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內容,也是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認同、大眾化發展和精準指導的責任定位,但當前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中存在著身份沖突、公益性指導比例較少、人崗匹配度低的矛盾。因此,可從完善制度建設,多元協同促發展;線上線下聯動,發揮人才優勢;立足職業發展,完善激勵制度等方面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長效發展。
關鍵詞:全民健身" 社會體育指導員" 高質量發展" 責任定位" 內在沖突" 推進路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理念作為社會經濟全面建設的重要指引,也是理解高質量發展內涵和把握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全民健身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下,社會體育指導員如何提高創新能力,增強自身高質量發展,是健康中國發展的重要保障。《“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到2030年,實現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3名”。在滿足人員數量的同時,明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崗位職責,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長期、有序地發展緊迫而必要,高質量發展是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影響力、吸引力,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長效發展的重要途經。
1、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環境
當前全民健身的熱潮使得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指導群眾健身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互聯網時代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平臺,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也要聯系社會發展實際,調查群眾健身內容、方式和目的等不同需求,根據需求差異提供針對性的健身指導。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并非偶然,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滿足健身群眾多樣化需求,進而促進全民健身持久、有序發展的動力源泉。
1.1、政策優勢:全民健身激發社會體育指導員創新活力
全民健身是提升國民健康水平、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重要路徑,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則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依托。鑒于政府的公信力決定其政策向導作用,自全民健身政策提出,相關政策應運而生,如《全民健身條例》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合法權益,提高公民的身體素質。《全民健身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60號)》把每年8月8日設置為全民健身日,大力宣傳,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等。《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以全民健身托舉健康中國。截至2021年底,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已突破270萬人。
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鼓勵開展多種多樣的線上科學健身活動,線上線下聯動,在團結凝聚廣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同時,滿足大眾的健身需求,讓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日”、“學雷鋒日”等相關活動,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熱情,提升指導員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可見,政府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方面發揮引領性作用,為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供給、深化全民健身多元協同及促進體育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2、市場需求:差異化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創新發展
社會經濟發展,大眾健身熱情高漲,健身差異化需求明顯。促進全民健身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發展中要緊密結合群眾需求,優化供給側。城鄉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在快節奏、強壓力的工作和社會環境中,日益感受到身體素質的重要性,老年群體、青年群體、中年群體、女性群體、腦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等不同群體對健身訴求差異化較大,需要社會體育指導員更新發展觀念,對健身指導有合理規劃。在健身指導中既注重數量又保證質量,緊跟社會需求,開拓創新,培育特色健身項目,促進全民健身協調發展。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發展群眾體育的主力軍、排頭兵,有很多城市整合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源,加強了體醫融合、健康養生方面的培訓,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水平。在實踐中,樹立融合發展理念,讓科學健身惠及更廣范圍、更多人群,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影響力。積極推動社會體育指導員創新發展,與社區、企業、公益組織積極聯系,組織針對性的健身項目,豐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經驗,提高專業技能。
2、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的責任定位
2020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37.2%,比2014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體育強國發展中明顯的短板在于經常參加體育的人數比例不高。因此,全民健身背景下,需在準確把握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內涵的基礎上,根據其崗位特點,分析人員任職資格條件,進行人崗匹配的培訓需求分析,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健身群眾的市場匹配性,提高指導服務效果。
2.1、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崗位認同
