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經過各大媒介向全世界的人轉播了許多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體育比賽,奧運健兒在賽場的英姿烙印在了人們的心中,影響著人們的體育行為。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數理統計法、問卷調查法、邏輯推理法對隨機抽取的衡陽師范學院300名學生從體育鍛煉行為和體育心理行為兩方面就賽事的傳播對學生的體育行為影響進行研究分析。認為對學生的隱性體育行為影響比顯性體育行為的影響更顯著,因此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方式來引導學生的體育行為向更積極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東京奧運會" 體育行為" 大學生
1、前言
運動競賽是競技體育領域最有代表性、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運動選手們在競賽中顯示本領,較量實力;觀眾在競賽中欣賞技藝,觀戰搏擊;競賽的組織舉辦者則開展廣泛的文化及商業活動,樹立并宣傳舉辦國或城市的發展形象,亦謀求可觀的經濟效益。百年來,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運動競賽在世界各地日益活躍地開展了起來。奧運會、單項錦標賽、世界杯賽及系列大獎賽是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比賽,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賽事體系。與其相對應的各洲、各國、各省市、各協會組織的比賽,以及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等不同人群的比賽為現代社會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奧運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競技體育平臺,最受關注的大型運動賽事,其影響是深刻的,帶來的價值也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學生在關注奧運賽事的同時,對身心和其自身的行為,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大眾體育包含學校體育,特別是在高校里面,體育的發展對推動大眾體育起到重要作用,當今是信息時代,學生通過互聯網能第一時間關注到各種體育時事熱點,東京奧運會這種大型體育賽事對學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此研究東京奧運會對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有利積累學校體育工作的經驗,探索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途徑,推進學校體育工作。
本文研究的是衡陽師范學院學生在觀看了解到東京奧運會的比賽后,其體育行為產生的影響。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將學生在奧運會前后顯性和隱性體育行為分析統計出來,并進行前后對比分析統計出結果,比較出東京奧運會對衡陽師范學院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并對結果提出建議。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東京奧運會對衡陽師范學院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以隨機抽取的300名學生為例。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的期刊數據庫,碩士研究生論文,博士研究生論文及其著作進行查閱,同時對報紙、網絡上的時事熱點進行關注,結合有關專家的觀點得出自己的結論。
(2)對比分析法。
通過調查問卷的結果對學生在東京奧運會前后的體育鍛煉項目、鍛煉時間、鍛煉強度、鍛煉場地、體育動機、價值觀、態度、終身體育意識八個體育行為的變化作出對比分析。
(3)問卷調查法。
通過發布調查問卷,收集大約300名學生反饋的結果。在網上收集問卷結果共300份,有效問卷273份,有效率為90%,有效率較高,調查結果具有準確性。
(4)數理統計法。
對發行的問卷進行統計,用Excel表格進行統計處理。
(5)邏輯推理法。
對獲得的數據及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對產生這些體育行為前后變化的原因進行適當的邏輯推理。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衡陽師范學院學生對東京奧運會的了解情況
北京時間7月23日,東京奧運會盛大開幕,吸引了全世界的人們目光,伴隨著各種媒體的大力報道,在被新冠疫情延誤了足足一年之久以后,原定于2020年開幕的日本東京奧運會總算在2021年開幕了。
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對東京奧運會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其中,非常了解的學生占比18%,比較了解的學生占比30%,一般了解的學生占比40%,只有12%的學生對東京奧運會不怎么了解。而且有70%的學生知道中國隊今年一共拿了88枚獎牌,并且對東京奧運會的具體情況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奧運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競技體育大典,對大多數學生都能產生影響,那么這些影響中必然就涉及到體育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對身處信息時代的學生來說,其對學生的體育行為影響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看到中國隊奪冠,人們的心也跟著一起激動起來,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和榮譽感,看到賽場上不公平的行為,大家憤慨,為中國隊打抱不平,運動賽事的實時進行也牽動著大家的心,其對人們的體育行為更是有著不容忽視的引導作用。特別是作為思想開放的大學生,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也很強,因此東京奧運會對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必然有著巨大影響。
