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計算法學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

2024-01-01 04:48:33肖金明孫旖旎
東南法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學科法律教學

肖金明 孫旖旎

“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2版。,全球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大變革和產業革命沖擊的當下,其引發的諸多社會變革催生新問題、帶來新挑戰,需要樹立“新文科”理念,“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②《中國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8046599301649&wfr=spider&for=pc,最后訪問日期:2022年12月8日。。法學作為探尋社會運行規律的基礎學科,在新文科建設引領下不斷地自我更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進一步對法學革新指明了方向,要求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承擔為法治中國建設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提供科學理論支撐的光榮使命。計算法學承法科傳統之基,跨計算科學之維,回應時代之需,屬新文科建設和法學教育轉型的代表性學科。計算法學人才是法治中國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法學踐行新文科理念、推動跨學科教研、完善法學教育體系的重要嘗試。本文聚焦于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活動,辨析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需求、困境與路徑,并針對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意見。

一、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理論依托與現實需求

培養計算法學人才應首先明確其理論依托與現實需求,即培養專門化、獨立于傳統培養體系的計算法學人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合理性由該方向對傳統法學的繼承性、基礎課程的重疊性、發展前景的光明性所決定;必要性由該研究方向的前沿性、人才需求的緊迫性、法學學科發展的指向性所體現。

(一) 計算法學的演進歷程與概念解析

20 世紀50 年代興起的計量法學將量化思維融入法學分析之中,以“科學”為理念取向,以“數據、計量、實證、精確”為特征,在研究方法上與傳統法學的解釋學、規范分析方法、價值辨析等相區分,以一定的法學理論和統計資料為基礎,綜合運用數學、統計學知識,通過計算機模擬、系統分析、博弈模型等來研究具有數量關系的法律現象①屈茂輝:《計量法學基本問題四論》,載《太平洋學報》2012年第1期。。由于其研究方法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研究結果追求“客觀性”和“科學性”,在當時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但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不通約、信息科技回饋研究通路不暢等,法學領域對計量法學關注不足,范式意識較為淡薄,學科建設條件不充分,與其相關的衍生研究也相對滯后。在初探階段,國內一些學者提出了“定量法學”“數量法學”等概念。盡管這些概念各有側重,但初衷都是強調以定量方法研究具有數量變化關系的法律現象,仍屬計量法學的范疇,也并未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②參見左衛民:《一場新的范式革命?——解讀中國法律實證研究》,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3期。。

計算法學與計量法學既密切相關又有所區別。它的出現體現了法學學科身處數字社會、人工智能時代,在研究對象、研究思維、研究方法上的求新求變。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它最早產生于法律信息學領域,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未被學界重視。直到2009 年,包括拉澤爾(David Lazer)在內的15 名學者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共同署名論文,預言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時代的到來①David Lazer et al.Life in the Network:The Coming Age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Science,Vol.323(February,2009),pp.721-723.。自此,圍繞“計算+X”的交叉研究成為各學科熱議的話題,國內外法學研究者對計算科學與法學交叉議題的青睞,促使了一個頗受重視的文理交叉學科的誕生②參見季衛東:《計算法學的疆域》,載《社會科學輯刊》2021年第3期。。面向新科技應用開發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面對身份數字化、文本數字化、行為數字化等數字化邏輯對人類社會的再編輯,計算科學與法學的交匯領域不斷拓展,“計算法學”的學科概念開始被頻繁使用③參見錢寧峰:《走向“計算法學”:大數據時代法學研究的選擇》,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關于計算法學具體的內涵外延,學界尚未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現有研究認為“計算法學”是以計算機網絡、大型數據庫的建立以及強大的計算功能為背景,倡導借助智能化設備,針對性地檢測、挖掘、清洗相關數據,規范數字應用、處理與數字化相關的法律議題,并以此發現社會運行的規律④參見于曉虹:《計算法學:展開維度、發展趨向與視域前瞻》,載《現代法學》2020年第1期。。

能夠體現信息科技與法學交匯的跨學科概念有很多,為何有必要將計算法學作為學科概念來培植?科技發展不斷催生新的法律命題,法學界既沉思于如何為科技提供創新的法治環境,也持續關注如何規范科技的發展、消除科技的副作用。從早期的互聯網法學、網絡法學,到近幾年的人工智能法學、數據法學等,以“研究對象+法學”的學科命名不一而足。隨著技術的更迭、社會的發展,新技術與法學交匯的領域會不斷拓展,研究對象會不斷涌出、難以枚舉。而以計算法學作為學科命名便可規避這一問題,這本質上是學科命名思路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的轉變。從學科發展規律而言,作為學科概念的“計算法學”直觀展現了法學與計算智能的緊密結合,反映計算技術相關法律問題的本質和計算思維在法學研究中的應用,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認識深化的基礎上對既有法學學科空間的拓展⑤參見張妮、蒲亦非:《計算法學導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計算法學作為學科概念具有的概括力、包容力和傳播力,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了穩定的學科環境⑥參見申衛星、劉云:《法學研究新范式:計算法學的內涵、范疇與方法》,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5期。。

