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來佳飛 辜偉芳
實施藍色海灣整治項目,利用生態“杠桿”撬動了產業崛起、經濟振興,讓群眾換一種方式“靠海吃海”
習近平總書記就海洋生態保護問題作過多次重要指示,“保護海洋環境是生態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理修復海洋環境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作為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最多海島數量的海洋大省,浙江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致力于加快建設“海洋生態資源保護利用有效”的海洋強省。從2016年開始,浙江抓住國家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契機,溫州市洞頭區、舟山市普陀區先后成功申報入選首批和第二批國家藍色藍灣整治試點,將藍色海灣修復作為加強重要海島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發揮海島資源突出優勢的重要抓手。通過實施首期藍色海灣整治項目,洞頭區、普陀區利用生態“杠桿”撬動了產業崛起、經濟振興,讓當地群眾換一種方式“靠海吃海”,走出一條既彰顯海韻、又留得住鄉愁的“藍色”發展道路,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海島生態修復的樣板,成功探索出一條人海共生、陸海統籌、可持續發展的地區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不斷深化海灣環境保護。經過藍灣整治,洞頭近岸海域、普陀沈家門附近海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持續增強港灣自凈能力,初步實現“水藍、灘美、灣凈”的新景象。一是全面開展近岸陸源污染治理和廢棄物清理,包括海上垃圾回收、近岸廢舊構筑物清理、廢舊工廠碼頭拆除以及入海污水管網提升改造工程等治理行動,排污口基本實現達標排放、海上垃圾大幅減少。二是完成漁港疏浚工程,洞頭項目完成東沙漁港、中心漁港疏浚,普陀項目完成其歷史上最大規模海灣清瘀量,并截留陸源入海污染,實現港灣水體加快交換,水質變清。
全面推動岸線功能重塑。沙灘整治修復和海洋生態廊道建設加快推動海洋岸線功能重塑,洞頭項目共修復東岙沙灘、半屏山韭菜岙沙灘長度798米,完成東沙段、仙疊巖南炮臺山段、東岙段、洞頭南岸段、半屏山段海洋生態廊道建設17.8千米。沙灘修復和海洋生態廊道建設,生態濕地的恢復以及海島生態公園的建設,使岸線景觀更為美觀,海濱景區景觀大為改善,將原有零散景點串聯成大景區,海岸親海空間顯著提升,為吸引游客、促進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有效建立海洋監管監測體系。通過“藍灣行動”,港灣的海洋生態環境管理與監測能力顯著提升。以普陀項目為例,完成工程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監測及評估,建設覆蓋沈家門港灣的視頻監控系統1套,可以實時監控生態廊道、碼頭等海灣重要位置的動態情況;建設海洋岸基站(配備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1座,可以實時觀測海洋環境,垃圾收集船、消防船、抓斗挖泥船的購置可明顯提升當地海洋管理能力;海灣管理監測中心集成展示藍色海灣建設成果與沈家門港變遷歷程,護航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實力實現躍升。藍灣整治行動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對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兩地經濟發展實現逆勢增長,經濟活力大幅優于所在市域。2021年洞頭區GDP為126.07億元,5年年均增速9.8%,居全市第一;普陀區GDP達444.83億元,5年年均增速高于舟山市。兩地海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洞頭區海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70%,較2016年提升10個百分點,成功獲批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普陀區海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82%,持續向海洋產業新高地邁進。
港航能級顯著提升。通過截斷陸域污水入海、碼頭拆除和清淤疏浚等措施,改善漁港通航條件,有利于優勢資源的深度挖掘和潛力釋放。洞頭中心漁港和鹿西漁港建成后,溫州市遠洋捕撈實現零的突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從2016年的2.3萬標箱飛躍至2020年的41萬標箱,先后創成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區和省級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普陀沈家門漁港的港航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占普陀全區水產品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生態價值加速轉化。兩地積極推進生態資產保值增值,發展了一批核心、經典海島旅游小鎮、景區、線路,推進醫療、康復、養生與健康旅游深度融合,成為優質生態產品的多元供給者,實現綠色惠民和生態優美有機統一。另外,兩地也積極探索符合普陀、洞頭實際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推動生態資本化的良性循環;結合海上風電開發、灘涂光伏利用等,開展碳中和(藍碳)試點區建設,探索海洋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岸線等海洋資源變資產。
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改善。海灣整治使得海島面貌煥然一新,海島大花園加快建設,沿岸居民生活和工作環境逐步改善,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以普陀區為例,2016-2021年全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增長,2021年同比分別增長8.7%、10.3%,連續四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完善。藍灣整治使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得到整治和修復,海島基礎設施顯著完善,面貌煥然一新。兩地加快了沙灘、濕地公園建設,海島大花園加快建設。洞頭區創成全省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獲得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等多張國字號“金名片”。普陀區加快完善“一港兩岸”基礎設施,重塑海濱城市新形象,如精心打造4條精品示范街。普陀區漁農村從一處美向整體美邁進,成功入選全省首批10個大花園典型示范建設單位之一,獲評全省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縣(區)。
創業創新生態加速形成。生態環境的改善進一步提高了海島及周邊海域的開發利用價值,以藍灣整治為契機,兩地創業創新生態加速形成。洞頭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休閑度假、海上運動、海霞研學、婚紗攝影、禪修體驗、會議培訓等業態不斷涌現。用科技賦能“兩菜一魚”,推動漁業現代化轉型發展。沈家門漁港加快豐富了沈家門濱海觀光、餐飲美食等漁港旅游新業態,“活水碼頭”煥發新活力。2020年沈家門漁港的省級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成功創建,截至2021年,產業聯盟企業累計達87家;利用數字經濟迭代升級,拓展“數字+營銷”,創新工廠流水線直播“帶貨人”直播模式;“普陀灣”眾創碼頭搭建創業創新載體,在海產新品研發、海洋生物醫藥、精品魚料等領域創新,打開地區創業創新新局面。
體制機制變革加速推進。為加快推動項目,發揮項目引領作用,兩地創新推進體制機制的變革。為推進“僵尸項目”“低效利用土地”的處置和盤活,洞頭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創新PPP模式,實現了從政府“孤軍奮戰”到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深刻轉變。為進一步保障海灣修復成果,兩地也在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態修復配套制度,制定與海洋生態修復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實行長效管護制度,確保生態修復成效的可持續性。
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依然是浙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有必要聚焦示范推廣,梳理總結藍色海灣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成果與經驗,形成一套可在全省推廣的體制機制,努力打造海洋生態修復的“浙江樣板”,推動濱海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系統質量提升,實現海洋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