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dāng)代英國黑人成長小說:構(gòu)建與改變

2024-01-01 00:00:00王卉
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24年4期

[摘要]" 成長小說是當(dāng)代英國黑人小說家青睞的文學(xué)形式,黑人成長小說在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基本結(jié)構(gòu)下呈現(xiàn)出獨特的特點。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主人公經(jīng)歷著深重的自我迷失,而黑人主人公因種族歧視深陷嚴重的身份危機;傳統(tǒng)的主人公為擺脫困境而踏上旅程,而黑人主人公所開啟的是實際的或隱喻意義的故國回歸之旅;傳統(tǒng)的主人公在小說結(jié)局會收獲頓悟和成熟,而黑人主人公將會贏得身份構(gòu)建的成功。黑人成長小說承襲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傳統(tǒng),其施為功能體現(xiàn)在推動英國和英國性的轉(zhuǎn)變。由此,英國黑人成長小說是構(gòu)建的小說,也是改變的小說。

[關(guān)鍵詞]" 英國黑人成長小說;身份迷失;回歸之旅;身份構(gòu)建;英國性

收稿日期:2023-11-30;修改稿,2024-02-29;本刊修訂,2024-06-20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dāng)代英國黑人小說的新現(xiàn)實主義研究”(項目編號:22BWW06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卉,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英國文學(xué)。電子郵箱:wanghui2004hh@163.com。

引用信息:王卉.當(dāng)代英國黑人成長小說:構(gòu)建與改變[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24,(4):85-95.

DOI:10.16482/j.sdwy37-1026.2024-04-009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獻編號]" 1002-2643(2024)04-0085-11

Contemporary Black British Bildungsroman: Construction andTransformation

WANG 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Bildungsroman is a literary form favored by the contemporary black British novelists. While following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Bildungsroman, black British Bildungsroman exhib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protagonist of traditional Bildungsroman experiences profound self-loss; while the black protagonist is deeply trapped in a profound identity crisis due to racial discrimination. Secondly, the traditional protagonist embarks on a journey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while the black protagonist makes a literal or a metaphorical journey of return to their imaginative homeland. Thirdly, the traditional protagonist will gain epiphany and maturity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while the black protagonist will win the succes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typical Bildungsroman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realism and criticizes the outdated social norms and customs; while the performative function of the black Bildungsroman is reflected in its transformation of Britain and Englishness. Therefore, the black British Bildungsroman is both a novel of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black British Bildungsroman; identity crisis; travel of return; identity construction; Englishness

1.引言

成長小說是一種歷久而彌新的文學(xué)體裁,在文學(xué)研究中占據(jù)著特殊的地位。雖然早在18世紀下半葉就已出現(xiàn)符合成長小說定義的作品(Hardin,1991:IX),但學(xué)界通常將歌德1795年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xué)習(xí)時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視為成長小說傳統(tǒng)的發(fā)軔。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總體輪廓和具體結(jié)構(gòu)始終為學(xué)界爭論不休,但故事情節(jié)通常遵循主人公從少年到成年的心理成熟和社會發(fā)展。巴克利(Jerome Buckley)對成長小說的界定最具影響力:“一個生性敏感的孩子在農(nóng)村或小鎮(zhèn)長大,他因為自由想象遭到社會和親情的限制而產(chǎn)生迷失……于是他在年少時離開壓抑的家庭環(huán)境,獨自踏上通往城市的旅程。他在那里開始自己真正的教育,不僅是為職業(yè)生涯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對城市生活的直接體驗。經(jīng)過痛苦的自我反省,他最終決定努力地適應(yīng)現(xiàn)代世界,同時他已經(jīng)告別青春,步入成熟”(1974:17-18)。從這一描述不難總結(jié)出成長小說大致的創(chuàng)作范式,其結(jié)構(gòu)通常包括迷失、旅程、教育和回歸四個要素。一方面小說的主人公經(jīng)歷著迷失、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另一方面?zhèn)€體與家庭和社會等共同體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得到審視,邪惡將被揭露和懲罰,困難將被克服。就其本質(zhì)來說,成長小說“與德國啟蒙運動關(guān)系密切”(Graham,2019:2),“是啟蒙時期成長概念的美學(xué)表達”(Golban,2018:10)。這種人類成長的理解源自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相信人類的完美和歷史的進步,相信個體成就融入社會進程的可能性”(Abel,1983:5)。成長小說將個體的社會適應(yīng)性視為成長和成熟的標志,并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在傳統(tǒng)成長小說中,成熟的果實僅限于歐洲中上層階級的白人男性。由此諸多批評家們認為,成長小說是“由男性理論家根據(jù)男性作者創(chuàng)作的有關(guān)男性的作品來定義的一種歐洲小說類型”(Lima,1993:2)。然而在當(dāng)代的族裔文學(xué)中卻不乏成長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因此引發(fā)的問題便是,成長小說作為一種西方啟蒙精神和現(xiàn)代性的文學(xué)表述,如果成長的結(jié)果是殖民主義主體的構(gòu)建,它如何成為一種后殖民的文學(xué)表征形式?

