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解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流行情況,從全國48家豬場采集疑似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的組織樣本285份,采取熒光定量檢測infB基因的檢測方法,并按照樣本陽性率、豬場陽性率、豬年齡、采樣季節、免疫與否等進行分類分析。結果出現:81.3%豬場存在副豬嗜血桿菌感染;副豬嗜血桿菌感染在豬的不同生長階段均十分嚴重;冬春季節的副豬嗜血桿菌陽性率(77.6%)顯著高于夏秋季節的(55.8%);疫苗免疫場的副豬嗜血桿菌陽性率比非免疫場的低59.3%。以上結果表明,當前國內副豬嗜血桿菌病流行情況較嚴重,且存在明顯季節性,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可有效降低副豬嗜血桿菌檢出率。
關鍵詞:副豬嗜血桿菌;分離;流行病學
自2018年以來,養豬業集團化、規模化程度突飛猛進,從最初不足5%,到目前的30%以上;6年來,行業經歷了超級紅利和持續低谷,洗牌不斷,為了生存,很多企業開始簡單粗暴地降本增效,造成規模化豬場發病呈復雜化、多樣化特點,給豬場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隨著國家限抗禁抗政策的落實,一些細菌性疾病正在卷土重來,例如副豬嗜血桿菌病。副豬嗜血桿菌病危害的群體廣泛、致死性強,甚至成為很多豬場頭號敵人,從業人員需多加關注。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叫格拉瑟病,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在國內廣泛流行[1],臨床多表現為消瘦、炸毛和漸進性死亡,剖檢可見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和腦膜炎等。急性病例導致感染豬突然死亡,慢性病例會造成豬組織和器官持續性損傷、生長速度降低、料肉比提高[2]。該病多發生在保育階段,但在哺乳期、育肥期也有出現,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治療效果一般,給養豬業帶來巨大威脅。
副豬嗜血桿菌是呼吸道正常菌群的一員,仔豬出生后通過與母豬接觸該菌后會很快定植在仔豬的上呼吸道,在豬免疫力下降等情況下會大量增殖,導致豬發病。后備豬比例持續偏高、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持續流行、長距離運輸以及藥物濫用帶來的耐藥性等問題,導致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發病風險越來越大。了解副豬嗜血桿菌的感染情況及豬場疫苗防控方案的有效性,對該病的防控至關重要。本試驗對2022-2023年全國48個規模化豬場進行采樣檢測和統計分析,以了解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流行情況,為規模化豬場的防疫工作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22-2023年,對四川、江蘇、山東等地48個規模化豬場進行調查,其中2022年調查了16個豬場,2023年調查了32個豬場。將病豬剖檢后,用棉簽采集胸腔、腹腔積液或關節液樣本,共計285份(2022年采集樣本114份,2023年采集樣本171份)。
1.2 主要試劑
基因提取試劑盒和FTA卡(flinders technology associates,FTA)均購自QiaGen公司。
1.3 主要設備
熒光定量PCR儀器QS-5購自ABI公司。
1.4 試驗方法
用一次性棉簽采集豬胸腔、腹腔積液或關節液后按壓在FTA卡中央,自然干燥2 h,送至海博萊實驗室檢測。
在無菌條件下沿FTA卡圓圈剪下,提取細菌DNA并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擴增。
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檢測樣本中是否含有副豬嗜血桿菌特異性基因infB,同時為了進一步比較,將檢測結果分為強陽性、中陽性、弱陽性以及陰性,詳情見表1。
1.5"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按照樣本陽性率、豬場陽性率、豬年齡、采樣季節、免疫與否等進行分類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時期豬場和不同樣本發病情況
從檢測結果來看,81.3%(39/48)豬場存在不同程度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的情況,其中2022年為87.5%(14/16),2023年為78.1%(25/32);樣本陽性率為62.8%(179/285)。2022年為69.3%(79/114),2023年為61.4%(105/171)。其中2022年強陽性率為13.2%(15/114),中陽性率為36.8%(42/114)。2023年強陽性率為13.5%(23/171),中陽性率為24.6%(42/171)。結果表明,副豬嗜血桿菌在規模化豬場的感染非常嚴重。