3.2、東京奧運會對衡陽師范學院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
東京奧運會對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可以分為顯性行為和隱性行為兩個方面,顯性行為指的是可以外露表現出來的行為,本文分別從體育鍛煉項目、體育鍛煉時間、體育鍛煉強度、體育鍛煉場地四個方面來表現東京奧運會前后學生體育行為的變化。
(1)體育鍛煉項目的影響。
從調查結果(圖1)顯示,從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到,籃球從最受歡迎的運動變為第二,羽毛球從第二變為第五,乒乓球穩居第一,游泳從第四被淘汰出前六,反而網球變為第六,排球從第六升至第三。因此可見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對學生體育鍛煉項目也產生了一些影響。
問其原因,在調查中發現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隊的表現對其體育行為產生的影響,占比40%,就以乒乓球為例,本屆東京奧運會,中國乒乓球隊不僅奪取了4金3銀的佳績,更創造了男單四連冠、女單九連冠以及男團、女團四連冠的新紀錄。運動明星效應占比29%,如中國女排,是關注度最高的運動明星隊伍,她們在世界排球賽中,憑著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蟬聯世界冠軍,為國爭光,為人民建功,更有著女排精神被廣為傳頌,不斷激勵人拼搏進取,還有亞洲飛人蘇炳添等等體育明星。雖然女排這次在東京奧運會中沒能取得之前那樣的好成績,但是女排讓排球這項運動再次占據人們的視野,使得人們重新開始加入到排球運動中來。還有22%的學生是被奧運會中精彩的競技場景所吸引,從而加入到這項運動,調查中發現,有的學生一開始對網球這項運動根本沒什么了解,但是網球這項運動在東京奧運會中又是一個大看點,男單女單冠軍都被冷門選手收入囊中,精彩的比賽過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開始學習網球。還有9%的學生是因為天氣原因,考慮到東京奧運會舉行的時間是7月23日至8月8日。東京奧運會開始前是夏天,氣溫比較高,因此游泳運動參與的人數較多。結束之后,進入秋天,氣溫開始降低,因此游泳運動參與的人數減少。對比發現東京奧運會對學生運動羨慕確實有影響,作為中國人具有的與生俱來的榮譽感和愛國情懷,是驅動學生改變體育項目的主要原因。
(2)體育鍛煉時間的影響。
體育鍛煉時間是體育顯性行為一個比較明顯的表現,學生體育行為如發生變化,在體育鍛煉時間上的變化肯定是最明顯最直觀的。
從表1中可以看到,就每次鍛煉時間來說,這項前后變化非常明顯,特別是之前每次運動時間在30min以下的學生,絕大部分在東進奧運會之后都有了明顯的運動時長的提升。體育鍛煉時間的提高,說明了學生相較于之前都更加樂于投入到運動中來了,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學生體育行為變得更加積極的表現。從鍛煉次數來看,也呈現出一個整體的增長趨勢。最明顯的就是每周鍛煉次數在1次的學生從之前的23%到奧運會之后的8%,結合以上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出東京奧運會對學生每次體育鍛煉時長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原來運動時間在30min以下的,都堅持提高了運動時間,保持在30min以上甚至更長。其他原本就堅持長時間鍛煉的學生也有小幅度的提高,而每周鍛煉次數的變化則相對來說沒有那么明顯。后續調查中了解到是因為學生課業繁忙,大部分時間都有學校或社團的安排,而能用來鍛煉的時間每周也是固定的,因此對每周體育鍛煉次數的影響較小。從每周1次提高到1次以上,則是放棄了原來的休息時間,和同學相約一起去鍛煉,這也說明在東京奧運會后學校里的體育氛圍都變得更好了。對于鍛煉次數原先在6次以上的學生,東京奧運會之后反而降低了,了解到原因是由于每次鍛煉的時間變長了,加大了強度,因此鍛煉的次數有所降低,但是總體運動量較之前還是提高了。
在調查阻止學生提高體育鍛煉時間和頻率的原因中,場地條件限制占比最高,達到36%,其次是沒有時間,占比25%,因為沒有同伴而不想去運動的人數占比14%,怕影響學習的學生人數占比13%。調查發現有許多同學想打硬排球還有羽毛球、網球的同學,這些同學大多是看了東京奧運會上一些世界頂級球類運動員的精彩表現被吸引到這項運動中來,但是衡陽師范學院可供學生進行這些球類運動的場所相對較少,需要搶占,因此限制了很多有此類運動興趣的同學。還一部分同學是因為沒有陪同,調查發現這些同學大多是女生,希望運動時能有人陪伴,往往一個人外出運動的話會沒有安全感,需要同伴的陪同,但是有時候在想要運動是同伴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興趣,導致他們也放棄了這次外出鍛煉的想法,還有的學生是想打羽毛球、乒乓球這種兩人進行的運動,奈何找不到合適的球友,就也放棄了運動的想法。
(3)體育鍛煉強度的影響。
體育鍛煉強度是評價學生體育行為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由于鍛煉強度不方便具體調查和測量,所以這采用鍛煉過程中的流汗程度來調查學生的體育鍛煉強度,分為無感覺,微微出汗,中等出汗,大汗淋漓四個等級。
從調查中發現,東京奧運會以后,在鍛煉過程中微微出汗的人數比例從38%下降到18%,下降幅度達到20%。而上升的比例主要集中在中等出汗和大汗淋漓兩個等級,且東京奧運會之后學生在運動中強度達到大汗淋漓的人數已經接近了一半,看得出同學們在經歷了這段時間后對于運動都有著比較澎湃的熱情,可見東京奧運會對學生鍛煉強度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主要表現在小強度運動的學生大幅減少,與此同時大強度或中等強度鍛煉的學生人數大幅增加。
3.3、東京奧運會對衡陽師范學院學生體育心理行為的影響
本文是對學生體育行為從鍛煉行為和心理行為,也就是顯性和隱性兩方面來入手。上文部分已經從四個方面了著重分析了東京奧運會對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了解到影響如何等問題。那么對衡陽師范學院學生心里行為有無影響?影響是怎樣的呢?影響有多大?那么下面就從體育動機、體育價值觀、體育態度、終身體育意識觀念這四個方面來研究東京奧運會對衡陽師范學院學生受眾的影響。