(二) 培養卓越的計算法學人才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需要

計算法學在法治領域的廣泛應用,需要計算法學人才來建設法治中國,為發現、分析和解決法治領域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多的可能。以立法和執法為例,科學立法和有效執行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計算法學可以通過對法律問題進行恰當的抽象,使解決方案由人、機器或者人機組合的執行主體通過恰當的程序得以自動執行,這對提高立法科學性和保障法律有效執行多有助益⑦參見劉東亮:《計算思維在法律領域的功能與作用》,載《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計算法學是知識高度綜合、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產物,滿足了現代信息技術對法學的期待,帶有促進法治的基本使命。

建設“法治中國”和“法治強國”的目標對法學教育給出了新定位,如何建設世界一流的法學教育是新法學的必答題①參見徐顯明:《新文科與新法學》,載《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1期。。這要求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調整升級現有的法學專業體系,培養社會需求的緊缺人才。目前,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普遍進入法治領域,計算法學教育的開展滿足了智慧法院、數字司法對法律人才的急需,面向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的廣泛需要,回應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及新科技發展的法治需求,進一步適應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

培養卓越的法治人才是新時代法學教育要直面的關鍵問題,計算法學人才培養是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試金石。2017 年5 月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的講話中指出:“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②《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3/c_1120913310.htm,最后訪問日期:2023年2月5日。《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進一步表明,新時代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卓越的計算法學人才是對新時代所需的重點人才短板領域的加快補齊。然而,當前人才培養的跨學科架構薄弱、融合度欠缺,缺乏新時代對人才需求的敏感度與應對力,無法滿足全面依法治國對計算法學人才的期待。因此,面向新時代新法治推進法學教育資源配置優化,探索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計算法學人才模式就成為必然。

(三) 培養專業化計算法學人才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

新時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化的計算法學人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在增強互聯互通、提高效率、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漣漪效應,給當下的法律倫理、法律規則、社會秩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人工智能的發展面臨著法律地位的確立、權責歸屬、責任分擔、風險防控等問題;大數據的搜集、應用過程中面臨著數據安全、個人數據法律保護、數據監管等問題。在發展和完善相關基礎知識、理論體系,協助創建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以及實現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科技的理論、開發和應用進行法律上的前瞻布局等方面,都需要計算法學人才給出專業化的設計和解答。

對計算法學人才的需求已經覆蓋立法、司法、法律服務、法學研究等整個法治領域,從長計議培養專業的計算法學人才是對就業市場職業需求的主動回應。科技的發展拓展了傳統法律的職業面向,豐富了法律從業人士的工作議題,改變了工作形式和工作方式,也幫助從業人員優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立法、司法和法律服務業等都越來越需要計算法學人才來滿足顯在的和潛在的職業需求。在立法領域,對新興科技的治理已經被納入立法計劃,《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都強調立法工作對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提供法治保障。面向新興科技的立法工作需要具備海量數據的挖掘能力、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多類型數據的混雜處理能力、數據直觀可視化的技術展示能力的計算法學人才,從而建立立法支持系統,對立法的科學性、法律實施效果及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等進行整體性的反思與評估。在司法領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快建設智慧法院的意見》《全國檢察機關智慧檢務行動指南(2018—2020 年)》等政策文件的發布表明前沿科技在司法領域的應用正在快速展開。司法領域對計算法學人才的期待不僅僅是完成法律數據相關性分析、案例深度挖掘等智能法律文書工作,還有更深層次地挖掘復雜法律數據所蘊含規律和邏輯,避免地域差異等原因帶來的對同一法條的不同解讀,提高司法決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等①參見王淵、吳雙全:《“互聯網+”時代法學教育變革研究》,載《高教探索》2019年第7期。。在法律服務領域,法律服務生態已永久性改變,從業人員既需要熟知市場的力量如何作用于法律,也需要了解涉及的科技、工藝改進等專業信息,掌握分析學科和工作效率優化等技能。在法學研究領域,面對計算科學時代對既有的法律制度和傳統法學的挑戰,計算法學人才需要在研究內容上對既有法律概念的擴張性重釋以及對新興問題的創新性回應,也需要在研究方法上開創計算研究進路,推動法學研究范式變革。

(四) 培養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是新法學發展的需要

新文科在法學領域的展開就是新法學,其倡導學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的理念,驅動不同學科與法學攜手合作共建新法學,推進法學教育的轉型②參見趙奎英:《“新文科”“超學科”與“共同體”——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研究與教育》,載《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7期。。新科技對法學教育帶來的沖擊絕不僅僅局限于學科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具體教學環節變化,而可能是對法學教育顛覆性的影響③參見劉坤輪:《何以固本:法學教育如何回應人工智能時代?》,載《山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11期。。計算法學作為前沿科技與法學的交匯重地,新法學自身改革需要計算法學助力。計算科學原本是遠離傳統法學的,但在科技已然改變了法學學科外部環境的前提下,法學需要自我革新、回應新興社會問題,計算法學就是將計算“內化”于法學的過程,這意味著計算法學是計算科學與法學學科融合的過程,更是計算法學人才培養辯證“守正”和“創新”的過程。

