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無人機和反無人機力量
無人機力量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俄軍進一步加強無人機裝備建設。據官方媒體報道,俄軍在此次沖突中投入的無人機包括“獵戶座”、“海鷹”-10、“海鷹”-30、“立方體”自殺式無人機、副翼、石榴、前哨等,但大多數為小型無人機。
“獵戶座”無人機
據俄羅斯國防部公開信息,3月4日,俄軍使用“獵戶座”無人機對烏軍事設備和彈藥庫等地面目標實施了打擊,同日,利用該型無人機發射激光制導炸彈摧毀了烏克蘭軍隊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的艾達爾指揮所和觀察哨。16日,俄軍使用“獵戶座”無人機對烏克蘭武裝部隊防御工事和裝甲車進行了打擊。
“獵戶座”是一款中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是俄軍此次參戰的最大型無人機,它機身長為8m,翼展16.3m,最大起飛重量1100kg,巡航速度200km/h,最大掛載能力是250kg,最大實用升限7500m左右,掛載60kg載荷執行偵察任務時最大續航24h,可攜帶Kh-50小尺寸空地導彈、KAB-20小尺寸修正炸彈、UPAB-50制導滑翔炸彈、KAB-50小尺寸修正炸彈、FAB-50制導炸彈等。
“前哨”-R無人機
3月13日,俄軍使用“前哨”-R無人機投放精確制導武器摧毀1輛烏克蘭BM-21多管火箭發射車。18日,俄軍出動“前哨”-R無人機攜帶高精度武器摧毀烏軍裝甲車和彈藥庫。20日,俄軍使用“前哨”-R無人機在基輔以北60公里維波爾佐夫居民點地區摧毀烏S-300防空導彈系統一部制導雷達。
“前哨”-R,是俄軍投入戰場的第二款無人機,該型機為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機長6m,翼展9.1m,最大起飛重量456kg,飛行速度216km/h,有效載荷45kg,實際升限5797m,最大升限7km,飛行時間16h,機翼共有兩個武器掛架,可掛載KAB-20系列彈藥,分為衛星制導KAB-20S和激光半主動制導的KAB-20L。
“海鷹”-10無人機
俄軍使用“海鷹”-10等偵察型無人機更多的是進行偵察和監視,引導導彈、多管火箭彈對重要目標進行打擊。3月15日,俄軍使用“海鷹”-10無人機在切爾尼戈夫火車站附近對烏軍剛運抵的軍火裝備進行偵察,并引導炮火進行打擊。29日,俄軍使用“海鷹”-10無人機引導激光制導導彈對烏克蘭武裝部隊據點進行打擊。從官方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俄軍運輸卡車在沖突爆發的前一周損失急速攀升達到了頂峰,此后呈逐漸下降趨勢,結合俄國防部公布的“海鷹”-10協同炮兵為152mm榴彈炮進行激光制導等視頻,表明俄軍加大了偵察型無人機的使用,先敵打擊,阻止了烏軍的伏擊。
“海鷹”-10無人機重約10kg,使用小型汽油發動機,最大活動半徑90~150km,續航超過10h,巡航速度100km/h,實用升限為5000m。
“立方體”自殺式無人機
當地時間3月13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地區附近,發現了俄制“立方體”自殺式無人機殘骸。“立方體”自殺式無人機,又稱游蕩彈藥,機長小于1m、翼展約1.2m,機高0.16m,動力方面采用一臺小型螺旋槳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為70~130km/h,續航時間30min,戰斗部有效載荷3kg。作為自殺式無人機,其成本低廉,攜帶方便,打擊精確。
據有關消息稱,俄軍加大了“海鷹”-10、“柳葉刀”-3、“沙赫德”-136、“小型商用四旋翼”“FPV”等無人機在作戰中的使用。
反無人機力量
