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羽毛球場館作為城市空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城市空間布局、擴展空間結構、穩定產業鏈結構是其主要責任,并具備促進人們幸福度提升、健康發展、素質提高等義務。本文從在城市空間系統和城市社會系統的角度,分析了羽毛球場館的建設路徑,包括發展方法、運營模式和盈利方案,并以此為線索,提出我國羽毛球場館的建設路徑,即建設智能型羽毛球場館、經營型羽毛球場館、文化型羽毛球場館、社區型羽毛球場館,以供參考。
關鍵詞:羽毛球" 體育場館" 建設" 發展
前言
我國群眾的體育產品消費觀念、體育產品消費能力、體育產品消費意愿和體育產品消費結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在進行體育活動的同時,既要滿足健康需求、素質發展需求、社交需求和娛樂需求,又要體現體育產品理念、體育文化內容、歷史文化內容等人文內容。在這一背景下,在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羽毛球場館建設被賦予了新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如社會服務工具、社會公益工具、城市管理工具等。另外,體育場館建設能夠帶動體育產業創新升級、城市空間布局優化、城市文化發展等,而城市化的進程中又反作用于城市產業發展。例如,城市文化系統、城市政治系統、城市人口系統能夠促進體育場館的生態發展。本文便以此為視角,分析羽毛球館的發展路徑和建設路徑。
1、羽毛球場館的發展路徑
1.1、發展路徑
羽毛球場館的建設和發展要依托城市空間系統、城市社會系統,負責擴展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城市布局形態、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從而滿足城市化空間擴展的需求,促成城市與體育場館生態發展環境,進而推動自身創新持續發展。其中,城市空間系統是城市范圍內社會、生態以及基礎設施各大系統的空間投影及空間關系的總和,而城市的社會系統由城市的政治系統、文化系統、人口系統構成。政治系統主要由政治團體和政治關系構成,城市文化系統負責精神產品的生產、傳播、使用和儲存,城市人口系統負責產業、文化、政治的結果轉化。
第一,依托城市空間系統,建設經營型羽毛球場館。羽毛球場館的建設具有促進城市空間擴展的意義,能夠完善城市空間布局的外部性,實現所在區域的跨越式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復蘇。羽毛球的場館發展要符合城市化的城市模型需要,形成以體育工程建設為導向的重點發展的空間結構,促進羽毛球場館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加快城市城區的改造速度;
第二,依托城市產業系統,建設智能型羽毛球場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高新尖科技產品的生活化應用,新產品、新技術已經逐漸運用到體育場館的建設中,如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服務于體育競賽、運動組織、社會服務等工作。智能型體育場館依托于現代智能化系統建設,由智能監控系統、通信網絡系統、場館專用系統、應用信息系統等方面構成,幫助呈現體育場館的運行狀況、安全狀況、清潔狀況和能源使用情況,實現實時監控、分布式管理,使場館運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服務質量、工作方法得到了創新發展;
第三,依托城市文化系統,建設文化型羽毛球場館。體育文化是體育人文精神和價值的內核,結合城市體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體育歷史文化等文化內容結合,能夠引發人們對體育本質文化內容的思考,提升個人文化素質,滿足人們自我發展和自我提升的需求;
第四,依托城市人口系統,建設社區型羽毛球場館。羽毛球運動是一種人民普遍認可的球類運動,能夠得到我國公民的普遍支持,但是對于人口技術龐大的中國社會來說,建設能夠足夠支撐人民群眾進行大眾體育活動的社區體育場館還需一定的時間。從體育場館的建設上來看,大型的體育場館利用率略低,免費場館或公共娛樂資源的利用率過高,直接影響了我國民眾的體育健身熱情;另一方面,我國的中小型體育場以健身等多功能形式存在,而羽毛球場館、乒乓球場館、籃球場館等運動場館的建設進程較差,通過建設社區型羽毛球場館,能夠直接解決社會體育資源利用的相關問題,使我國居民的健身熱情提升,進而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度。
1.2、運營模式
堅持“以體為本、產業運營”的基本方針,完善體育場館合理布局、設施配套、功能配套,發揮出體育場館的社會服務效益,是體育場館運營和發展的基本目標。同時,體育場館在發展的同時,要提升自身的保障能力,進一步發展運動訓練、競賽組織服務,促進城市功能完善。