基于計算法學教育教學初步實踐的經驗認識,結合新法學發展的需要,推動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的培養改革,對推動法學教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培養應當是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個方面,需要探索層次清晰、體系健全的培養模式。首先,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應當是既精通法律知識,又能融通計算科學的多功能人才,知識結構上應該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這決定了培養方式要直接錨定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而不是計算科學和法學作為兩個學科分別培養出的人才進行再合作。其次,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是人文與科學各學科的知識復合和能力復合,既能掌握法律知識技能又能夠對法律職業所需的社會背景深刻融會貫通。最后,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體現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上。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的培養要抓住理論育人和實踐教學協同發展這一關鍵,既緩解對理論人才求賢若渴的現狀,也填補專業化實踐人才的職業空缺。

二、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等文件對在高等教育中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作出了指引。教育部一方面通過學歷認證對多種模式下培養的計算法學人才給予學歷肯定,另一方面也通過“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等立項工作支持、引導計算法學的教改實踐。然而,盡管有著各方力量的支持,計算法學的人才培養仍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人才培養定位仍須明確,人才培養模式仍須完善,教育教學知識體系仍須貫通,人才成長環境仍須優化,人才就業之路仍須疏通,計算法學人才的自信仍須大力培植。

(一) 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定位仍須明確

計算法學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人才培養的定位具有相當的決定性。計算法學人才培養定位主要是對培養理念的調整和培養目標的明確,“必須改變傳統的法律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數字時代的客觀要求和數字法學的變革轉型來進行重新定位”①馬長山:《數字時代的法學教育轉型》,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3年第1期。。人才培養理念決定了培養的價值取向、培養方式與評價標準的選擇;人才培養目標則決定了培養的特點、切入點和重點。鑒于計算法學的多學科交叉特點,高校人才培養的進路主要有兩種:“懂計算的法學人才”與“懂法學的計算人才”。前者采取的是以法學為基礎,加強計算科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即在傳統法學教育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借助智能化分析技術和網絡化應用技術對法律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交互與整合、結構化與類型化的能力,掌握通過計算復雜的數量關系變化以表征潛藏在法律現象背后的社會性構成要素和生成路向的方法,為裁判預測、立法評估、法律事實質效評估等提供參考性依據。后者采取的是以計算科學為基礎,注重法學能力提升的人才培養方式,即在計算科學教育的基礎上提升人才的法律數據分析能力,讓其能夠對體現法律事實、反映法律關系的數據進行收集、處理、解讀和展示,利用統計學、數據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法律問題給出數據上的解讀和闡釋。

從目前計算法學相關教育的現狀看,大多數的培養單位選擇“懂計算的法學人才”的進路,比如東南大學的司法大數據基地建設法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平臺,注重培養專利技術與應用系統的研發及產業轉化的人才。清華大學則是培養“懂法學的計算人才”,計算法學方向全日制法律碩士主要面向本科第一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網絡空間安全、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數學、統計學及其他理工科專業或掌握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生,以培養既精通法律規則又熟悉信息技術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為法律行業和法治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為培養目標。兩種進路都注重人才培養的實踐性與實用性,回應信息技術時代對法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智慧法院”“智慧檢務”建設等現實需求。可見,當前高校的培養目標強調計算法學對業界的法律保障與技術貢獻,忽略了培養計算法學人才兩個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的重要意義:防范人工智能的無限制發展給社會帶來的不可預知的風險及計算法學思維的形成。

本研究認為,計算法學的人才培養應該兼顧兩個方向:一是在實踐層面上,須培養回應時代與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二是在學科發展層面上,還須培養回應理論難點與現實痛點的學術型人才。與此對應,人才培養的理念應秉持:在尊重法學教育特點與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立足法學本原,突出計算科學特色,構筑由高校及業界多方協同的培養生態,扎實、穩步地推進計算法學人才培養。人才培養的目標錨定培養學生形成系統的計算法學思維,使其成為對大數據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等前沿問題具有敏銳度、具備良好的法學素養及倫理自省能力、科學思維能力、交叉學科研究潛力的理論及應用型人才。

(二) 計算法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仍須完善

展開計算法學人才培養探索的高校很多,但是具備培養專業化計算法學人才理念,有意識地開展跨學科課程,進行院際合作、校級合作,推動專業融合,同時又有能力提供優質培養條件的高校較少。這些致力于發展計算法學的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其人才培養方案或采取在不改變原有二級學科的基礎上直接增設計算法學系或教研組;或依托于兼備科研與教學職能的計算法學研究中心;或設立與其他二級學院平級的計算法學學院。在具體的培養模式上,有傳統的法學專業+特色課程和學歷教育兩種。“特色班”“特色課程”“輔修課程”是很多高校選擇的培養路徑,在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基礎上增加了一部分計算法學知識,將計算科學相關的知識作為原有法學知識體系的補充。這些高校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數據法學等主題增設課程,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與法律”、湖南師范大學的“大數據與法律檢索”已經成為頗受歡迎的線上公開課。可是,特色課程大多是選修課、輔修課,高校開設課程的設想只是盡可能地體現專業性和前沿性,因此特色課程的銜接不足、特色課程和傳統法學課程之間邏輯探討有限,難以在組建計算法學課程架構上產生合力。課程的“碎片化”呈現,使得學生對計算法學知識的學習只是“管中窺豹”式的了解,根本談不上思維的培養和知識體系的重構。