萊瑟爾(Geta Leseur)對非裔美國文學(xué)和加勒比文學(xué)中的成長小說曾做出深刻細致的分析,可以為此問題提供答案。一方面她認為非裔美國和加勒比的成長經(jīng)歷無法在西方成長小說所提供的“狹隘”框架內(nèi)描述;另一方面她也認為“黑人成長小說”和歐洲成長小說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可以認為它們同屬一種類型(1995:19)。并且隨著成長小說的發(fā)展,女性和種族他者的參與讓這種傳統(tǒng)的小說形式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展現(xiàn)出性別、種族和殖民主義在塑造個體和民族身份中的作用。

英國黑人成長小說是由來自非洲或者加勒比的非裔作家創(chuàng)作而成,記錄年輕的黑人移民在英國社會的成長經(jīng)歷。英國黑人成長小說與傳統(tǒng)成長小說之間既有契合又有差異。起先,艾奎亞諾(Olaudah Equiano)所著的奴隸敘事《奧拉達·艾奎亞諾生平奇事》(The Interesting 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Olaudah Equiano,1789)被視為成長小說的先驅(qū)(Stein,2004:27),后來,諸如塞爾凡(Sam Selvon)和奈保爾(V. S. Naipaul)等作家也深受成長小說范式的影響,創(chuàng)作出《孤獨的倫敦人》(The Lonely Londoners,1956)和《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1987)等作品。在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黑人文學(xué)領(lǐng)域中,占主導(dǎo)地位的小說形式當(dāng)屬“英國黑人成長小說”(Rupp,2010:8)。當(dāng)中不乏優(yōu)秀作品,例如萊明(George Lamming)的《在我皮膚的城堡里》(In the Castle of My Skin,1953)、埃瓦雷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的《拉拉》(Lara,1997)、利維(Andrea Levy)的《屋里燈火通明》(Every Light in the House Burnin’,1994)、《檸檬的果實》(Fruit of the Lemon,1999)和沙爾(Meera Syal)的《安妮塔和我》(Anita and Me,1997)等。小說的主人公往往因種族歧視和代際沖突等原因而產(chǎn)生身份迷失,隨即踏上現(xiàn)實或者隱喻意義上的故國回歸旅程,故國重游產(chǎn)生的歷史認知將會滋養(yǎng)和豐富自我,從而使其更加自信和堅定。巴赫金(M. M. Bakhtin)曾指出,“個人成長和歷史發(fā)展之間強有力的聯(lián)系紐帶是成長小說的主要特征”,“個人的發(fā)展常常以一種寓言的方式和民族發(fā)展并行”(轉(zhuǎn)引自王卓,2022a:27)。英國黑人個體的成長與英國歷史相生相伴,互為推動。黑人成長小說是主人公自我成長和身份構(gòu)建的過程,與此同時,小說文本的能動性也推動英國社會和文化機構(gòu)的改變(Stein,2004:22)。