俄軍高度重視反無人機作戰,主要包括電子軟殺傷和武器硬摧毀。在電子軟殺傷方面,俄軍投入了,多型電子戰裝備。例如初期就在俄烏邊境部署了西部軍區直屬的一個電子戰旅,其裝備了“摩爾曼斯克”BN等多種大型旅級電子戰系統,可以對數千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敵方飛機和無人機發動電子攻擊,同時壓制50架飛行高度3萬米以下的戰術飛行器,干擾其制導雷達、火控雷達和數據鏈。下屬的戰術電子戰營配備Infana電子戰系統,獨立電子戰連配備Klasuha-4和Qiubo-3電子干擾車。
俄軍后期不斷投入大量防空裝備,包括“通古斯卡”“鎧甲”S系列彈炮合一系統、“箭”-10、“黃蜂”“道爾”“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還包括大量“針”系列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形成了覆蓋中近程、高中低空,近炮遠導的反無人機火力系統網。
據俄國防部稱,截止到4月20日,自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以來,俄軍共摧毀烏軍22095架無人機,其中包括數十架烏軍TB-2無人機,數據顯示了俄軍在反無人機作戰方面成效較為顯著。
烏軍無人和反無人作戰力量
無人機力量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烏軍在西方支持下從無到有組建了一支較為強大的無人機部隊。在此次沖突中,烏軍使用的無人機主要包括從土耳其購買的TB-2無人機、本土生產萊萊卡-100、美國援助的“彈簧刀”自殺式無人機以及大疆“御”3在內的民用級無人機等。另外美國防部于4月2日宣布,將為烏克蘭提供“彪馬”無人機,這是一種小型無人機,主要用于軍事偵察、情報收集、鎖定目標。
TB-2無人機
烏軍在這場戰爭中主要使用的是TB-2無人機。公開數據表明,烏軍的TB-2無人機對俄軍指控設施、“山毛櫸”地空導彈系統、道爾-M2防空導彈系統,各類裝甲車和火炮以及后勤補給車輛都實施過打擊。例如,2月27日,烏軍利用TB-2無人機在赫爾松市上空對俄軍前進車隊投放了炸彈,精準摧毀了俄軍車輛,阻止和遲滯了俄進軍速度。并在同一天,精準摧毀了俄軍一輛躲藏在樹下的“山毛櫸”地對空導彈系統發射車。TB-2是一種察打一體無人機,該機翼展12m,最大起飛重量700kg,飛行速度130~220km/h,最大續航時間27h,最大飛行高度8200m,可攜帶4枚MAM-L和MAM-C導彈。
民用級無人機
烏軍在沖突中啟用大疆“御”3等民用級無人機。這種四旋翼無人機體積小,雷達反射截面小,可以有效遂行分布式偵察和偷襲任務,即使被俄軍發現,也能夠有效逃脫。烏軍的滲透小分隊在行動過程中都攜帶了大量該型無人機,滲透到戰線后方進行偵察,伏擊俄軍車隊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彈簧刀”S300無人機
美國向烏克蘭捐贈100架“彈簧刀”S300無人機系統,并已于近期運抵,同時為烏軍培訓“彈簧刀”S300無人機操縱員已返回烏國內。“彈簧刀”S300無人機重為2.5kg,翼展0.61m,巡航速度101km/h,續航時間10min,控制范圍10km,可針對作戰人員和輕型裝甲車進行攻擊。
此外,烏軍無人機還包括圖-141“雨燕”無人機,該機起飛重量約5370kg,飛行速度950~1110km/h,航程1000km,飛行高度可以根據任務和條件的不同在50~6000m之間進行選擇。12月5日,烏軍武裝了幾架圖-141“雨燕”無人機,襲擊俄恩格斯和迪亞吉列沃兩個空軍基地,造成圖-22M3“逆火C”、圖-95MS“熊H”轟炸機受損。
反無人機力量
在反無人機作戰方面,烏軍主要為防空作戰力量,主要包括S-300P和S-300V系統、“山毛櫸”和“立方體”中程防空以及道爾近程防空系統,構成了嚴密的防空體系。此外,大量公開信息表明,烏軍還擁有一個強大的,來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反無人機系統,其利用固態相控陣雷達,檢測、識別和跟蹤無人機,使用高能激光將其擊落。4月7日,烏軍使用防空導彈,擊落俄軍一架“獵戶座”無人機。4月9日,盧甘斯克方向的烏克蘭軍隊,擊落了一架俄軍的“海鷹”-30戰術偵察無人機。
俄烏沖突中無人機與反無人機作戰特點