師資力量匱乏、高水平教師難覓是計算法學教育的普遍性難題。綜合類大學目前采取的是跨學院整合師資力量的策略,但這對政法類、理工類等非綜合類大學開展計算法學教育恐難適用。目前計算法學師資大部分只具備單一學科背景,這是開展計算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傾向于采用“雙導師”培養機制的原因,即“法學教師+計算相關專業教師”的組合,這種師資組合能否實現“1 +1 >2”的培養效果尚不能確定,但是確定的是,這是許多高校在短時間內難以填補計算法學師資巨大缺口的“折中”選擇。

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完善還集中體現在計算法學學歷教育欠缺,目前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學歷教育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階段,尤其是本科教育的開展十分有限,承擔本科基礎教育的高校僅山東大學(威海)一家①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自2018年起開設計算法學特色班,后更名為計算法學實驗班,每級30 人,獨立成班,獨立設置培養方案。2021年起,面向全校本科新生招收人才。2019年起試點計算法學博士生培養工作,并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設立計算法學方向,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橫向多學科連通、縱向本碩博貫通”的計算法學人才培養體系。。可見,當前計算法學的學歷培養縱向貫通尚不成熟,存在“斷代”式培養的問題,尤其是本科教育匱乏。忽略計算法學本科教育就難以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優質生源,給研究生教育帶來了困惑和壓力,迫使研究生教育階段代償計算法學基礎知識,限制了研究生教學廣度,制約對計算法學領域選題的深入研究,導致研究生培養效果欠佳。

(三) 計算法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仍須改善

計算法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處于邊探索邊實踐的境況,教材資源短缺是計算法學教學最顯見的問題,教材的數量不足直接影響了計算法學教學內容的質量。當前出版物中明確以計算法學命名的著作僅有張妮、蒲亦非所著《計算法學導論》和鄧矜婷的《計算法學方法初階》。盡管有關于人工智能法學、數據法學、網絡安全法學等的著作問世,但是從內容上其仍是關注網絡法問題居多,對算法治理、數字法治等一系列新問題回應乏力。教學活動所需的中文教材欠缺,授課能夠依賴的只有分散的中文或者外文文獻②參見蘇宇:《“信息技術+法學”的教學、研究與平臺建設:一個整體性的觀察與反思》,載《中國法律評論》2021年第6期。。現有的研究成果還不足以對計算法學教學提供有力的知識支撐,鮮有學者對當前計算法學教育相關問題展開論述,教學的內涵和要素上學理化探討明顯不足。

在教學方式上,由于計算法學的專業特性,其人才培養須克服傳統法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經驗輕實證、重講解輕實驗的弊端。然而,當前的教學方式局限于傳統模式,缺乏實驗和實踐教育的相應的教學平臺。計算法學教育需要實驗也需要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由于資金、采購流程、大學基層組織的結構設置等客觀原因,實驗室搭建所需的硬件資源難以在短時間內配置完善。同時,培養的人才需要以立法、司法等領域的實訓平臺為依托,在理論與實踐的反復校驗中找到結合點,但是實訓平臺的搭建不僅需要資金,還須與相關部門有長久的合作關系,非朝夕之功。在計算法學相關知識的建構層次與拓展方向還有待進一步形成共識的情形下,計算法學人才培養亟須通過高質量的學術活動和教學活動為復合型人才提供充分的知識供給和足夠的理論營養,通過高頻次的學術互動形成跨學科的研究者網絡,通過大跨度的學術對話消除學科隔絕造成的信息繭房和回聲壁效應。

(四) 對計算法學人才培養前景的信心和共識仍須培植

為增強對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信心,一方面需要在學術評價體系中獲得具有激勵作用的肯定,另一方面需要在就業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和足夠的社會肯定。學科評價、學術評價和學者評價等三個方面的評價與計算法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密切相關。在學科評價方面,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USNEWS(US.News & World Report,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QS(Quacquarelli Symonds,夸夸雷利·西蒙茲公司)、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高等教育)四大國際主流學科評價體系對學科分類和評價標準有各自偏好,但基本遵循在學科分類下對某一學科發展成效進行評價的邏輯,在評價機制上未對交叉學科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內的學科評估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學位中心”)對全國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開展的整體水平評估,依照的是《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簡稱《學科目錄》),未能有針對性地關注計算法學這類交叉性的學科,制約著法學學科體系重構。①參見馬懷德、王志永:《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學科體系的實踐路徑》,載《比較法研究》2021年第3期。在學術評價方面,國際上,法律人工智能學術共同體正式形成于20 世紀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初期,其形成有三大標志性事件:法律人工智能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出現、國際法律人工智能與法協會成立以及《法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雜志創刊②參見熊明輝:《從法律計量學到法律信息學——法律人工智能70年(1949—2019)》,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年第6期。。國內并沒有計算法學有關主題的學術期刊,具有公信力的計算法學學術共同體也尚未形成。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術會議是由清華大學連續舉辦五屆的計算法學國際論壇及2019 年成立的由六所高校倡建的中國計算法學發展聯盟。計算法學專家庫尚未建立,學術認可度問題已然成為計算法學持續性發展的阻礙,比如計算法學研究生論文在送審環節,尤其是在匿名送審環節,很容易因橫跨法學與計算機學的學科范疇而被認定為“問題論文”,這樣會打擊學生對計算法學問題研究的積極性,降低學生選擇計算法學專業的意愿,難以激勵學生持續性地研讀計算法學。