2.迷失:身份的迷失和英國性的質(zhì)疑

對青春懵懂的少年男女來說,成長是苦甜參半的過程。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主人公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由想象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限制。以父親為首的家人固執(zhí)地敵視他的創(chuàng)造本能和幻想,仇視他的雄心壯志,對他的新想法無動于衷”(Buckley,1974:17)。家庭和社會的否定使成長小說的主人公飽嘗苦澀,進而迷失自我。生活在英國社會的黑人少年成長過程更加復(fù)雜。除了需要面對青春期的迷茫和苦惱,還會因為種族歧視而產(chǎn)生文化身份的迷失。萊瑟爾對成長期英國黑人的境遇做出分析,她認為,“黑人男孩發(fā)現(xiàn)自己被孤立在一個陌生的社會中,只要他身處的社會充滿種族歧視,其中的成年之旅便是痛苦的,并且會繼續(xù)如此”(1995:100);而黑人女性成長小說則“描述女主人公探究復(fù)雜的種族身份和性別定義的心理斗爭”(1995:101)。因為種族歧視,黑人成長小說的主人公不僅在“舊時的奴隸制度傳統(tǒng)中被毆打”,而且還在他們的生活中“被隱喻性地毆打”(1995:199)。

阿德巴約(Diran Adebayo)的首部小說《某種黑人》(Some Kind of Black,1996)是主人公德勒(Dele)的成長故事。德勒是銳意進取的黑人青年的典型代表,他試圖通過學(xué)業(yè)進取擺脫社會底層的處境,融入英國主流社會。他童年時期便混跡倫敦街頭,后來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賦被牛津大學(xué)錄取。他畢業(yè)后又回到出生地托特納姆的街道,在白人特權(quán)世界和移民生活現(xiàn)實的夾縫中尋求生存,卻也在試錯和糾偏的過程中收獲領(lǐng)悟和智慧。小說中對英國的種族主義現(xiàn)象多有描述,從黑人的刻板印象到語言侮辱和身體虐待都時常出現(xiàn)。德勒和他的白人女友出雙入對,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種族主義者非議甚至是攻擊的對象,寧靜的街道因為他們的出現(xiàn)而變得躁動不安,“田園般”的場景隨即被打亂。種族主義暴力和“田園牧歌式”的場景并置,打破了英國作為自由社會的幻象,反映出英國在多元文化現(xiàn)象與種族差異寬容度方面的異步發(fā)展。德勒是比較典型的英國黑人二代移民,他渴望通過努力來擺脫街頭不良少年的身份,但卻發(fā)現(xiàn),牛津大學(xué)的光環(huán)因受制于種族歧視而無法徹底拯救他。他最終意識到,在英國這個種族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中,“他的論文是無濟于事的”(Adebayo,1996:185)。對他來說,尼日利亞的記憶是模糊的,非洲的傳統(tǒng)是想象的,因此他想確定自己的英國身份,但無法將英國和黑人這兩個概念進行融合。他無奈說到,“我不可能將圓的變成方的,我永遠是某種黑人”(Adebayo,1996:190)?!澳撤N黑人”是個模糊的概念,反映出他無法確定自己是“哪種黑人”的身份困惑。

利維的《檸檬的果實》中的主人公費思·杰克遜(Faith Jackson)是黑人移民二代女性青年的代表,同樣要面對“我是誰”的身份困惑。費思的父母是帝國“疾風(fēng)號”的第一代移民,她和哥哥卡爾是出生成長在倫敦的第二代移民。作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將牙買加視為自己的家園,而費思因為從未經(jīng)歷流散的過程而將英國作為自己人生的起點,也更加渴望英國的歸屬感。故事開始時她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擔(dān)任服裝助理,隨后去面試更高的職位而“可能是他們擁有的第一位黑人服裝師”(Levy,1999:140)。同時,她在與白人室友的交往中沒有感受到種族歧視,并與他們的家人來往密切。如此種種讓她獲得虛幻的歸屬感,然而律師安德魯卻輕易地粉碎了她努力構(gòu)建和維護的英國身份。

“費思,你從哪里來?”