第一,要加大羽毛球場館的開放力度,提升體育資源的利用率。體育場館為促進自身的文化建設、產業建設和服務工具建設,可以聯合周邊高校、社區共同打造場館文化日,為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高校教學、事業單位活動等免費開放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通過可以讓具有一定體育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參與到日常的工作服務的當中,為市民提供羽毛球技術指導,進一步提升場館的資源利用率;
第二,要完善當前羽毛球場館的管理制度。羽毛球場館管理制度主要包含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工具、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文化制度等內容,是場館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良好的運營管理制度的加持,羽毛球場館能夠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從行政管理的理念中脫離出來,有利于場館的社會服務能力創新提升和體育產品創新升級;
第三,要加強專業人才投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目前的體育場館的發展需要復合型管理人才,既要有場館的管理能力,又要有專業的體育素質,才能提升場館的發展質量。專業人才的引入能夠及時調整場館的發展方向,適應當前體育事業的發展規律,明晰先進的場館管理辦法,創新培訓機制,提升內部員工的服務能力;
第四,要重視擴展體育市場,創設多元化經營模式。以往的羽毛球經營管理的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承接廣告、體育比賽、商業演出和團隊訓練等活動,獲得相應的利潤。在目前社會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體育理念已經發生改變,具有高附加值的體育產品和體育文化產品是當前人民的主要消費內容,可以適當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體育產品和文化產品,提升體育場館的生命力、活力和創造力,發展體育產業鏈,進一步推進體育場館的發展;
第五,根據個人意愿,創新發展理念。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在進行體育活動的同時,已經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因此,發展體育事業是為進一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社交需求、娛樂需求。根據個體或團隊的體育需求,轉變盈利模式,能夠得到個體和團隊的認可,從而獲得不可代替的地位;
第六,要加強與周邊企業、學校的合作,豐富資金補充渠道。除了基礎的稅收政策,羽毛球場館的發展還要重視社會資金的引入,制定相應的股份制度,以促進體育場館的市場發展,擴大產業規模和促進產業鏈升級。
1.3、盈利方案
羽毛球場館的用戶主要由18-50周歲的白領、學生和其他用戶構成,人均消費能力在200-5000元左右,消費內容主要為健康消費、文化消費、旅游產品消費和娛樂消費,他們熱衷于網購、3C產品和數碼產品,能夠接受新興的娛樂項目。因此,羽毛球場館的開放可以實行門票銷售制度,獲得一定的利潤。在小型的體育場館經營使用過程中,擁有大量的空閑空間需要進行裝飾。例如,墻體、門臉等可以進行廣告投放,如墻體廣告位、看板廣告位、包柱廣告位等,獲得一定的廣告收益。針對場館使用的用戶們,可以精準投放產品。例如,針對年輕群體可以進行運動品牌服裝、運動健身器材、運動戶外產品、電子數碼產品等產品的精準投放,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路徑形成,獲得更高的收益。同時,場館可以組織或引入高水平的比賽賽事,收取場地費、轉播費、商業活動費,并提供相關社會服務。例如,餐飲服務,從多個角度獲得收益。此外,某些高校缺乏體育專用的健身設備、場地和人才輸送渠道,羽毛球場館為促進自身發展,可以與其進行商業性的合作活動,為其提供場地和資源,在獲得場館租賃、器材租賃等相關利潤的同時,也獲得可以促進場館發展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此外,場館所有者和經營者也可針對用戶進行體育文化產品、體育實體產品、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探索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通過體育產品銷售來獲得一定的收益。
2、羽毛球場館的建設路徑
2.1、智能型羽毛球場館建設
智能型羽毛球場館是一種大型體育場館,搭載現代化科學技術,基本智能工程系統,主要包含了智能監控系統、通信網絡系統、場館專用系統和應用信息系統。