一是察打一體無人機作用明顯。俄烏雙方充分發揮察打一體無人機發現即摧毀的能力,對對方作戰力量進行有效打擊。俄軍使用“獵戶座”、“前哨”-R等察打一體無人機對烏軍彈藥庫、防御設施、S300防空導彈系統等進行打擊,烏軍使用TB-2察打一體無人機,對俄軍車隊、裝甲車、火炮、“山毛櫸”地空導彈系統等進行打擊。
二是小型無人機作用突出。小型無人機成本低、體積小,雷達反射截面小,作戰效果明顯。俄軍的“海鷹”-10小型無人機,能夠對烏軍進行有效偵察監視,并引導炮火對烏軍人員和設施進行打擊。烏軍作戰人員使用四旋翼小型無人機進行近距離特種偵察,成為烏軍單兵作戰人員的得力助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自殺式無人機應用增多。自殺式無人機成本低、殺傷效果好,俄烏雙方在沖突中都大量應用了自殺式無人機。例如,俄軍投入了“立方體”自殺式無人機,烏方得到了美國捐贈的100架“彈簧刀”S300自殺式無人機。
四是反無人機力量效果明顯。從烏軍TB-2等無人機的損失曲線,我們可以看出,在俄軍反無人機系統未完全到位之前,烏軍充分利用這個空擋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之后,烏軍在面對俄軍強大的反無人機系統時,無人機損失加大,充分證明了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是一種矛與盾的關系,在面對強大的反無人機系統時,無人機的作用將明顯減弱。
俄烏沖突中無人機運用啟示
一是注重無人機戰損評估應用。此次俄烏沖突中,俄軍首輪打擊中,對烏防空體系進行了飽和攻擊,但未能及時進行毀傷效果評估,徹底摸清烏軍防空系統損毀情況,導致后續攻擊受阻。與有人機相比,無人機機上無人,因此,在多波次進攻中,應及時使用以無人機為核心的無人力量,進行毀傷效果評估和空域安全偵察,為后續進攻開辟安全通道。
二是注重伴隨式反無人機掩護。俄軍陸軍行進和后勤車隊由于缺乏必要的全時空中掩護,多次遭受烏軍打擊,導致部隊推進緩慢,后勤補給困難,嚴重影響戰事進度。因此,在部隊進入敵縱深或后勤補給線路過長時,必須配備防空搜索雷達和便攜式防空導彈等反無人機裝備。
三是注重加強小型無人機應用。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FPV無人機,可以成堆發起攻擊,實現低端顛覆。小型無人機成本低,體積小,雷達反射截面小,能夠大量投入使用,不易被敵方防空力量發現和打擊,其偵察監視效果能夠有效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為引導目標、指揮決策等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注重 “獵殺”戰術運用。“1+1”組合,以微制巨,一架無人機收集情報和目標數據,另一架武裝無人機對目標進行打擊,引導遠程打擊單元進行支援,將最大程度實現打擊目的。
五是注重“無人機+精確制導”組合打擊高價值移動目標。3月9日,俄國防部公布了,在無人機引導下,使用“伊斯坎德爾”-M導彈獵殺烏軍“海馬斯”火箭炮“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視頻畫面。無論是“海馬斯”還是“愛國者”,都屬于移動目標,一般偵察手段很難捕獲,通過在作戰區域使用大量無人機,可以做到發現、識別,甚至摧毀,但無人機攻擊威力有限,引導精確制導武器進行攻擊,將最大程度摧毀目標,可快速撤退,不易被反捕獲。
六是注重加強反無人機力量建設。此次俄烏沖突中,烏克蘭裝備的土耳其產TB-2“旗手”無人機并未能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證明了如果擁有合理配置的梯次防空系統,那么攻擊無人機就不再是“超級武器”。在“道爾”-M2、“山毛櫸”、S-400和“鎧甲”-S防空導彈系統面前,“旗手”則略顯無力。同時,我們也應深刻意識到,除了防空反導、電磁干擾等常見反無人機手段,以無人對無人的方式,也應是我們不斷關注和探索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