近年來,發展體育產業的國家政策不斷增加,促進全民健身的力度持續加大。長期以來,普通群眾對健身知識的理解有限,健身的時機、階段性、運動保護、健身項目等較多的依賴專業人員,但是如果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的人數較少,在實踐中,服務全民健身的效果就會弱化。要實現全民健身,現實中就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專業知識、技能,富有現代健身意識、具備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現代社會體育指導員。因此,培育一批具有先進理念、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等的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群體,充分挖掘特色項目,形成社會體育指導員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前景,強化崗位認同,讓越來越多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愿意參與到全民健身指導事業中,建設健康中國。
2.2、發展大眾化社會體育指導員
全民健身作為政府提倡的以大眾為中心的行動,需群眾、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等相關者的協同努力。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中仍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因此技能培訓在以社會體育指導專業人員為對象的同時,要積極動員學校體育從業者、志愿團體、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退伍軍人、健身俱樂部等其他社會專業人員參與進來,為全民健身貢獻力量。通過宣傳、引導,對有意愿的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幫助其較快進入社會體育指導員角色。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化進程,涵蓋多群體、多類型人員,使越來越多的人員成為全民健身的有生力量。
2.3、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精準指導
滿足不同人群、層次的健身需求是理論與實踐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擁有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知識和技能,是應用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要求。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健身群眾之間是引導、驅動的關系。面對快節奏、強度大的社會環境,加強健身、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通過公益性、市場性的不同方式,健身群眾可以獲得多樣化的精準指導服務。有意愿參與的個人或群體借助社會體育指導員科學、有序的指導服務,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健身效果。新的時代背景下,全民健身關鍵在于激活社會體育指導員精準服務的熱情,需要緊密結合實際情況,開發特色項目,開展多樣化指導、培訓,為健身群眾提供指導機會,促進鍛煉、健身連貫化。
3、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沖突
3.1、發展與身份的沖突
從現實來看,全民健身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帶來了廣域的鍛煉群體,但實踐中的社會性指導并不能充分滿足群眾對健身的多樣化追求,為縮小與現代社會人們健身要求的距離,亟需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但是,城鄉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和福利不健全,加之群眾健身分散化、多樣化與健身指導的組織化、精準化、規模化之間存在沖突,實施社會體育指導服務的人員相對較少。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工作時管理體制、激勵機制的欠缺,導致該群體缺乏歸屬感、成就感和社會認同感,因而參與積極性不高。社會價值與崗位認同的不匹配,其發展滯后于群眾健身鍛煉的市場需求,使得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呈現認知模糊。
3.2、公益性指導比例較少
公益性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在公共體育場所,免費地向大眾提供運動指導。從追求效益出發,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專業機構健身指導較多,公益性指導人數較少。從事公益性指導的人員大多數是中年或老年群體,他們的志愿服務精神強烈,指導熱情,但是也僅限于服務與自身鍛煉項目類似的群體。對現代健身理念、科學指導的思想學習有限。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輕群體借助社區、體育活動中心組織的健身活動去參與,其他的公益性指導相對較少,使得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長效發展的供給不均衡,不利于提優增質。在全民健身視域下,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必須得到重視,要充分挖掘社會體育指導員群體,激勵青年群體積極參與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的健身指導,組織多樣化的健身比賽,政府、社會、公益組織聯合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積極培育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提高公益性社會指導員數量、質量,更好地服務于全民健身。
3.3、健身項目、群體與社會體育指導員匹配偏差
新時代智能技術化與健康中國的發展,給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群眾健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體育指導員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積極參加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在實踐中從體育與醫療、健身與養生等多方面進行理念的更新和指導方式的創新。充分挖掘群眾健身需求,引導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公共體育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全民健身不只針對老年群體,企事業單位考慮到工作場地、工作時間等因素,健身項目差異性大,在結合場地、工作狀態等實際情況后,開發適宜的運動項目,培育企業的健身指導員。由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輔導,適時開展工間操、健身氣功鍛煉,在不同組織中掀起健身熱潮。同時,在互聯網環境下,借助信息化平臺,線上線下聯動,強化組織宣傳,打造信息暢通的健身交流虛擬與實體平臺,提高健身項目、健身群體與社會體育指導員之間的匹配度。
4、全民健身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員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路徑
隨著全民健身的不斷深入,為健身群眾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從而形成規模龐大、科學有序的全民健身市場,有利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健康中國的發展,需在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尋覓一條有效的發展方式,創新有效的互動路徑,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指導效能,服務全民健身。