“倫敦”,我答道。那人笑了一下。

“我的意思是,你來自哪個國家?”我也懶得解釋說我出生在英國,我是英國人,因為我知道這不是他想聽的。

“我的父母來自牙買加?!?/p>

“好吧,你看,我就是這么想的,”他開始說道,“你一走進來,我就想,我打賭她一定是牙買加人?!保↙evy,1999:130)

費思的身份危機與“你從哪里來”這一問題相伴而至,她進而開始厭惡和回避自己黑色的身體,將其視為橫亙在牙買加人和英國人之間難以逾越的界限。她在意識到自己的膚色差異后便開始看到“躺在床上的黑人女孩”,只能“用浴巾遮住鏡子”(Levy,1999:160)。然而所有問題不會因她的回避迎刃而解,接踵而來的遭遇讓她經(jīng)歷嚴重的情感創(chuàng)傷。她因膚色遭遇職場天花板,她工作的書店遭到種族主義分子的襲擊,她的白人男友移情別戀。更糟糕的是,哥哥指責(zé)她終日與白人為伍,父母也無法理解她的雄心壯志。最終她的身份危機轉(zhuǎn)化為外在行為,她閉門不出拒絕進食,患上嚴重的抑郁癥。

英國黑人第二代移民通常在故國記憶缺失和代際傳遞斷裂的情況下成長,他們將自己的英國身份視為理所當(dāng)然,也非常渴望出生和成長之地的歸屬感,但卻始終無法被主流社會接受成為真正的英國人。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差距導(dǎo)致他們精神層面的背井離鄉(xiāng)和流離失所。所幸主人公身份的迷失意味著他們成長之旅的開始,同時也預(yù)示著“英國性”改變的開始。因為個體成長與國家發(fā)展緊密關(guān)聯(lián),作為英國民族認同的英國性從本質(zhì)來說是一種文化構(gòu)建,其組成部分包括種族、階級、宗教和性別等社會現(xiàn)象(Mycock,2013:18)。雖然當(dāng)代英國社會因為大規(guī)模移民、性別運動和階級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等原因而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但英國性卻始終無法擺脫狹隘的民族束縛,仍是以“中產(chǎn)階級的白人男性為核心”(Hglund,2013:275)。20世紀40年代以來,英國從加勒比群島招募勞工,給予其英國公民身份,英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隨之發(fā)生越來越多的變化。來自非洲和加勒比的英國黑人以及出生成長在英國的移民二代自然渴望融入英國社會,但具有種族主義內(nèi)涵的“白皮膚”作為英國性的內(nèi)核卻阻擋住他們的腳步。因此吉爾羅伊(Paul Gilroy)說到,“我并不反對這個國家……我反對的是文化局內(nèi)人主義(Cultural Insiderism)的言論,因為我認為它太容易局限于同質(zhì)性的民族文化和排他性的種族歸屬這些令人無法接受的想法”(1993:3)。

當(dāng)代英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已然成為英國性改變的關(guān)鍵,英國黑人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身份迷失就是對狹隘和排他的英國性提出的質(zhì)疑和控訴,他們對身份的思考和重構(gòu)也即將推動英國社會和英國性的改變。揚(Robert J. C. Young)認為,英國性從本質(zhì)來說是一個不穩(wěn)定和過渡性的范疇(1995:144),而“英國性和黑人性這些文化范疇可以超越國界,并且在以跨文化和雜合為特征的過程中相互融合”(Gilroy,1993:10)。黑人成長小說這種作品類型“特別契合重新定義英國性的過程”,因為小說中主人公成長的過程也是其遭遇和形塑社會的過程,主人公“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期待進行抗爭,這種抗爭對其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也并非毫無影響。相反它是向外部投射,且超越文本的”(Stein,2004:30-31)。庫什吉安(Julia Kushigian)則進一步指出,“邊緣化群體的成長小說可能會拒絕社會規(guī)則,試圖通過文化和性別重新定義社會”(2003:36)。英國黑人成長小說作為一種反話語(counter discourse)不僅涉及那些來自前殖民地的流散者及其后代,而且還能夠通過逆寫社會主流話語的方式對英國和英國性產(chǎn)生施為作用。