在學者評價方面,雖然我國在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方面一直在克服“五唯”,但是當前對高校教師的考核、職稱評聘仍舊以研究成果為準。一方面,計算法學的學術成果存在發表問題。比如,我國當前主流的CSSCI 來源期刊目錄是基于學科分類而評價的,那么交叉學科在投稿過程中就面臨以“不屬于本學科研究范疇”為由的拒稿風險。另一方面,對于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在職稱評定中也存在認定標準的問題。職稱評聘多先由基層學術組織內部遴選,可是法學和計算科學這兩大學科對職稱評定的成果數量和質量要求差別甚大,難以在短時間內制定契合交叉學科特性的學者評價體系,這會影響學者從事計算法學研究的熱情,制約成熟的計算法學師資隊伍的形成與壯大。對于已經或者將要選擇計算法學專業作為研究方向的學生,其也會削弱對計算法學發展前景的信心。

三、新文科理念下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路徑新探

在新文科理念引領下,走獨具特色的計算法學教育之路應該成為高校改革和創新計算法學人才培養道路的基本方針①參見喬寶杰:《論高校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載《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第Z3期。。在遵循法學學科規律以及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扎實推進計算法學學科建設以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著力推進教學內涵內容的建構,完成計算法學教學方式方法的整體性變革。

(一) 培養學生形成專業化的計算法學思維和系統的知識體系

計算法學人才培養既不是培養附加了量化方法技能的法律人才,也不是將計算科學與法學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專門培養具有計算法學思維的計算法學人才。那么,為什么要培養計算法學思維而不是只傳授計算法學方法?這要從計量法學教育時代說起。1949 年美國法學家、律師洛文杰(Lee Loevinger)在《明尼蘇達法律評論》(Minnesota Law Review)上發表了《法律計量學:下一個前進步驟》(Jurimetric—The Next Step Forward)一文,提出了要用概率統計方法測量證人、法官和立法者的行為②Lee Loevinger.Jurimetrics—The Next Step Forward.Minnesota Law Review,Vol.33(April,1949),pp.455.。計量法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數量變化關系的法律現象。具有數量變化關系的法律現象在實踐中的理解有兩類③參見屈茂輝、張杰:《計量法學本體問題研究》,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1期。:一類是直接在法律中體現出來的數量現象;另一類是需要從大樣本數量變化的現象中抽象出數理關系的法律現象。計量法學的內容主要圍繞判決預測和制度評價展開,是一種區別于價值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的定量實證研究④參見屈茂輝、匡凱:《計量法學的學科發展史研究——兼論我國法學定量研究的著力點》,載《求是學刊》2014年第5期。。由此可見,計量法學深受西方法學界行為主義浪潮的影響,它與傳統法學之爭的本質是方法論之爭,培養計量法學人才的實質是培養量化研究的方法與技能。而計算法學所涉及的“計算”,不僅僅是分析特定法律問題所需的一種數學、統計學以及計算機的定量分析工具,計算法學的核心問題是利用計算方法將法學問題轉化為可計算的問題,這就需要融合計算科學和法學兩種不同的思維系統和話語體系①參見辛巧巧:《論人工智能時代的計算法學方法》,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年第18期。。

不具有計算思維的人難以意識到怎樣的法學問題是可計算的問題,沒有法學思維的人也提不出有法學研究意義的、可計算的問題。只有將計算思維納入法學思維中去,才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計算法學所要面對的問題。計算法學思維是能夠利用計算機數據處理分析方法在特定主題的法律大數據中揭示變量之間隱性規律的能力。這種能力培養遵循以下四個基本步驟:①將法學問題形式化為可計算的問題;②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③設計需要的計算功能;④編寫程序實現設計的功能②鄧矜婷、張建悅:《計算法學:作為一種新的法學研究方法》,載《法學》2019年第4期。。這是計算思維和法學思維的深度融合,具有獨特的復雜性和學術價值,既是學術研究思路也是計算思維形成的過程。

