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室里忽然一片漆黑。驚訝聲四起,瞬間又寂靜起來,前所未有的寂靜。空調和麥克風都成了靜音模式,窗外有雷聲滾動,閃電穿透窗戶劃亮充滿迷惑的眼神。或許是跟雷電活動有關吧,停電了,學員們的交流也因此進入中場休息。
屋子里特別沉悶,像一潭死水般毫無生氣。這種沉悶跟在寫作中堆積出來的沉悶極其相似。雖然一直在寫,但是越寫越不敢寫,越寫越生出對文字的敬畏。抒發小情緒式的寫作,文字總顯得粗略無味,沒有內涵,缺乏靈性。有時候感覺寫文章就像自己做生意記賬一樣,剛開始馬馬虎虎,漏洞百出,慢慢的,經歷了這些馬虎帶來的麻煩和困擾后,才會想著把賬做得精心細致一些。思路沉滯,寫法老套,沒有新意……種種弊病的困擾,就像一個人摸黑行走在夜色里,茫然不知所措。突破在哪里?靈性在哪里?怎樣才能找到寫作的靈性并駕馭它呢?
得知第十期奔流作家研修班要在遂平嵖岈山溫泉小鎮開班的消息后,像一針興奮劑注入我心。海洋老師也打來電話:“報名吧,《奔流》把培訓班辦到了家門口,這可是個好機會啊!”我爽快地答應了海洋老師,其實不用海洋老師說,我早有報名的打算。說起《奔流》,我仰慕已久,《奔流》雜志是河南省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雜志,有很多的知名作家都是從這里走出去的。今年5月份,我有幸參加了《奔流》走進遂平的座談會,感覺一下子跟《奔流》親近了許多。總編張富領先生就是我們遂平縣古泉山人,古泉山也是我去過多次的地方,我一位要好的同學就住那里。那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是一個迷人而又有魅力的村落,張富領先生就是從這個美麗的小山村走出來的佼佼者。聽王中明老師介紹說,當年他和張富領先生都是文學青年,滿腦子都是對文學的熱愛和執著。他們成立了遂平縣第一個文學社——《春筍》文學社,那個年代的生活還不富裕,他們在拮據的生活里省吃儉用,湊錢辦報紙(手刻油印的那種);為了省錢,偷偷扒著煤罐子車去鄭州給編輯社送稿子……每個人都有夢想,或許會有很多夢想,但有一個夢想你從未放棄,不只在青春年少時,而是愿用一生的光陰去執著追求的夢想,一定會被實現。張富領先生已經實現了他的文學夢想,但他并沒有滿足,他還惦記著在文學的道路上走著的人們,因為文學從未離開過他。他說辦奔流文學研修班,讓更多的寫作者接受到文學的新理念、新思想,為熱愛文學的人開辟追尋夢想的天地。不必用過多的詞匯去贊美,張富領先生讓我或許是更多人心中都會涌起兩個字:感恩。為此,在這個激情四射、熾熱如火的七月,我與《奔流》如期而約。
學員們三三兩兩走出了會議室,看來一時半會兒來不了電。“咱們也到外邊透透氣吧。”同桌提議道。我們起身走出會議室,走廊的右側有一個陽臺,陽臺上不少同學在拍照留影。剛跨過陽臺的門檻兒,一股涼爽的風迎面襲來,就像喬葉老師一走上講臺,即分享了一片清朗的天空。小說、散文兩個不同的文體,在喬葉老師的筆下都寫得那樣生動、傳神。《塔拉塔拉》《呼倫貝爾的郊外》,一次呼倫貝爾之旅,寫出了兩篇體裁不同的文章,對文字運籌帷幄的能力可見一斑。對生活的熱愛和記錄,“來源于大地和生活”,讓喬葉老師的寫作素材看起來那么平凡,讀來卻令人耳目一新。“散文和小說都有不同的表現手法,散文寫實,小說可以虛構;散文中的‘我’是真我,小說中的‘我’是對讀者的引導……”喬葉老師一語破的,讓分不清小說和散文體裁的寫作困惑豁然開朗。喬葉老師像一塊磁鐵吸引著我,她用強大的磁場向我闡述寫作不單單是寫作,它是一種境界,一種思想的高度。