3.旅程:歷史的認知和“白色英國”的顛覆

傳統(tǒng)成長小說通常以主人公的旅程為基礎(chǔ),展現(xiàn)清晰的空間結(jié)構(gòu)。主人公因自我迷失而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來到陌生的都市,并獲得歷練和成長。小說中的旅程并非游歷和享樂,“‘旅行’(travel)一詞源于法語單詞‘travail’,翻譯為‘勞動、工作或辛勞’”(qtd. in Velickovic,2012:72)。成長小說主人公會在旅程中逐漸體驗生命的哲學(xué)、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意義、理解世界的本質(zhì),最終達到頓悟。這一主題在黑人成長小說中體現(xiàn)為主人公以自我認知為目的踏上回歸故國的旅途?!盎貧w”(return)是后殖民文學(xué)中常見的主題。它通常以實際的、身體的回歸為形式,以精神的、概念的回歸為本質(zhì)?;貧w是對起源的追尋,對家園的渴望和對鄉(xiāng)愁的妥協(xié)。陷入自我迷失的主人公通常會踏上通往非洲或加勒比的旅程,在旅程中找尋記憶和認知歷史。由此可見,主人公的旅程也具有教育意義,而教育的主題便是歷史,其中包括個體家庭的歷史和黑人群體的歷史。伊爾莫南(Kaisa Ilmonen)也認為,黑人成長小說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歷史和記憶,并且個體的記憶與共同體的歷史是緊密相連的,“共同支撐著個體的身份認同”(2017:65)。諸多黑人成長小說都帶有傳記或自傳的色彩,主人公在追尋歷史的過程中構(gòu)建自我身份。在此意義上的回歸對于流散者來說并非是單純的安慰劑,而是具有能動性和積極性。主人公在回歸的旅程中對生命追根溯源,從歷史中汲取力量來塑造更好的自我。

埃瓦雷斯托的小說《拉拉》被視為作者的半自傳,也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女主人公拉拉的故國回歸之旅是她認知歷史和重塑自我的過程,她通過旅程獲得身份構(gòu)建的文化滋養(yǎng)和精神支撐。拉拉出生和成長于20世紀60—70年代的倫敦,父親是尼日利亞人,母親是英裔愛爾蘭人。她起初因自己的淺色皮膚而沒有意識到種族差異,但后來也在“你從哪里來”這一問題的迫使下踏上通往非洲和巴西的旅程。拉拉以旅程的方式將家族歷史的散落珍珠串連起來,并追溯和梳理自己的人生。她首先在旅途中結(jié)識了自己的祖輩。拉拉的曾祖父萊昂納多,“生來就是奴隸/被甘蔗種植園主費爾南德斯·達·科斯塔先生擁有”(Evaristo,1997:171),后來萊昂納多遇見自己喜歡的姑娘喬安娜(Joana),喬安娜也就是拉拉的曾祖母。萊昂納多的兒子格雷戈里奧(Gregorio)是拉拉的祖父,他后來跟隨自己的父母遠行非洲,拉拉的祖母諾碧亞(Zenobia)是一個“像鳳凰木一樣可愛”的女人(Evaristo,1997:162)。此后她來到自己出生的房子“Atlantico”,房子的名字與“中間通道”(Middle Passage)形成暗恐式的聯(lián)系(王卉,2019:36),屋內(nèi)的地下室通道“有一人寬,陳腐發(fā)霉”(Evaristo,1997:79)。雖然拉拉童年時的住所沒有留下很多與奴隸制度有關(guān)的歷史證據(jù),她卻以后記憶(Postmemory)的方式恢復(fù)被遺忘的故事,找到被遺棄的物品,并以此重建祖先們被迫為奴和流離失所的流散之路。她自己的人生也同樣不再局限于英國和倫敦,而是延展到巴西和非洲等更加廣闊的空間。她通過與故國的歷史聯(lián)結(jié)而獲得精神寄托,獲得了更加深刻和明晰的自我認知。