計算法學思維的深度與計算法學知識體系的系統程度息息相關。培養具備計算法學思維的人才需要強有力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這要求計算法學的知識體系構建不能只停留在知識集成的層面,為了解決計算法學領域內的某個問題,通過法學和計算科學在理論、數據、工具等方面的合作完成一個共享成果,而是要全力以赴地破局法學與計算科學交叉但不融合的現狀,要致力于實現法學與計算科學規則要素和技術要素的深度融合,促進新的知識體系形成③參見陳亮:《繁榮人工智能法學——助力人工智能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載《中國高等教育》2020年第2期。。這個知識體系須兼顧系統性與前沿性,既遵循法學的概念與價值、涵蓋計算法學的理論與方法,又尊重計算法學作為新興學科的特性、對前沿知識保持開放態度和相當的敏銳度。

(二) 以計算法學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完善計算法學人才培養體系

計算法學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是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的基礎依托和資源支撐,目前并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遵循,是一個不斷探索和不斷調整的過程。學科建設不僅圍繞資源配置等管理活動的開展,更關乎計算法學專業畢業生在就業范圍和就業市場中的被認可程度和競爭力等問題,這是提高對計算法學專業前景信心的關鍵。一個學科獨立的標志是有獨立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計算法學是否能走向獨立的一級學科還有待未來檢驗,但是當下將計算法學納入法學二級學科目錄內是有必要且可行的。在明確計算法學的學科地位的基礎上,學科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要立足計算法學學科的長遠規劃,而不是以操作性和便利性為先的“本末倒置”。從計算法學學科發展的需求出發配置資源,可以參照其他法學二級學科的設置方式。在綜合類大學,計算法學宜設立在法學院,與其他法學二級學科統一管理;對于以二級學科為學院劃分標準的政法類大學,則宜設立計算法學學院,與其他學院平行管理。權責分明、高效合理的計算法學管理體系是計算法學學歷教育體系的有力保障,利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順暢銜接。計算法學要踐行以本科教育為基礎,開展有水平、綜合性的本科教育,發展有質量、專業化的研究生教育,形成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

與學科建設息息相關的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更直接的需要,決定著人才培養體系的完整度和規范程度。計算法學的專業建設要在正視計算法學研究和計算法學教學關系的基礎上,以計算法學的課程建設為抓手,以教材建設為助力,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以此促進計算法學專業建設標準的形成。

關于課程體系建設。計算法學課程改革既要注重與傳統法學課程的銜接,也要突出計算法學的專業特色,以打破法學與計算科學的學科壁壘、培養復合型計算法學思維為目標,構建有理論基礎、方法支撐、實務依托的體系化課程。教育部發布的《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21 年版)》中規定法學類專業課程總體上包括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加強計算法學課程體系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理論教學課程體系中的專業課建設,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專業課。其中,計算法學專業課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是在“1+10+X”的分類設置模式下對X 的探索,X 包括但不限于以高等數學、數理統計、語言程序等為代表的基礎課程和以計算社會科學概論、計算法學導論、科技倫理、計算法學案例課程等為代表的核心課程。另一方面要發揮計算法學交叉性應用型學科優勢,強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主要注重設置實驗與實踐兩種類型。實驗課程側重模型推理、預測,實踐課程注重與社會需求、應用前沿相結合①參見馬長山:《數字法學的理論表達》,載《中國法學》2022年第3期。。

關于教材體系建設。教材是計算法學人才培養尤其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優質教材是學科專業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計算法學學科建設要打造凸顯學科優勢的計算法學教材體系,在新法學構建中深化課程改革并配套推進教材建設。已開設計算法學學歷教育的高校更有條件為教材建設提供資金和人員支持,開展教材立項建設。走在學科建設前列的高校要在發展和完善計算法學知識體系上發揮帶頭作用,整合、歸納、總結已經初步積累的計算法學研究成果,集結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推動編寫一流的計算法學教材,區分適用于本科生教學的基礎教材和適用于研究生教學的進階教材。基礎教材涵蓋計算法學基本范疇、基本原理、方法論、倫理導引等內容;進階教材要更加注重對計算法學理論和應用的深化,以及對前沿問題的學術探討②參見張朝霞:《中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危機:表現、根源、對策》,載《蘭州學刊》2008年第12期。。

關于師資體系建設。計算法學人才培養離不開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在當前同時具有法學和計算科學背景的師資力量缺乏的情況下,整合現有的師資力量、推動多學科學者聯合、實現計算科學領域的教師與法學領域的教師深入溝通和有效對話是當務之急。一是建設穩定的教學團隊,為計算法學教學提供基本依托。在既具備計算基礎又熟知法學知識的教師稀缺的背景下,往往需要跨院系授課。鼓勵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和成果共享,培養教師對計算法學教學團隊的歸屬感和信任感。增強團隊凝聚力,在課程統籌、集體備課和知識整合上持續下功夫,加快文理交叉、數法交匯、深度融合的計算法學教學團隊的形成和發展①參見孫晉:《數字時代網絡與數據法學課程的教學探索》,載《中國大學教學》2022年第Z1期。。二是加強計算法學教學團隊規范建設,建立合理的跨院系合作、跨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授課機制,為計算法學教學團隊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探索和完善計算法學教學團隊在申報、實施、考核等方面的規范,為計算法學教學團隊的科學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三是加強計算法學人才師資培養。計算法學專業博士生是計算法學教學的主要師資儲備,陸續畢業的博士生將會成為經過系統化培養的計算法學專職教師,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在當前專業化、職業化師資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可以發揮在讀研究生的作用,允許有計算法學知識積累和研究基礎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參與相關課程論證并承擔部分教學任務,這既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也是著眼未來打造優秀師資隊伍的有效路徑。

