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三(1896—1983),湖南省湘鄉縣蕭家沖人,原名子暲,又名愛梅?!笆捜笔撬麉⒓痈锩蟮幕?。他是新民學會會員,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時,周恩來和李立三在巴黎發起成立中共黨支部,1922年,他成為共產黨員。同年,他從法國巴黎出發經德國柏林到蘇聯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召開的第四次代表大會。1924年,蕭三回到上海,和瞿秋白等一起領導上海工人革命運動。1928年,蕭三到莫斯科,用中國的民歌和唱本的形式寫了許多詩歌,有的被譯成俄文在蘇聯報刊上發表,有的被譯成別國文字在其他國家刊物上發表。
1930年,蕭三代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中國左聯”),出席在蘇聯哈爾科夫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這一時期,他任教于莫斯科東方學院,參加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工作,主編了《世界革命文學》(后改名《國際文學》)中文版。
其間,蕭三結識了蘇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阿·托爾斯泰、盧納察爾斯基和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等,還有美國的史沫特萊、哥爾德,法國的羅曼·羅蘭、阿拉貢、巴比塞等著名作家、詩人。此時的蕭三創作了很多詩歌,不少結集在蘇聯出版,如俄文版《蕭三詩選》《湘笛集》《血書》《幾首詩》《詩歌》《擁護蘇維埃中國》,中文版《蕭三的詩》等,都深受國外讀者歡迎,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國際詩人”,但他謙虛地說自己不是詩人,只是一名革命需要的文學工作者。
這一時期,我的父親方未艾在蘇聯列寧學校學習。他生前多次向我提起他和蕭三在異國相識相知的往事。
他們最初結識于1934年深秋。蕭三代表中國左聯出席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并發言,會后他和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代表蘇維埃作家聯盟,從莫斯科前往遠東舉行報告會,傳達大會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經中共黨組織批準,由法捷耶夫介紹,蕭三加入了蘇聯共產黨,任蘇聯作家協會黨委委員。
列寧學校當時有教師、學員300余人,設高級班、中級班、初級班,除招收中共黨員、團員學生,還招收中國的進步工人學生,根據培養目的又分為政治班和師范班,主要學習社會發展史、國際階級斗爭史、聯共黨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列寧主義問題、中國革命問題、政治經濟學和軍事知識等課程。
蕭三的作品,方未艾是在列寧學校的報刊上看到的,如詩歌《棉花》《南京路上》《上海三個搖籃歌》等,多是反映中國人民疾苦和歌頌人民革命的詩歌。
蕭三雖身居異邦卻心系祖國,創作了許多熱情洋溢又深沉的詩歌。這些詩歌有的寄回國內發表,有的則由蘇聯漢學家翻譯或自譯,以埃彌·蕭的筆名,陸續刊登在蘇聯一些重要刊物上。他寫的大量文藝作品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工農紅軍和土地革命,被譯成俄、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1923年在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時,蕭三與陳喬年一起翻譯《國際歌》歌詞,《國際歌》在中國幾經重譯、修改,但當時由蕭三最初翻譯的副歌歌詞“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一直傳唱至今沒有改變。
蕭三在蘇聯的第一部作品是《蕭三詩選》,1932年由莫斯科國家出版社出版;第二部作品是詩集《血染的信》。后來,蕭三又致力于毛澤東傳記寫作,這更引起蘇聯各界的興趣,蕭三在當時的蘇聯非常有名氣,一些大城市舉行文藝晚會,經常有著名詩人、演員朗誦蕭三的詩歌,蘇聯聽眾每次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蕭三在列寧學校的大會上,詳細地傳達了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重要內容和會議精神,特別宣布要成立蘇維埃作家聯盟遠東中國作家支部。
會后,蕭三和法捷耶夫召集當地和學校的文學作者、愛好者,成立了文學組織。方未艾在中國哈爾濱時就是中共黨員,又在《國際協報》做文藝副刊編輯,于是被選為蘇維埃作家聯盟遠東中國作家支部(以下簡稱“中國作家支部”)委員,并擔任《太平洋》(中文版)文學月刊雜志的編輯。
