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色絢麗的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太平鎮慶樂村下律屯(又稱“慶樂七隊”),有一處非常值得瞻仰的建筑物——太平鎮地下聯絡站舊址,是慶樂村群眾為紀念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的太平鎮地下聯絡站負責人黃壽云、王仙玉而修建的一所紀念館。
我年輕時,就在慶樂村附近一所學校任教,所以,我一直把慶樂村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退休后,我常回鄉探親,鄉親們告訴我,太平鎮地下聯絡站舊址是在七隊黃壽云烈士舊居的原址上,按原貌恢復的一處建筑物:低矮的房舍,土夯的外墻,松木搭成的屋頂檁條,房頂上蓋的是黑色的漢瓦。紀念館內的家具,保持著當年的擺設,如松木板做成的雙人床、櫥柜、臺桌,泥磚壘成的鍋臺上放置著一口大鼎鍋,農具房里整齊疊放著各式農具。
地下交通線的一處紅色地標
地處大明山腳下、天井嶺旁的慶樂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據《武鳴文史資料》記載,莫瑞興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地下組織建立的地下交通聯絡站》一文中寫道:“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我黨的‘革命同盟小組’,就一直堅持在這一帶開展活動,領導當地群眾對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進行了英勇頑強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包括慶樂村在內的武鳴各族群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到解放戰爭時期,慶樂村與周圍許多村屯,已是我黨領導下“抗征團”游擊隊的穩固游擊區。
廣西區政協原副秘書長覃桂榮曾在武鳴南區一帶領導地下斗爭,他在總結包括慶樂村在內的武鳴南區形勢時曾題詞:“不堪壓迫起民間,出沒無常據萬山;組織工農聯志士,紅旗指處滅兇頑。”新中國成立前夕,武鳴南區革命根據地已形成,1947年7月初,新華通訊社在一篇廣播稿中提道:“堅持廣西西南部敵后游擊戰爭的人民解放軍滇桂黔區縱隊一部,半年來獲得很大勝利與發展,人民游擊戰爭已遍及左江、右江的龍州、萬承、武鳴、果德、靖西、鎮邊等20個縣。”并指出:“斗爭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形勢鼓舞下,日益迅速發展,達到空前高漲的階段……希望你們繼續努力。”
“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東北西南齊仰首,珠河億載漾東風。”至今,人們依然稱頌慶樂村群眾當年積極參加地下黨組織的各項活動,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的貢獻。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加入了中共黨組織。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慶樂村有12位優秀兒女在革命戰爭年代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是:黃和日、黃華信、黃壽云、王仙玉、黃英揚、黃榮祖、黃榮茂、黃漢漠、黃成通、黃肇日、黃發京、黃寶清。直至今日,英烈們的浩氣,一直在當地的綠水青山中蕩漾;英烈們的英勇斗爭事跡,一直在當地群眾中流傳,鼓舞著后人永遠奮發向前。1980年,慶樂村群眾把這12位先烈的遺骨和同在慶樂村犧牲的文壇村陸君正及解放軍長江支隊廖志民烈士,合葬在慶樂村南的紅色廣場上,并建成一座高7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志懷念。
值得一提的是,從地域上看,慶樂村是新中國成立前南寧通往果德、萬承革命根據地的必經之路。那時,為了適應武裝斗爭中發動群眾、籌槍籌糧、傳遞情報,接待過往部隊和領導人的需要,中共武鳴地下組織建立了90多個地下交通聯絡站,形成從南寧市郊的安吉到伊嶺,再由伊嶺上雙橋、太平、鄧廣,過三和,至里建通鑼圩淝衡,去四塘往果德;或由雙橋新周,過河到大皇后,上里建、鑼圩、四塘到果德的地下交通聯絡網,從而能與中共右江地委、果德中心縣委保持密切聯系,為武裝斗爭的勝利起到重要作用。當時太平鎮的地下聯絡站設在慶樂村地下黨員黃壽云家中。
過去,地下黨在天井嶺開設游擊隊醫院,慶樂村和周圍鄉村的群眾積極參與醫治、看護受傷的游擊隊隊員,幫助他們早日恢復健康,重返戰場。地下黨的一些領導同志,如余明炎、李東明、石懷瑜、洪田、趙世同等到廣州、香港等地開會,也在慶樂村交通站停留一段時間,其間,一直得到黃壽云夫婦的熱情款待。
一對寧死不屈的堅強夫妻
黃壽云,1918年生,壯族,自幼父母雙亡,靠姐姐撫養成人。地下黨在慶樂村開展活動時,愛憎分明的他積極靠攏,于20世紀40年代末加入中共黨組織。
王仙玉,1928年生,壯族,原籍馬山。她家境貧寒,7歲喪母,10歲時,被賣到武鳴一梁姓的財主家中為奴。1947年,財主起了歹心,要娶相貌出眾的王仙玉做第五房小老婆,王仙玉堅決不從。

