高技術和成績為主要目的,在全民健身中起到先導作用,可以將競技表演與媒體相結合進行市場化推廣,能得到更好的普及與推廣。
群眾體育起著擴大和普及體育人群的作用,是全民健身的補充,可通過社會組織、學校對教練員進行培訓,創編武術動作,鼓勵優秀運動員進行規范化指導,使人民群眾科學化進行武術學習。對于參與者自發性的練習問題方面,可以規范化的引導人們參與其中,加強社區武術活動建設,在參與的人群中增強主流內容的推廣,對主要項目進行規范化的引導,增加冷門拳種的宣傳力度,促進地區化拳術運動交流,合理分配,擴大參與者的普及力度,讓練習武術成為日常,成為熱愛的運動項目,使全民健身活動進入人們的生活中來。
5.2、加強文化傳播,鞏固理論基礎
在參與武術的活動實踐中,人們大多數僅了解武術特有的鍛煉價值,對于健康意義究竟表現在哪些地方、怎樣合理地練習及如何開展拳術運動才會使體育鍛煉的成效取得最佳等內容了解不全面,因此要加大對拳術運動參加者開展武術思想和健康意識的培訓。在健身時,體育部門應對自發性組織練習并指導他人的武術愛好者的技術水平進行不定期的理論和技能培訓,從而能夠更正確、科學地學習。
5.3、開發場地設施,實行段位考核
在公園、廣場和學校練習使用的場地較多,建議政府部門建設一定的室內練習場地,增加器械的數量,建設較為集中性的運動場區,以滿足練習者鍛煉的需求,方便練習;其次,合理利用中小學校的空白場地,加強學生安全意識,增強安全維護措施。對于武術段位制了解不足的現象,提高宣傳力度,指定培訓計劃,鼓勵開展晉級考核,提高參與者技術水平,提升武術內涵及價值。
6、結語
綜上可知,武術動作的技擊性、廣泛的適應性及鮮明的民族性形成了獨特的特點,具有文化價值、健康價值、經濟價值、精神價值及美學價值,是維護中華民族“身心健康”和“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在人民群眾的內心占有一定的地位。為進一步將武術運動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建設中融合,武術動作要有正確的指導,增強武術意識,加強文化傳播,使得健身活動內容多樣化,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加速發展,全民鍛煉的意識不斷加強,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不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興良,張鳳俊,楊文海.試論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功能與作用[J].思想戰線,2009(S2).
[2]李源,賈虎軍.傳統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優勢與發展策略[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03).
[3]蔣善華.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及其走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9(04).
[4]胡平清.武術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5]孔祥明.現代大眾武術健身開展的普及與提升路徑[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10).
[6]王林,劉詩潔,潘炎.中國武術傳播的當代技擊轉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7).
[7]張長思,張長念,王占坤.沖突與規避: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關系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7).
[8]趙志星,高源.論傳統武術的文化健身價值[J].搏擊(武術科學),2012,9(05).
[9]余金漢.武術進校園問題探討[J].武術研究,2016(10).
[10]晉小潔,周之華.段位制推廣背景下武術館校發展策略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6(01).
[11]蔡月飛.論傳統武術的回歸與當代價值[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8).
[12]于永慧.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工作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6,37(6).
[13]羅衛民,郭玉成.太極拳品牌推廣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 2012(5).
[14]徐東興.近代武術價值的變遷[D].華中師范大學,2013.
[15]柏祖剛.太極拳對普通高校女生健身價值的實驗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1,08(8).
[16]吳雪莉.略論休閑時代的中國武術[J].搏擊·武術科學, 20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