和拉拉同樣踏上故國回歸之旅的還有《檸檬的果實》中的女主人公費思。她陷入重度抑郁癥的困擾后,牙買加之行的首要目的就是找回迷失的自我。小說第二部分題為“牙買加”,開篇費思就在金斯敦機場等待行李丟失的結(jié)果。這一情節(jié)具有隱喻意義,意味著費思沒有從英國的生活帶來一絲寸縷,可以心無旁騖地探究自己的牙買加自我。與此同時,她驚訝地看到休息室里“擠滿黑色的面孔”(Levy,1999:168),而她自己也正在努力地分辨牙買加英語。費思在離開航站樓時對故國尋親的行為感到非常猶豫,因為她不確定是否會找到和認出自己的親人,同時擔(dān)心對牙買加將偶遇的人和事無法產(chǎn)生任何的依戀和情感。然而當(dāng)她見到姨媽,發(fā)現(xiàn)她說話和長相都很像她的母親時,一種親密的聯(lián)結(jié)很快在兩人之間建立。后來費思克服了對姨媽家房子的偏見,坦然承認“這讓我想起了家”(Levy,1999:180),這便是費思治愈的開始。

費思在牙買加對祖先的歷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費思的家族譜系也逐漸被構(gòu)建起來,她由此找到自己的根,進而產(chǎn)生的頓悟也幫助她在通向自我內(nèi)心的旅程中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費思翻開姨媽家的相冊時發(fā)現(xiàn),“我的家人占據(jù)著相冊的大半”(Levy,1999:202),她在其中看到父母、哥哥和自己。除了相冊這種直接的自我表征,費思還收集到很多家族史的故事,可以向前追溯到幾代人。費思的祖先中有些被迫為奴,之后通過學(xué)徒生涯重獲自由;有些是18世紀末從英格蘭來到牙買加的種植園主。她的親人們擁有非洲、蘇格蘭、阿拉瓦克和印度等不同的血統(tǒng),散居在古巴和美國等地。后來費思的父母移民英國,所以她和哥哥在英國出生和成長,而她的表兄妹是因為父母的原因留在牙買加。費思通過結(jié)識親人和整理家族譜系而獲得歷史視角,“從局內(nèi)人的角度解釋移民背井離鄉(xiāng)的社會歷史”(李保杰,2022:79),她以自己的祖先和牙買加人民的流散史為視角,重新認知和評價自己的英國存在。

回歸故國的旅程是小說主人公自我認知和構(gòu)建的成長之旅,同時也是“白色英國”的顛覆之旅。旅程反映出英國和非洲大陸歷史上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非洲人早在英國人之前就已來到英國”(Fryer,1984:1)?!独返闹魅斯柚贸躺钊氲綆讉€世紀以來的殖民主義歷史,將祖先經(jīng)歷過的暴力歷史片段拼湊起來,融入非裔黑人共同體的歷史。薩爾瓦多因為是她父親家族的起源地而成為她旅途中最向往的地方。她為追尋家族的歷史來到當(dāng)?shù)氐姆侵蕖臀鞑┪镳^(Afro-Brasilero Museum),希望能在此找到她父親姓氏的歷史標記,“一條線索,她曾祖父或者其他祖先的一張照片”(Evaristo,1997:138)。但博物館的管理員卻告訴她,在薩爾瓦多有成百上千的達·科斯塔(Da Costa)姓氏,也許還有很多散落在世界各個角落。這個答案讓拉拉感到煩惱也令她寬慰,雖然姓氏無法在博物館中找到源頭,但是她的父輩和祖輩卻是薩爾瓦多的組成部分,由此個體家族的歷史也能融入到薩爾瓦多的地方史中。薩爾瓦多作為19世紀非洲奴隸運輸?shù)闹饕劭?,是奴隸貿(mào)易和殖民歷史的見證,因此拉拉家族歷史的追尋和書寫也構(gòu)成非裔黑人種族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拉拉在構(gòu)建家族歷史和非裔共同體歷史的同時也展示出,英國深度參與尼日利亞的殖民歷史和非洲奴隸貿(mào)易并從中獲利豐厚。拉哥斯島嶼在1861年被英國占領(lǐng),“運送甘蔗的船只,/奴隸制度遺產(chǎn)的姓氏:薩爾瓦多、卡多蘇、羅伯托、/埃瓦雷斯托、德索薩、達西瓦、達·科斯塔”(Evaristo,1997:161)。奴隸貿(mào)易帶來的巨大財富、非洲黑奴的苦工在英國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中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參與塑造英國的民族記憶和歷史。英國與非洲大陸的歷史糾結(jié)是當(dāng)代英國社會黑人存在的原因,過去壓迫的記憶和未來自由的承諾之間互為因果,因此以拉拉的家庭為代表的黑人移民理應(yīng)在英國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英國社會原本就應(yīng)是不同種族和膚色的群體共享的安居之所,“白色英國”的神話也就不攻自破。