此時的華夏大地經歷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但仍垂死掙扎,盤踞在南疆的桂系地方政權對人民群眾實施“征兵、征糧、征稅”的“三征”暴行。中共武鳴地下黨組織及時地向各游擊隊作出反“三征”的指示,各游擊隊按照上級指示,認真地布置反“三征”的斗爭。
一天,地下黨員黃元漢、黃大甫在武鳴發動群眾時,當地群眾把王仙玉的處境告訴了黃元漢、黃大甫。他們決心幫助王仙玉脫離苦海,先是通過熟人去做王仙玉的思想工作,幫她逃離魔掌來到慶樂村;隨后,安排王仙玉在慶樂村一戶可靠的群眾家里住下;緊接著,又去做黃壽云的思想工作,極力牽線搭橋。最終雙方結為夫妻。
1948年農歷正月下旬的一天,根據上級指示,黃元漢召集慶樂、文壇兩個村的地下黨工作人員,在黃壽云家開會,參加會議的人員有黃元漢、黃開慶等,當時武鳴地下黨的領導洪田也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一支武工隊,隊長由黃壽云擔任,會議還決定成立地下聯絡站,站址就設在黃壽云家中,聯絡站由王仙玉負責。
獲得新生的王仙玉工作積極,有著一股使不完的勁頭,平時除了把聯絡站工作搞好,還組織本村婦女站出來,反對國民黨的“三征”,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是一名朝氣蓬勃的地下工作者。當時的武工隊缺少武器,王仙玉想到梁財主家里有一支步槍和一支手槍,可以設法弄來給游擊隊。1948年2月初的一個晚上,由王仙玉帶路,武工隊10多人連夜來到梁財主家。王仙玉先進去偵察,把大黃狗引出大門外,才帶同志們進房,原來,梁財主這天正好走親戚去了。王仙玉和武工隊的同志來到財主放槍的房間進行搜查,搜得一支步槍和幾十發子彈,手槍卻找不見。此次搜槍行動,十分成功,王仙玉勇敢、有計謀,受到上級表揚。
梁財主回到家里,發現槍不見了,暴跳如雷。他斷定一定是王仙玉帶共產黨游擊隊來要的,便馬上密告國民黨武鳴縣政府。 1948年4月21日清晨,武鳴民眾自衛總隊副總隊長覃興率領100多人槍來到慶樂村,把黃壽云家包圍住,耀武揚威地叫囂著開門。
此時的黃壽云夫婦緊頂大門。敵人一邊用機槍瘋狂掃射,一邊狂叫著讓黃壽云、王仙玉快投降,否則就將房子燒毀。黃壽云夫婦沉著應對,敵人靠近了,他們就開槍射擊。情況非常緊急,黃元漢、黃和日、黃大甫等率領10多人槍去援救,兵分兩路,慢慢摸進敵人陣地,和敵人鏖戰1小時,終因敵眾我寡,不得不撤退。

第二天,敵人又調來200多人,匪徒覃興的氣焰更加囂張。黃壽云夫婦在危急關頭毫不動搖,更加沉著應戰,這正是“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黃壽云點發的槍彈,幾乎槍槍命中,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當晚,武工隊再次前往增援。幾位武工隊戰士連續投出幾枚手榴彈,一陣轟隆聲中,炸傷了幾個敵人,匪兵惶恐不已。隨后,雙方繼續交火,敵人用機槍猛烈掃射,武工隊亦不甘示弱,英勇還擊,但最終還是難以接近黃壽云的房屋。此刻的黃壽云夫婦在家中頑強抵抗,寧死不屈,反動派無可奈何。隨著天快亮,武工隊怕暴露我方兵力情況,再次主動撤退。
這樣僵持到了第三天,敵人認為黃壽云的子彈打完了,就沖上去,妄圖打開黃壽云家的大門,但遭到黃壽云夫婦手持竹竿有力回擊。敵人無計可施,最終下了毒手,他們把慶樂村各個農家的禾稈都搶來,堆到黃壽云房屋四周,灑上煤油,點火燒房。房屋很快被大火吞沒倒塌。此刻,黃壽云夫婦彈盡力竭,被燒成重傷,敵人殘忍地將他們殺害。年僅30歲的黃壽云和20歲的王仙玉光榮犧牲。
英烈不朽浩氣長存
黃壽云夫婦犧牲后,鄉親們含淚收殮了他們的骸骨。反動派的瘋狂施暴,沒能嚇倒慶樂村群眾,反而激起人民群眾的斗志,他們與周邊的群眾化悲痛為力量,以黃壽云夫婦為榜樣,增強了和敵人斗爭的決心,參加革命的青年越來越多,革命力量不斷壯大,游擊隊隊伍迅速得到擴大。
最近,我又去慶樂村瞻仰太平鎮地下聯絡站舊址,遺憾的是沒看到黃壽云夫婦的照片。事后,我特地走訪了舊址附近的慶樂村中心小學,和該校師生暢談了自己的參觀收獲。
慶樂小學是壯族山歌傳承基地、武鳴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全區壯漢雙語教學點。該校一直注意運用本地的紅色資源,認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引導全校師生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成千上萬的先烈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正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黃壽云夫婦的英雄壯舉,生動地表達了共產黨人對信仰的堅貞,革命的理想之光不滅、信仰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黃壽云夫婦雖然已離開我們70多個春秋,但他們的英雄事跡卻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他們的英雄氣概至今仍在壯鄉的青山綠水間縱橫激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