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在豫西一個小山村,書在村里可是稀罕物,我只要看到書就挪不開步。從連環畫和小人書看起,凡是能接觸到的都想方設法借來看。入伍后,連隊有個閱覽室,有很多書籍和雜志,我成了那里的常客,一有時間就泡在那里,認識了《譯林》《讀者文摘》《今古傳奇》《武林》等,讀到了《蹉跎歲月》《古船》等優秀小說,從這些書籍中開闊了視野,拓展了對社會的認知。同時又報考自學了《北京語言大學》函授的全部課程。
前年回鄉探親,偶然的機會結識了《奔流》雜志的一位老師,她勵志的人生經歷、深厚的文學造詣對我觸動很大,讓我重新燃起對文學的熱情。我隨即訂閱了《奔流》,從這里既了解了家鄉的變化,又感受到人杰地靈的中原大地作家們的靈氣,同時,也讓自己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在訂閱《奔流》雜志同時,我還關注了奔流公眾號,看到奔流研修班每一期都有知名作家為學員講課的報道。仔細研讀編輯們總結的授課內容,我一邊吸納著導師們的真知灼見,一邊為《奔流》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能披荊斬棘奮勇前行的精神感到欽佩。看到他們走進紅色基地,走進企業,走進社區,看到他們飄揚的作家采風旗幟,作為文學愛好者的我,為他們的努力和擔當喝彩,感謝他們為中原大地貢獻出蓬勃的文學力量。
通過不斷地學習,我的寫作風格有了很大的轉變。說教式、論文式、格式化的問題漸漸少了,文章靈動飄逸了不少,在一些雜志和平臺陸續發了幾篇。隨著認知的提高,越來越感到文學的博大精深和奧妙無窮。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當自己彷徨懶惰時,就想想周邊勤奮耕耘的老師們,想想條件不如自己仍然奮力前行的筆友們,就會告誡自己,沒有理由不努力向前,沒有理由放棄自己的夢想。特別是前幾天到紹興,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魯迅顯赫的祖輩到困頓的少年時代,從懵懂的求學到勤奮、上進、憂國憂民、奮力吶喊的一生,看到了大師的愛國情懷和鍥而不舍的刻苦精神。他說過“只要向上走,不必要聽自暴自棄者的話”。我又何必糾結于年齡的大小、眼前成就的多少呢?盡管明白自己淺薄無知,冥頑駑鈍,但只要努力向前,離夢想總會越來越近的。
追逐文學夢的腳步,其實也就是自己能輕松駕馭文字,敏銳洞察世事,得心應手地述說思想并得到社會認可的過程。不一定成名成家,能一直在這條路上攀行,就是人生的充實和圓滿。
文學的星空是那么浩瀚璀璨,歷代文人不計其數的瑰麗篇章彪炳史冊,也許我們窮盡一生也難究其一二,但一個人能在有限的年華,毋論外界沉浮,篤定地選擇在精神領地為自己打開一片明澈的天空,我想,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也是所有追逐文學夢人的核心要義吧。
張戰雄
從軍、警40 多年。有多篇文章在《齊魯文學》、央媒頭條、今日頭條、國際新聞網等雜志和網站刊出,先后有近百篇二十多萬文字在央視、省臺和報刊播(刊)出。編寫《叢林呼嘯》《重返南疆賡續血脈》《市民防護知識》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