前兩天來會議室從走廊穿行而過,從未注意到走廊之外的風景。來到陽臺才發現,通過一處臺階,居然是一個更開闊的陽臺——一處上好的觀景臺。奇美的嵖岈山就聳立在對面,嶙峋的山石交錯堆積卻又緊密地抱在一起,一團團云霧正從山谷里悠然升騰并慢慢地向山頂匯聚。放眼望去,村落及田野皆成了嵖岈山的陪襯,一幅壯美的嵖岈山全景圖盡收眼底。閉門造車何等枯燥,走出來,親眼目睹和親身經歷才能與之產生共鳴。就像今天,你不來到奔流文學院,你就不能感受到文學的浪濤活躍飛騰,奔流不息。“為誰而寫?寫什么?”“文學是心靈的果實,心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文學藝術的最大作用,就是在錢財橫行、權勢霸道、人的精神流離失所的地方,發揮拯救人心的作用……”山風欲起,任其拂過臉頰,是傳遍通身的涼爽。王宏甲老師對寫作的獨到見解如閃電一道,響雷一聲,震撼迷惑的靈魂。風愈發猛烈了,空氣中已有零星的雨珠滴落。這是大新老師對塵世愛憐的淚珠嗎?周大新老師為了搜集寫作素材,曾經采訪了很多角色,他深入基層,在醫院,在戰地,目睹了人間太多的苦澀與辛酸,在講課時多次哽咽,聲情并茂地詮釋了一位作家的悲憫情懷。
風愈刮愈猛,發出呼嘯的聲響,云霧像給嵖岈山戴上了一頂帽子,一場大雨就要來臨。幾位同學趁機張開雙臂,任風拂亂長發,向著天空大聲呼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吶喊,是發自內心的渴望與向往。一節課有一節課的收獲與震撼,在文學的海洋里如饑似渴,像吮吸著母親甘甜的乳汁,又覺得不盡興、不飽腹。頃刻之間,夏雨以不及藏身之勢傾情灑落,雨滴打在陽臺的竹板上,濺起一片白色的水花,白花花的雨線又串連成一道道生動的雨簾。夏雨痛快地滾落著,把季節的煩悶掃蕩得酣暢淋漓。此情此景,像極了奔流的文學盛宴——以文學的姿態帶來一場聲勢浩大的精神洗禮。
黑暗總會過去,只因擁有一顆期盼光明的心。來電了,同學們回會議室繼續交流自己在學習中的感悟和體會。“多讀、多寫、多做筆記,深入生活、深入思考……”劍冰老師的精彩分享如撥云見日,為混沌的初寫者打開一片晴空。大地如此遼闊,生活如此豐厚,只要你有一顆發現之心,好的素材無處不在。再把深入生活的見聞與深入思考相互交融,寫出的文章才能打動人心。老師們用心、用情、無私地傳授寫作中最實用、最寶貴的經驗,其心可鑒,其誠最真。
學習、交流、探索,我們都是追夢人。用感恩之心表述文學之心,讓每顆心都產生碰撞、共鳴。或許我們都曾經迷茫、困惑,在這里,在《奔流》,有一束文學之光會照亮你,指引你前行。看那白發蒼蒼、年逾七旬的老者,用接近一生的時光執著地追求文學,多次來到奔流文學院學習充電,虔誠之心讓人敬畏和感動,不禁捫心自問:“你到了這個年紀,還能有這樣的精神嗎?”那靚麗的姑娘和帥氣的小伙兒,像田野里充滿希望的秧苗,正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再看看座無虛席的會議室,同學們各抒己見、至真至誠的交流心得體會,曾經的迷茫與困惑已蕩然無存,心中不由得再次涌起“感恩”二字:《奔流》用大情懷將我們的文學夢想牽系,用心書寫才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時光匆逝,空留欲言又止的遺憾。走出會議室,空氣是別樣的清新。雨后的溫泉小鎮顯得更加嫵媚動人——旺盛的山楂樹笑意盈盈地在風中搖曳,掛滿枝頭的青色果子正散發著迷人的清香。七月的天空斑斕奪目,驕陽如此熾熱,爽不過夏雨一場。
劉慧
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人,河南省詩歌創作研究會會員,駐馬店市作家協會會員,駐馬店市詩詞學會會員。作品發表于《奔流》《河南詩人》《文學百花苑》《河南經濟報》《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等報刊。被評為2021年河南省“百姓學習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