另外,隨著新科技開發和應用深度進入法律領域,計算法學在法律實務界的應用場域不斷拓寬,以“智慧法院”“智慧檢務”為代表,更多科學化、智能化、系統化的治理方式被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和法治建設進程。許多科技公司也在不斷挖掘計算技術在法律中的應用可能性和深度。計算法學專業建設是對法律實務界急需計算法學人才的有效回應,也可為與計算相關的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等法治實踐提供理論指導,這無疑有助于增強對計算法學人才未來前景的信心。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計算法學隨新科技發展、應國家社會需求而生,計算法學人才培養也將隨著新時代新科技的不斷發展而回應國家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學界應當聯合實務界加快形成共識,積極探索和創造計算法學發展之道,讓科技與法律在交互關系中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大福祉,避免法律與科技交匯中的“算法陷阱”。

(三) 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重點革新計算法學教學體系

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在教學,計算法學的教學根本在教學內涵內容的科學建構和教學方式方法革新。計算法學教學在確立計算法學理論基礎的同時,不能忽視計算法學倫理的重要性,計算法學教學方式方法變革是整體性變革,與教學內容變化相適應,同時更加強調教學“多中心”形態,重構教與學、理與實的關系。

其一,以計算法學理論教學為基礎,培育理論基礎扎實的計算法學人才。計算法學理論教學主要涉及兩個層面的革新:第一個層面是法學理論的調整,直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對法律基本概念、方法和價值的挑戰;第二個層面是法教義學上的更新,思考如何調整法律以實現對新技術引發社會問題的規制①參見雷磊:《新科技時代的法學基本范疇:挑戰與回應》,載《中國法學》2023年第1期。。第一個層面上計算法學教學設計的重點維度是對計算法學原理的探究,旨在闡釋計算法學概念、范疇、原則、價值以及計算法學的形成發展規律。在計算法學學科未臻成熟的階段,需要綜合計算法學相關研究,篩選出計算法學的核心概念、搭建教學基礎框架,同時梳理和提煉出計算法學實踐中的經驗和問題,作為對計算法學理論教學的反饋與充實。第二個層面的教學設計重點是培養學生對計算科學以及相關法律規范的認知力、批判力和創造力,使其實現綜合運用倫理、法律、計算工具對相關問題進行有效控制②參見鄭智航:《人工智能算法的倫理危機與法律規制》,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這要求除了培養學生的法學素養外,還要重視倫理教育、強化計算法學倫理修養,并且培養學生運用計算科學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使其成為規范計算相關問題的儲備人才。

其二,以計算法學方法教學為重點,培養具備計算方法專業能力的計算法學人才。計算法學被認為是傳統實證法學的延伸,是計量法學在新材料、新方法興起后的應用與拓展③參見左衛民:《中國計算法學的未來:審思與前瞻》,載《清華法學》2022年第3期。。事實上,計算法學在數據和算法上都對傳統實證法學有批判的繼承和發展。在教學內容上,計算法學與傳統實證法學都涉及方法教學,但是傳統法學方法的教學無力支撐計算法學的更新。計算法學在數據處理上揭示了更多的可能性,比較計算法學與傳統實證法學有助于捕捉計算法學方法的基礎邏輯,進而明晰計算方法教學的輪廓。首先,計算法學方法在數據數量和質量上與傳統實證法學不同。傳統定量方法通過問卷、統計和田野調查等獲取經驗數據,幾乎不涉及全樣本大數據。計算法學數據收集來源更廣,通過遙感裝置、感應器、計算機收集數據或模擬方法獲取密集型數據,在計算有一定質量要求的全樣本大數據或者大量數據時的優勢更為明顯④參見劉紅、胡新和:《數據革命:從數到大數據的歷史考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年第6期。。比如依賴于從諸如購物網站或社交媒體等平臺上獲取的大數據,法律AI 運用深度問答、論證挖掘等技術從法律數據中學習、提取信息等⑤劉蓓:《論AI與法學教育耦合賦能的動因、范式及進路》,載《法學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其次,問題的提出方法不同。法學的分析方法分為規范分析和實然分析,前者以法教義學為代表,后者包含法律實證研究和非實證的法律實然分析⑥參見張永健、程金華:《法律實證研究的方法坐標》,載《中國法律評論》2018年第6期。。傳統實證法學有定性和定量兩大研究方法,以“程序、經驗、量化”為核心要素⑦參見白建軍:《論法律實證分析》,載《中國法學》2000年第4期。。其中定量研究方法在法學領域的應用遵循的是“假設-檢驗”的統計學表達,初期致力于精準描述和相關性的發現,之后邁向以實驗、斷點回歸、雙重差分、工具變量、配對、事件研究法為代表的因果推論方向⑧參見張永健:《量化法律實證研究的因果革命》,載《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2期。。計算法學方法不再單純驗證相關關系或者因果關系,而是進行更為開放的表達。問題表達的開放性是計算法學方法研究的一大特征,研究者基于研究興趣或可獲得的法律數據確定研究主題,初步評估后再明確變量的設定,繼而構建適用計算機技術的開放性問題。因此,問題的表達只是為了更加明確研究思路,而不是框定結果的范圍①參見嵇紅濤:《計算法學方法的運用規則研究》,載《前沿》2022年第5期。。最后,分析工具的不同讓計算法學對數據處理有傳統定量方法觸及不到的視野和細節。傳統的定量數據分析主要是使用EXCEL、SPSS、STATA等軟件,計算法學則需要使用現代數據分析工具,比如以R 或PYTHON 為代表的編程語言來抓取大量的文本數據,創建交互式的數據可視化等,計算法學對數據的處理、解讀和展示比傳統的定量分析更加專業化和細致化。