(1)體育動機的影響。
對體育行為的研究離不開體育動機的分析。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并不是單一的,這里我們采用了10個體育鍛煉動機的指標,來分析東進奧運會前后學生們的體育鍛煉動機。
從圖2中可以看到各種指標的百分比,奧運會前排在前三的是減肥、鍛煉身體、休閑娛樂,而東京奧運會之后排在前三的是鍛煉身體、興趣愛好、減肥,說明東京奧運會還是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奧運前后,鍛煉身體、追求形體美、興趣愛好、提高運動水平的動機增強,而休閑娛樂、加強社交、考試需要等動機減弱。說明東京奧運會之后學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想豐富自己的內在和外在,總之就是求有益而不求好玩。東京奧運會讓一些把體育只當成一種娛樂方式學生轉變了觀念和看法,變得越來越重視體育的健康作用,可見奧運會產生的是積極的影響。
(2)體育價值觀的影響。
體育價值觀是指人們對體育的價值認知,體育運動取向的價值認知,是指人們對體育運動價值的總的理解和評價。
在表2中可以看到對東京奧運會前后學生對體育的價值認知發生的改變,雖然奧運前后各個價值認知的排序和占比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文化價值從10%上升到17%,提高得最多,7個百分點,其余都保持比較穩定。在東京奧運會中,學生與中國隊運動員心心相連,在他們奪冠的同時,屏幕前面的學生們也能感受到對中國文化、中國民族的自信與光榮感。賽場上每一處廣告牌,運動員身上的廣告贊助商,都是體育帶來的經濟價值的體現。當今社會,競技體育已成為體育產業的重要部分,舉辦大型運動賽事不僅能直接獲得經濟效益,還能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奧運會的獎牌榜,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比賽結果,后面隱藏的其實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
(3)體育態度的影響。
體育態度是體育參與需要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綜合表現。這里通過調查學生對體育價值認知的變化和對體育喜愛程度變化來研究東京奧運會對學生體育態度的影響。從表3中可以看到,東進奧運會前后相比,增進健康的占比還是位列第一,但是前后下降5%,促進交流增加10%,休閑娛樂下降10%。部分學生改變了對體育只有娛樂和健身的看法,更多地看到了體育背后其他的作用,改變了對體育的認知程度。在對體育喜愛程度的變化上來看,沒感覺、討厭這些消極態度變化至喜歡、非常喜歡的積極變化來看,學生的喜愛程度直接提高了23%,可見東京奧運會對學生對體育的喜愛程度直接產生了很大的正面影響,對學生的體育態度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在上文分析學生體育顯性行為影響變化中,我們對體育鍛煉項目、體育鍛煉時間、體育鍛煉強度、體育鍛煉場地這四個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對體育鍛煉時間和鍛煉強度有顯著影響,對鍛煉場地影響不顯著,對體育鍛煉項目有影響但不顯著。同時在對學生體育隱性行為影響變化中,對體育動機、體育價值觀、體育態度、終身體育意識觀念四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只有對體育價值觀的影響沒有很顯著,其余三個都是產生了顯著影響。從顯性體育行為和隱性體育行為的比較來看,東京奧運會對衡陽師范學院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隱性體育行為的影響比顯性體育行為的影響更為顯著。
4.2、建議
對于以上的東京奧運會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影響研究結果分析,在隱性體育行為發展超出顯性體育行為的情況下,為更好地引導學生體育行為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在加大經濟投入,擴大體育活動場地,新增體育器材,可以在學校的一些荒草地上拉一些簡易的羽毛球網和氣排球網,滿足學生的運動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體育活動環境;
(2)學校多開設一些體育運動的社團,方便組織學生一起參加體育鍛煉,解決那些因為沒有同伴而放棄運動的同學的問題,還能豐富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方式;
(3)學校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促進學生顯性體育行為的發展,為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做鋪墊;
(4)在校內營造好濃厚的體育氛圍,如在食堂播放奧運賽事,在校內做一些文化墻,或者組織一些“奧運進校園”活動,在路上設置一些站點,進行奧運知識的的宣傳和答題,答對贏獎品,吸引學生關注奧運會;
(5)學校在操場舉辦一些促進學生鍛煉的活動,每天運動多少時間,或者在操場跑多少距離,送出一些體育相關的小產品;
(6)建立學生體育行為變化發展的反饋機制,更好地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其體育行為的發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上調整相應的政策。
參考文獻:
[1]徐靜.后奧運時代河南省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現狀調查研究[D].鄭州大學,2012.
[2]劉學明.后奧運時代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之研究[D].寧波大學,2011.
[3]饒歡.2008奧運媒介宣傳與新疆大學生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關系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