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敏
加大特色金融產品創新,深化農村普惠金融支持,暢通鄉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提升金融下鄉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金融通過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從“磐安實踐”的做法成效、特色經驗等方面進行剖析,并對下一步金融賦能鄉村振興提出建議。
加大特色金融產品創新,支持中醫藥健康和休閑旅游兩大特色產業發展。當地銀行圍繞中醫藥健康和休閑旅游兩大特色支柱產業,加大金融產品創新,推出了“藥材貸”“磐藥e貸”“浙里擔藥材快貸”“紅盟藥業貸”“中藥材倉單質押貸款”等中藥材全產業鏈貸款產品,以及“門票收費權質押貸款”“農家樂民宿貸”“美麗鄉村貸”等休閑旅游貸款產品,為兩大產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2023年6月,中醫藥健康產業和休閑旅游業貸款余額45.67億元、61.79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35.78%、20.84%,分別高出同期各項貸款增速18.28、3.34個百分點。
深化農村普惠金融支持,實施“消薄強村”結對幫扶助力集體增收。農村普惠金融是以較低的成本為有金融需求的農村群體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以解決傳統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準入門檻高、覆蓋面小、供給不足等問題。磐安縣人行組織金融機構與全縣94個經濟相對薄弱村開展結對幫扶,2022年累計為經濟薄弱村授信14.05億元,貸款余額9.91億元。其中縣農商行作為“鄉村振興主辦銀行”,2022年發放“消薄貸”3.7億元,并對94個省定薄弱村100%派駐“金融顧問”,幫扶集體經濟薄弱村增收。
強化金融服務站建設,暢通鄉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強“一村一品”金融服務站建設,將金融服務延伸到村,從而大幅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利性,讓惠農貸款、整村授信等支農惠農的金融政策更好實施,有效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供給。2022年,全縣245個農村金融服務站開展星級創建,建成五星級服務站10個、四星級服務站80個,切實為偏遠山村提供金融、政務便民等一站集成“保姆式”綜合服務。其中稠州銀行已累計在磐安縣的72個行政村開設助農金融服務站,依托助農POS設備,提供小額取款、現金匯款、轉賬、余額查詢、代繳代扣等惠民便利服務,真正實現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數字賦能金融創新,提升金融下鄉的便捷性和有效性。縣建行的“磐藥e貸”和縣農商行的“紅盟藥業貸”通過對接數字化產業平臺“中藥產業大腦”,獲得平臺數據、外部征信、農業特色產業經營情況等,開發線上授信模型,核定貸款額度,實現了全線線上授信,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捷性。縣農商行借助數字化手段,完善“數字門牌”金融服務機制,打造了集金融服務和管辦一體的綜合“智治”特色平臺,創新了高效、便捷的農村金融服務形式。
金融助力產業組織構建,激發產業興旺動能。銀行為鄉村旅游項目提供信貸資金支持產業組織構建,推動鄉村旅游產業興旺。打造旅游村莊,構建旅游產業組織,產業鏈條不斷延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了大量村民就業和致富。如磐安農商行授信磐安靈江源森林公園玻璃橋開發項目,成功打造“網紅玻璃橋”“天空懸廊”“峽谷地軌纜車”等旅游項目,帶動了周邊6個景區村發展農家樂、特產店,639戶農戶吃上“旅游飯”,讓景區內村民在家門口致富。
金融服務有機融入鄉村治理,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強政銀企合作,銀行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積極參與到鄉村基層治理、鄉村文明建設、鄉村文化建設中,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如磐安農商行首創“山城辦事員機制”,與多個政府部門合作,打造“一站辦事”村級服務陣地,有效解決了“多人多員多頭辦事、檔案公章管理混亂、信訪案件頻發”等基層治理痛點;稠州銀行將金融服務站與鄉村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將服務站打造成集黨群建設、消費者保護、文化振興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便民服務中心,加大金融知識宣傳,大力推動誠信鄉村和平安社區建設。
創新“政銀擔”農業政策性擔保模式,增強農村主體融資能力。金融機構與省農擔、省融擔、省再擔三家省級擔保公司聯動,創新打造全省首個鄉村振興“政銀擔”農業政策性擔保試點。構建了“政銀擔合作、省市縣協同”的政策性擔保服務機制和風險分散機制,有效解決農業主體無擔保、無抵押、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增強了農戶、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能力。其主要優勢在于:一是政策性擔保貸款優惠及貼息,擔保費補助,大幅降低涉農貸款利率。如縣建設銀行推出的“藥材貸”最低利率為4%。二是擴大了政策性擔保覆蓋面及單戶擔保額度。通過“再擔模式”“農擔聯保模式”“省融擔總對總分保模式”創新,將擔保覆蓋面擴大到小微企業、三農、創業創新市場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等,單戶擔保金額可以達1000萬元。三是為不同銀行、不同客戶量身定制適合的專項特色擔保產品。如與縣農商行合作,為生豬養殖大戶量身定制“鄉村振興生豬養殖保”產品,為其提供了“農擔+再擔”多模式組合擔保貸款500萬元,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需求。
在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仍存在銀行產品服務同質化、金融數字化改革創新相對滯后、農村征信體系不健全、農戶抵質押品不足等共性問題,制約了農村金融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強化授信風險防范,鼓勵商業銀行差異化競爭。一是引導商業銀行強化授信風險防范。強化貸前審批和貸款用途跟蹤,避免出現對同個農戶或經營主體的過度授信和貸款違規使用的情況。二是鼓勵商業銀行創新特色化金融產品,實施差異化競爭。銀行可立足不同產業、不同鄉村實際以及自身市場定位,從抵質押品、應用場景、貸款流程等多角度創新差異化金融產品及服務,形成不同類型銀行差異化發展、良性競爭的金融生態,為鄉村振興提供更為多樣化、全方位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完善產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金融服務數智化轉型。一是進一步完善產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借助金融科技加快促進農村金融數智化轉型。完善“中藥產業大腦”的數據生成系統,開發建設休閑旅游產業等其他大數據平臺,面向更多的金融機構實現數據接入共享,為商業銀行開展全產業鏈信息抓取和風險預判、客戶畫像、線上授信、風險防范等提供大數據支撐。二是鼓勵商業銀行加快農村場景化產品設計,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數智化創新。圍繞中藥種植、鄉村旅游、土地流轉、鄉村治理等豐富場景化產品設計,創新更多適配性強的線上金融產品與服務,促進農村金融服務更加數智化、場景化、便利化。
完善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一是加快推進農戶信用信息管理數據平臺建設及共享,完善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健全包括農戶信用信息、經營數據庫等在內的大數據平臺,并動態更新管理,健全長效征信機制,為商業銀行發放純信用、利率低、審批快的助農貸款提供信用依據。二是強化農村誠信文化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建立農村金融誠信檔案,加強守信互信宣傳,開展“信用村”“信用戶”評比示范活動,提升農戶的誠信意識,為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信用保障。
創新多元化抵質押品形式,完善農村抵質押品確權機制。一是進一步擴大抵質押品范圍,創新抵質押授信產品。銀行可結合當地農村經營主體特點,將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農機具設施、藥材等作為抵質押品,創新多元化抵質押品授信模式。二是要加快完善農村抵質押品的確權機制。明確產權歸屬,完善產品抵質押政策,為商業銀行開展抵押品確權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來源以及可參照的政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