其三,推進教學方法整體性變革,全方位提升復合型計算法學人才的綜合能力。計算法學既是理論研究的前沿方向,又具有應用導向和社會需求導向的特征,這敦促計算法學人才培養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整體性變革,有序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一是計算法學教學要正視法律職業的變化,明確法律人在計算中的角色。數字化時代催生出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的異質共生與虛實相融,機器和算法大發展驅動法律職業轉型,傳統的法律職業會被消解以及重構,法律工作場景中程序化和標準化的工作將更多地由機器以及系統完成②參見汪淵智、席斌:《數字化時代民事權利制度的挑戰與展望》,載《東南法學》2021年第1期。。職業轉向倒逼計算法學教育轉型,教學要在核心業務部分集中發力以培養學生的技術運用能力③參見張海鵬:《智慧法學教育:數字化時代法學教育的革新》,載《法學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以智能審判系統為例,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計算法學人才。在研發上要對機器學習以及算法構建的法律專業把關,應用上的案例要經由人工審核和判斷,系統的運行、維護、更新和評估等也需要計算法學人才介入④參見周江洪:《智能司法的發展與法學教育的未來》,載《中國大學教學》2019年第6期。。二是教師的教學任務重點轉移,“育人”使命更為突出。教育除了面向外部的“職業功能”外,還有“使人成為人”的內生屬性。計算法學教學的育人部分被強化,教師應通過計算法學倫理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人機關系,啟發學生對技術的批判性思考⑤參見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邏輯與發展機遇》,載《電化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三是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被重構,教學模式側重根據知識邏輯和知識體系展開,多中心教學特征將更為顯著。傳統法學教育課堂主要圍繞教師和教材展開,在信息不對稱時代,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知識和經驗的主要來源,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隨著信息的不斷豐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被倡導,旨在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計算法學教學中,教學的任務更多是對學生計算法學理論與技能的培養,教學方式的選擇則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根據知識層次和邏輯及時調整教與學關系,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多中心教學形態。四是應用型教學方式比重增加,“智慧、個性、多元”的計算法學教學生態系統將被構建。計算法學人才培養是理與實并重的過程,為課程中的理論知識找到實際運用的案例是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①[英]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教育的目的》,楊彥捷譯,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實驗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重要方式,這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法律實踐、法庭場景及其他應用場域。與此同時,智能法學教育系統的開發改變了傳統法學教學生態,虛擬課堂、仿真實訓等可以讓學生獲得沉浸式、情景式學習體驗,有效提升學習效果②羅維鵬、郜占川:《人工智能法治人才培養模式選擇》,載《山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11期。。借助智能教學系統開展的個性化教學,能夠更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特長,更有利于培養出符合后現代教育觀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高素質計算法學人才③趙雪潔、劉軍:《法學教學模式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頁。。

四、結語

未來,隨著計算法學研究的逐步深入、人才培養的深度展開,“計算”與“法學”交互融合、相互賦能,計算法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將更加頻繁,在新興交叉學科中的話語權將得到更大的認可,計算法學學術共同體也將會逐漸壯大,構建更加符合新時代新科技新法治需求、擁有法學專業基礎和數據科學應用能力、具備技術倫理和法律職業倫理修養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的可能性也將大大提升。計算法學的人才培養無疑是多層次、有秩序的體系創新發展過程,以新文科理念為引領,探索構建計算法學知識體系、學術體系、專業體系、學科體系,在計算法學人才培養路徑和模式創建方面做出積極嘗試,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計算法學學科建設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歡
學科法律教學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東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超學科”來啦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αv毛片|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9966国产精品视频|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语少妇高潮|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99热最新网址|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伊人久久|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毛片一级在线|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香蕉精品在线| 婷婷综合色|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青青极品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流白浆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99| 亚洲aaa视频| 伊人色天堂|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麻豆精品在线| 色135综合网|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 国产95在线 | 亚洲永久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 91热爆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 欧美色99| 欧美性精品|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床戏一区| 成人福利在线看|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