2.2 不同生長階段豬發病情況
按照不同生長階段劃分,3~7周齡仔豬樣本副豬嗜血桿菌陽性率為78.9%,8~10周齡仔豬樣本陽性率為70.5%,11~15周齡仔豬樣本陽性率為71.8%,15~20周齡仔豬樣本陽性率為72.2%。結果表明,在保育育肥階段,副豬嗜血桿菌感染十分嚴重。
此外,3~10周齡仔豬樣本強陽性率為10.1%(17/168),10周齡以上仔豬的僅為7.6%(6/79),3~10周齡仔豬樣本中陽性率為39.3%(66/168),10周齡以上仔豬的僅為12.7%(10/79),3~10周齡仔豬樣本強陽性率和中陽性率均高于10周齡以上仔豬的,具體見表2。
2.3 不同季節豬發病情況
檢測結果顯示,冬春季節樣本副豬嗜血桿菌陽性率為77.6%,夏秋季節樣本陽性率為55.8%,冬春季節的陽性率顯著高于夏秋的,說明副豬嗜血桿菌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冬春季節樣本強陽性率為11.3%(13/115),而夏秋季節的為11.8%(20/170),冬春季節樣本中陽性率為38.3%(44/115),而夏秋季節的為23.5%(40/170),不同季節差異不明顯,表明在不同季節,豬感染副豬嗜血桿菌的嚴重性無明顯差異,具體見表2。
2.4 是否免疫豬發病情況
未免疫副豬嗜血桿菌疫苗的豬場副豬嗜血桿菌病陽性率為96.7%,免疫豬場的陽性率僅為36.4%。免疫豬場樣本強陽性率為22.2%(6/27),未免疫豬場的為16.3%(42/258),免疫豬場樣本中陽性率為18.5%(5/27),未免疫豬場的為39.5%(102/258),具體見表2。
3" 討論
副豬嗜血桿菌病在國內往往被看作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繼發病,但實際上,副豬嗜血桿菌既是原發性病原體又是繼發性病原體。副豬嗜血桿菌病不僅與混合感染有關,也可能與轉群、混群等應激有關,在美國被認為是保育豬主要的傳染病之一,也是保育豬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傳統控制方案是抗生素治療,由于通過飼料和飲水給藥很難給感染豬提供足夠劑量抗生素,注射治療效果更好,但是一線操作難度大,且耐藥性問題越發嚴重,可以考慮通過接種疫苗預防豬感染和死亡。
本研究結果顯示,81.3%的豬場副豬嗜血桿菌檢測為陽性,結合樣本均來自表現消瘦、炸毛和喘息等癥狀的豬,說明副豬嗜血桿菌感染可能是導致豬場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發現在不同生長階段副豬嗜血桿菌陽性率差異不大,說明副豬嗜血桿菌感染在保育階段和育肥階段感染均十分嚴重,而非大家一直關注的保育階段。3~10周齡仔豬樣本強陽性率和中陽性率均顯著高于10周齡以上仔豬的,表明副豬嗜血桿菌的感染和危害主要出現在保育階段。
冬春季節的副豬嗜血桿菌陽性率顯著高于夏秋季節的,這與趙占勤[3]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副豬嗜血桿菌病具有明顯季節性。這可能與環境條件和豬群抵抗力不同有關。因此在冬春季節要做好環境控制和應激管理。但總體而言,副豬嗜血桿菌一年四季陽性率均較高,都需要做好綜合防控工作。
免疫豬場的陽性率以及樣本強陽性率和中陽性率均顯著低于未免疫豬場的,說明接種副豬嗜血桿菌病疫苗可以顯著降低感染程度,可以作為控制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的首選方案。
副豬嗜血桿菌病一直是我國豬群的重要威脅,傳統的抗生素控制細菌病策略需要進行調整,而且藥物濫用導致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接種疫苗是預防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有效途徑,可以根據每個豬場不同的流行病學特點設計合適的免疫程序,并配合豬場全進全出、加強環境控制、減少豬群應激等措施,最大限度發揮豬的生長潛力,提高豬場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 郭龍,宋文博,賈雙,等.2017年我國規模化豬場副豬嗜血桿菌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獸醫學報,2019,39(11):2152-2156.
[2] 史開志,杜春林,王婧,等.副豬嗜血桿菌持續慢性感染對仔豬生產性能的影響及肺組織損傷[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22,30(3):22-28.
[3] 丁文文,王樂,李飛躍,等.副豬嗜血桿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9,41(8):78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