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造船行業不知不覺來到了市場高漲的超級周期,掀開了率先復蘇的大幕。造船市場不斷升溫,需求不斷穩定增長,對于造船業是夢寐以求的好事,但由此帶來的產能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為了改變供需失衡局面,全球造船業開始了新一輪產能擴張,而中國造船業更是引領了這一潮流。對此,業界出現了一些擔憂情緒,畢竟這些年我國造船業深受產能過剩困擾,為化解過剩產能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在現階段甚至未來較長時間里,如果不增加新產能,就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錯過發展機會。因此,面對新周期,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擴大產能了,而是怎樣才能做到擴大產能的同時,又可以規避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確保我國造船業健康、有序、持續發展。
擴大產能是適應“超級周期”的不二選擇
近幾年,航運市場需求激增,航運運力緊張,反映到造船業就是訂單數量源源不斷,一浪高過一浪,從2021~2023年的全球新接訂單量也可略窺一斑,三年之中有兩年超億總噸,而今年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前9個月全球新船訂單已經達9360萬總噸,全年過億總噸已成大概率,甚至很可能創下這輪船市復蘇的最高紀錄。回過頭來看全球造船產能,由于前些年產能過剩,世界造船國家均采取積極措施開展化解產能行動,加之市場優勝劣汰,全球造船過剩產能基本出清。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有1000多家船廠,行業低迷后經過市場洗牌和內部消化,至2020年僅有100多家活躍船廠,40%造船產能退出市場,減少幾千萬載重噸造船產能。雖然這幾年迫于生產交付壓力,一些船廠主動提升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還有一些已破產船企被整合重啟,全球造船產能有所回升,但造船產能增速與市場巨大需求相比仍是捉襟見肘,船臺告急、生產滯后、交付排期長甚至不斷延后,已成了行業普遍現象。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擴張造船產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從長遠看,擴張造船產能也是必須的,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主要船型中,散貨船超過20%、油輪超過34%、集裝箱船超過30% 、LNG運輸船約有29%船齡超過16年,這表明迫切需要更新船隊,未來新造船需求將進一步提升。二是更嚴格的減排法規將加速舊船退出,新船需求進一步加大。要達成國際海事組織2050年航運脫碳目標,全球船隊須全部替換成綠色船舶,航運業未來每年將要建造或改裝3500多艘船舶。此外,新趨勢將迫使那些未到達使用年限的船舶進行技術改造并應用新技術,幫助航運業實現綠色轉型,而這同樣需要擴大產能。
顯然,擴充造船產能是適應目前市場和未來趨勢的需要,而最重要的還是滿足當前需求。提高造船規模對全球航運市場和造船行業都至關重要,不但有助于滿足上游市場的短期需求,促進國際海運貿易健康發展,而且有利于造船業抓住機遇斬獲更多訂單,實現更大經濟效益,為企業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上周期產能過剩的深刻教訓
前些年,產能過剩成了全球造船業一大陰影,也是我國造船業的一個心頭之痛。本世紀初,在全球經濟全面繁榮的帶動下,航運市場異常火爆,船舶需求出現罕見的牛市行情。為了適應這一形勢,實現利益最大化,全球造船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產能擴張,其中我國最為狂熱。當時,大量新增船廠像雨后春筍船迅速涌現,全球造船產能急速膨脹擴大。由于船市出現大量投機需求,我國很多民營資本紛紛進入造船領域,不管是從事房地產的公司,還是做服裝或螺絲帽的企業都跑去造船,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大力支持建設新船廠,造成了我國造船產能爆增。當金融危機爆發、全球航運運力過剩時,造船產能過剩的矛盾開始變得日益突出。在上個周期里,船舶產能大規模向中國轉移,但我國造船設計水平、生產工藝和效率還較為落后,很多新建船廠都是以生產中低端船型為主,所以產能過剩呈現了明顯的結構性過剩,即低端、落后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不足。
產能過剩不僅導致行業供需矛盾尖銳,而且造成我國造船行業結構性失衡,惡性、低價競爭激烈,船企生存發展環境惡劣,生產經營艱難,棄單、延遲交付等現象比比皆是,倒閉破產潮大行其道,整個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對此,我國痛定思痛,展現了“壯士斷腕”的魄力,密集出臺化解造船過剩產能措施,多途徑開展供給側改革,加快船企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如大力進行船企兼并重組、壓減淘汰無效產能,取得了明顯效果。這是一個花時費勁的艱難過程,曾付出了很大財力和人力。可以說,這個教訓是沉重的,也令造船業至今心有余悸。
避免重蹈覆轍的粗淺探索
擴張產能已經是造船業現階段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未來造船業的競爭不僅僅是技術領域的競爭,而保持產能規模和穩定同樣關鍵。目前,市場仍存在可能重現造船過剩產能的擔憂。這完全是杯弓蛇影,我們應該用發展眼光看待這次產能擴張,只要把握好大局,科學、合理、適度地擴張,就一定能規避可能出現新一輪產能過剩及其“后遺癥”危害。
首先,國家應支持發展符合新公約、新規范、新標準的綠色環保、智能、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研發和產能建設,在先進和高端船舶上提升產能,以適應市場發展形勢,爭取更大市場份額,不斷夯實和提高中國造船業的國際地位,為全球航運造船業作出應有貢獻。
其次,要以成熟且有豐富經驗、雄厚資金、先進技術的大型船企來主導本輪產能擴張,并通過重啟已有設施和租用產能等組合,推動船廠提高產能利用率,適度擴大生產規模和接單能力。
最后,對于新建船廠要慎之又慎,要加強監管,實行嚴格的審批準入機制,嚴防投機資本和不具備條件的企業上馬造船項目,確保新增造船產能避免扎堆低端和盲目無序發展。在擴充產能過程中,還要杜絕片面追求數量的做法,要更加注重新增產能的質量。
波瀾壯闊任魚躍,未來可期盡施展。本輪新周期給造船業提供了廣闊舞臺,我國造船業應抓住這個難得機遇,通過適度擴張產能,進一步推動產業創造新的發展奇跡。我國造船業一定能打破上周期產能過剩怪圈,譜寫擴充產能與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