智能監控系統主要包含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安全防范系統、廣播系統、建筑設備集成管理系統等子系統,能夠對體育場內各類機電設備的運行狀況、安全狀況、能源使用狀況等實行自動檢測、控制與綜合管理,自動調節場館內溫度、濕度、風速等指標,并對火災進行監控,保證羽毛球場館的安全、正常和協調運行,和體育比賽活動正常進行。另外,智能監控系統能夠對消防、安防、樓控、廣播和電路集成進行監管,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共享,實現統一指揮調度,能夠服務于場館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維護。
羽毛球場館的通信網絡系統包括綜合布線系統、語音通信系統、信息網絡系統、有線電視和視頻轉播系統、公共(應急)廣播(擴聲)系統、電子會議系統、車載系統等。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羽毛球場館的信息接收、分析和傳送,將系統獲得的音頻信號、圖像內容、語言信息、控制信號和多媒體信息的接收、存儲、處理、交換、傳送、播放等工作結合,滿足對體育場館內的信息通訊和賽事播報。通過建設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數據的多方面傳輸,擴展體育比賽的播放路徑,如手機播放、廣播設備播放、車載中控播報等,使場館內部移動用戶和外界移動用戶無間斷通信。
羽毛球場館的專用系統包括屏幕顯示及控制系統、擴聲系統、場地照明及控制系統、計時計分及現場成績處理系統、現場影像采集及回放系統、售驗票系統、主計時鐘系統、升旗控制系統、比賽中央控制集成系統、時間轉播系統、現場評論系統、身體健康檢測系統、興奮劑檢測系統等內容,能夠滿足體育場館日常維護、社會服務、體育比賽的需要。通過建設專用系統,能夠為體育賽事比賽過程、組織過程、服務過程提供必要的管理,滿足體育賽事對場館的各項要求,促使比賽公平、順利進行。
應用信息系統能夠為體育賽事組織、場館運營和物業管理業務提供應用服務數據庫、信息集成平臺和對外信息門戶,加快數據的推送、接受、處理和存儲,擴展數據傳輸路徑,服務于系統的終端用戶。同時,應用信息系統擁有信息傳遞的時效性,能夠進行實時數據傳送和處理,是場館自動化管理工具。通過信息系統的數據處理模塊,能夠自動生成相應的決策意見,為管理者提供輔助決策支持,從而提高場館管理效率,節約場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2.2、經營型羽毛球場館建設
經營型體育場館的建設項目的立項選址要符合城市發展規劃的空間要求,使城市發展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適應,促進體育場館建設與城市整體配套設施相適應。經營型羽毛球場館的建設要對城市化建設和城市發展產生影響,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帶動城市周邊體育產業發展,促進城市的共同建設、統籌發展,發揮其在城市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羽毛球場館建設可以與我國的歷史文化與城市歷史文化、城市社會環境相結合,突出現代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此外,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體育文化產業和體育娛樂產業的社會服務內容有了新的要求。例如,我國群眾進行體育服裝消費,更加重視服裝的舒適性、觀賞性和實用性。體育場館的發展要與當前的體育貿易相結合。例如,羽毛球聯賽,通過賽事舉辦來呈現其他產業產品,如基建投資、電子通信、醫療服務、社會安全、體育文化、保險等,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與其他產業形成穩定的產業鏈,從而促進自身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要打破以往的體育場館的建設投資結構,以政府為主導的私人投資主體無法得到相應的利益回報,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無法達到最優化狀態。因此,場館建設處于被動狀態。可以采用PPP、BOT等多種合作方式,改變場館的投資結構。
2.3、文化型羽毛球場館建設
文化型羽毛球場館建設通常要有自己的文化主題,又包含物質文化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在物質文化方面,可以與羽毛球文化結合,建設外觀、造型和比賽場地,完善相關的設備設施,如活動看臺、電子顯示屏、停車場等。同時要重視個性化與特色化元素的引入,打造獨特的場館文化內容,例如與羽毛球元素相結合的吉祥物,賦予場館更高的附加值。在精神文化方面,要重視自身的民族特點、羽毛球歷史內容、活動者普遍特點等,以“社會服務”為前提,發展精神文化內容,包含人文理念、管理理念、經營理念、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和制度文化等方面。