4.1、完善制度建設,多元協同促發展
在全民健身過程中,社會體育指導員長效發展的關鍵是政府強有力的介入,重視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制度建設。在政策的加持下,盤活資源,依靠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匯集社會體育指導員,組建多類型健身指導機制,尊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主體性,根據需要進行針對性培訓,提升綜合素質。
全民健身事關每一個人,健身活動也不是一朝一夕,是一個持久、漫長的過程,強化每一個主體的責任感,是保障全民健身活動能夠長期進行的重要方面。同時,也只有明確和激發各主體健身的責任感、使命感,才能促使每一個主體自覺、自主、自動、自然的融入到健身活動中。積極協同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體等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全民健身的組織制度,如大力宣傳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指導服務、開展問卷調查收集健身需求、定期組織公益性指導、開展職業性指導等。讓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健身群眾廣泛接觸、緊密聯系,疏解供需中的矛盾,溝通協調,促進其良好、有序地發展。
政府可把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與社會體育指導員考核結合,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服務健身群眾評價,通過考評結合促進長效發展。提高公共體育設施供給,降低公共體育設施、場館使用費用,支持長期合作使用,完善群眾健身長效機制,尤其注重引導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加入服務全民健身行列。
為了更充分地利用群體的力量,也可以在高校中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者團隊,統一管理,協同合作,定期地指導社區、健身自治群體等組織健身活動,起到引導作用,發揮體育專業人才技能,在參加志愿者活動中,也能夠提高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用自身專長服務社會。鼓勵各級組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全民健身活動中,協同合作,創新工作方式,支持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指導服務惠及更多群眾,讓健身成為一種潮流,全民健身遍地開花。
4.2、線上線下聯動,發揮人才優勢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推進全民健身的創新主體,高等院校、行業、企業、公共機構和政府是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重要陣地。首先,在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發展中,可依托體育類院校及綜合大學、體育院所等,做好組織宣傳,激勵專業人才,投身社會體育指導行業;其次,在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服務的形式中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線上指導要有連續性,全年開放,不間斷,群眾隨時隨地可以借助線上指導進行健身鍛煉,線下健身指導內容要規范、系統并參與考核,群眾健身范圍廣,人數多,要分類指導,以便各取所需,因人制宜。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作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一種輔助工具,借助網絡,進行科學健身的知識普及,深化健身指導與市場需求的貫通。
根據全民健身要求,要重構群眾健身的多元價值特征,從實踐中來看,社會體育指導員已經成為一種職業選擇,其不同于傳統健身教練,是在全民健身基礎上,具有創新意識、勤勉學習的新團體。有研究顯示,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從健身操到工間操、從健身舞蹈到特色氣功,越來越多群眾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下,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在全民健身的實踐中,鼓勵社會體育指導員個性化發展,建立推廣型隊伍。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面向大眾的,鼓勵有意愿者參加,并積極利用新聞媒體等工具在社會層面大力宣傳,形成全社會自覺、自主、自然的強身健體氛圍。
4.3、立足職業發展,完善激勵制度
霍蘭德在職業興趣理論中指出,有職業興趣大都能讓人們愉快、積極地從事相應的工作。在社會體育指導員長遠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業績和能力的評價,還要強化對其知識、技能以及品德的甄選和評價。社會體育指導員要以指導服務質量為核心。優化激勵制度,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積極參與公益性指導,進行表揚和獎勵。借助物質激勵和榮譽激勵,鼓勵越來越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利用空閑時間對有健身需求的群眾進行科學指導,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指導服務廣覆蓋。社會體育指導員通過不斷參與群眾健身指導,也在不斷提高其指導水平。
從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需要獎優罰劣,對于在健身指導過程中不按照標準進行的主體進行公示,做到獎有據,罰有理。利用目標管理、績效管理等方法設定健身指導服務獎懲機制,利用360度考核評價方法對健身指導服務不同主體進行考核評價,在獎懲之前一定要制定詳細的獎懲措施,獎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全民健身的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獎懲表面。要積極地與健身群眾、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者服務群體等進行溝通協調,探討實施中的難點,鼓勵社會體育指導員用新方法、新形式開展各類指導活動,對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服務行為給予物質補償,并頒發榮譽證書。按照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相結合的方式,設置合理措施,激勵更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指導服務活動,在實踐中不斷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娜,王殿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項目分類初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0).
[2]楊中兵,王江萍.多元參與的全民健康路徑實踐研究——以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1(04).
[3]蘇暢.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群眾體育社團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與定位[D].哈爾濱:哈爾濱體育學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