中國作家支部的主任委員是丁山,委員有史米道維奇、王海漫、鐵牛、周松源等。當時在伯力有中文版的《工人之路》報,由屈公、梁多伏、野赤、曹大風、李必新等負責編輯。中國作家支部成立后,中文版的《太平洋》和《工人之路》在遠東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
1933年秋,方未艾到列寧學校,他所撰寫的一些新詩和散文,在學校的墻報和《工人之路》(中文版)報紙上發表,也曾有人譯成俄文在蘇聯的其他俄文刊物上發表。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莫斯科的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開始招收中國革命進步人士入學。1925年,莫斯科建立了中山大學,專為中國培養革命干部。1929年,在這兩所學校的影響下,為了培養中共黨員和中國共青團員,蘇聯共產黨遠東黨組織決定成立以中國的蘇兆征命名的中國蘇維埃黨校。
蕭三多次找方未艾談話,方未艾詳細向他介紹列寧學校等情況時,他都很用心聽。其實,他對這里的情況,比方未艾知道得早、知道得多。他知道方未艾是從被日本占領的中國東北地區來的,特別關心東北的形勢和人民的狀況,因此讓方未艾多講一些親身經歷和親見親聞的事。

方未艾詳細地介紹了他在張學良辦的東北陸軍講武堂的生活;講了九一八事變時沈陽當夜的情況;講了和蕭軍加入東北軍進行武裝抗日失敗的經過;講了在哈爾濱黨組織培養下,團結進步青年在報紙上發表文學作品的情況;講了東北人民抗日游擊隊打擊日本侵略軍的一些情況。蕭三一邊認真聽,一邊認真記。這些內容日后有的就在他寫的詩歌、散文、小說中出現。
蕭三和共產國際太平洋秘書處的斯達干諾夫,列寧學校的校長張錫儔,教授丁山、楊興順和講師王海漫都很熟悉,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話、宴會,一起外出旅游。
1935年春,列寧學校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二次代表大會。蕭三和少數民族指導員馬丁諾夫主持了大會。會議討論了中國新文字拼音要以北京普通話為標準,還討論了新文字的詞速寫問題及北京普通話的詞尾“兒”字的應用問題。
蕭三很少講自己的私人生活,哪怕是被認為很榮耀的事。
列寧學校有兩位俄國女教師,一位是鮑茨德涅娃,一位是瑪羅斯金娜。她倆都是列寧格勒東方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是經蘇聯少數民族教育部部長、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親自接見并分配到這個學校的。她們熱愛中國,在校課余時間負責指導學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當時,方未艾在課余擔任學校圖書館外文圖書登記和整理工作,常和她們一起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對《紅樓夢》中大觀園的一些人物和榮、寧二府的一些故事都很熟悉,有時講起來津津有味。她們讀過很多蕭三的詩歌,對方未艾講了許多蕭三的情況。
方未艾這才知道,蕭三初到蘇聯時,見過列寧,也多次見到斯大林,并和斯大林談過話。在蘇維埃作家聯盟工作期間,經常和著名作家高爾基、綏拉菲摩維奇、阿·托爾斯泰、蕭洛霍夫、西蒙諾夫等在一起。這些事別人都認為是很幸運和體面的事,而他只是講這些蘇聯作家的思想和作品,從不以此而炫耀自己。
蕭三在蘇聯出版過一本《毛澤東青少年時代》,這是他根據自己和毛澤東在一起的生活和自己了解的事情寫的。1936年毛澤東同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談話,回憶他在湖南省讀書時曾說到有兩個同伴特別知己,“有一個現在已成為作家住在蘇聯”,說的就是蕭三。
蕭三有一個很幸福美滿的家庭。這里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1934年夏天,蕭三正在蘇聯的避暑地索契療養,23歲剛剛大學畢業的德國姑娘耶娃來到這里觀光。耶娃用俄語與人談話很吃力,精通德語的蕭三就主動為這位年輕漂亮的姑娘當翻譯。
當耶娃知道這位被稱為“埃彌·蕭”的翻譯,不但是位中國作家、詩人,還是一位老資格的革命家,心中頓生敬意。通過交談,耶娃得知蕭三出生在中國湖南,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經越南革命者胡志明介紹,加入了共產黨;在列寧逝世時,正在莫斯科學習的蕭三作為中國代表向列寧遺體告別;在蘇聯,“埃彌·蕭”被稱為“中國革命的歌手”“蘇維埃中國的詩人”。耶娃對蕭三愈加敬重。耶娃在德國也是傾向革命的,倆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不久便結婚了。耶娃后來還申請加入蘇聯國籍。
方未艾和蕭三的最后一次見面,是從郊外的療養院坐火車回校途中。
此后他們再沒有機會相聚。
1983年2月4日,蕭三逝世。2月9日,蘇聯作家協會發來唁電,唁電中說:
他一生有很多年是在蘇聯度過的,埃彌·蕭和我們一同在莫斯科進行詩歌創作活動,創作了許多出色的詩篇,歌頌祖國和中國人民,描寫了他為爭取自由和社會解放所進行的堅定不移的不倦的斗爭。
埃彌·蕭和他的詩作一直受到蘇聯讀者的熱愛,享有盛譽,并廣為流傳。請接受我們深切的哀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