在文化型體育場館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形成特色的管理制度,以場館的未來發展為核心,將自身與其他場館不同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進一步提升場館的不可替代性。另外,文化型體育場館在國內的數量較少,但是在國外發達國家中的數量較多,且擁有一定的成功經驗。因此,在文化型羽毛球場館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吸收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和文化建設成果,通過成果轉化和經驗轉化的方法來形成自身的獨特的場館文化、企業文化和體育文化產品,提升場館的經濟效益。此外,文化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要指導場館進行文化產品創新、體育文化結果轉化和體育場館管理。具有管理能力、文化素質和體育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能夠提升場館自身的競爭優勢,提升場館整體的業務水平、服務能力和技能素質,帶動自身的發展。
2.4、社區型羽毛球場館建設
社區型羽毛球場館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公益性的主體建設,提升便民服務能力是其主要的發展路徑。建設社區型羽毛球場館適應了我國“十三五”期間提出的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的要求,其發展擁有制度和政策保障能夠適應我國現階段城市化發展的要求。政府、群眾和社區體育場館是構成社區型羽毛球場館的三方主體,政府能夠在場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指導、支持和引導作用,幫助場館的社會服務工作開展;群眾是社區型羽毛球場館的服務用戶,也是終端受益者和被服務者,能夠參與到場館的共同服務工作中,對政府、場館工作的開展具有支持作用;場館是政府和群眾連接的橋梁,為政府和群眾提供優質的服務,促進民眾幸福度提升,并接受政府和民眾的監督。
從這一特點來看,社區型羽毛球場館的性質應該是多種所有制,以政府為主導經營,公民和場館工作者共同經營,而場館的本質是公益性的社會組織。因此,在社區型羽毛場館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例如,休閑健身需求、文化娛樂需求和身體健康需求等。另外,在場館的發展過程中,應該重視引入具備道德素質和技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專業羽毛球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的普及,加快社區場館精神文明建設和體育文化轉化。此外,在經營模式上,應該探索多種所有制的經營模式,將社會體育資源、體育教育資源和社會服務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群眾體育素質提升,促進社區型體育場館發展,緩解我國體育設施與當前人民進行體育鍛煉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3、結束語
總結來說,羽毛球場館的建設可以從城市空間系統和城市社會系統的模型中尋找發展渠道,為適應城市社會系統的要求,可以重點建設智能型、文化型、社區型羽毛球場館,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助力產業創新升級。為加速城市化進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可以建設經營型體育場館,促進城市經濟復蘇,帶動周邊體育產業發展。一般來說,智能型羽毛球場館是一種大型體育場館,在經營模式上可以選擇周邊商業合作、開發高附加價值的體育文化產品、承接高水平的體育比賽、進行廣告位銷售等手段達到盈利目的。經營型、文化型、社區型羽毛球場館等小型體育場館可以與便民服務、行政工作、高校教育等方面結合,通過社會服務手段、周邊產業結構、周邊人口結構等要素,創新盈利模式,促進生態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芳.消費升級背景下對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思考[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2(24).
[2]王彩云.城市體育文化在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中的應用[J].工業建筑,2022,52(03).
[3]王金偉.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7).
[4]傅鋼強.“智慧亞運”背景下體育場館賽后智能化經營模式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20,42(03).
[5]陳飛龍,李蘊慧.復合功能體育場館經營模式研究初探[J].建設監理,2020(S1).
[6]徐磊,任禮姝,韓奇.我國體育場館文化發展的困境與策略[J].體育科學研究,2020,24(02).
[7]徐磊,王慶軍.當下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發展的改革路向[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