費思的回歸之旅同樣讓她對歷史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小說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概念是“我們共同的過去”(our shared past)。對殖民歷史無知和無視的并非僅有當(dāng)代英國社會的白人,以費思為代表的黑人二代移民亦是如此。旅程之前,費思將“我們共同的過去”解讀為她的家庭和所有加勒比人民的共同過去;而之后她才意識到這種共同的過去也是加勒比的黑人和英國白人的共同過去。她的姨媽回憶到,“牙買加曾經(jīng)是英帝國的一部分……當(dāng)我還是一個姑娘——一個小姑娘——的時候,我曾因為我們是英帝國的一部分而如此驕傲,英國是我們的母國,我們那時候都這么說”(Levy,1999:326)。費思的家庭記憶和家族譜系都能顯示出,英國和加勒比島的歷史聯(lián)系復(fù)雜且緊密。奴隸制度時期的黑人因為創(chuàng)造的巨額財富而在英國歷史上留下印記,帝國“疾風(fēng)號”的黑人移民因為英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而成為英國公民,因而“英國黑人歷史不是英國歷史的一個分支,而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如此緊密地交織在英國歷史的肌理之中,任何將其剝離的企圖都會讓整個歷史分崩離析”(Younge,1984:XII)。由此可見,英國社會并非始終是白色的世界,而英國文化和英國性也理應(yīng)更加多元和雜合。

4.成熟:歸屬之所的抵達和英國性的重構(gòu)

成長小說主人公的經(jīng)歷通常包括“旅程、成長和回歸”三個環(huán)節(jié)(Swales,2016:30),主人公在陌生的世界中經(jīng)歷艱難險阻,最后帶著對自我和世界的全新認知而抵達新的家庭角色和社會責(zé)任。英國黑人成長小說的結(jié)局也是“回歸”,此處的回歸既不是前述的故國回歸之旅,也不同于傳統(tǒng)成長小說中家庭和社會的回歸,而是主人公對是倫敦和英國的重新抵達。黑人第二代移民未曾經(jīng)歷父輩的身體流散,卻在人生的迷失之際開始從倫敦前往故國的回歸之旅,并且從旅程中收獲頗豐。首先,主人公并未在回歸之旅中將故國理想化和神秘化。如前述兩位主人公拉拉和費思并未將非洲和加勒比描寫為歐洲征服和奴隸制度之前的黃金時代,相反她們對歷史的探尋是一個去神秘化的過程,有助于打破將故國視為人間天堂的浪漫觀念。這種客觀冷靜的觀察有助于主人公在與故國獲得精神聯(lián)結(jié)的同時產(chǎn)生準確的自我認知。其次,黑人成長小說的主人公在抵達之際也收獲全新的自我意識。故國的回歸之旅幫助主人公追尋到人生和身份的歷史本源,拉拉領(lǐng)悟到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和費思發(fā)現(xiàn)的共同歷史使她們獲得自我定位的能力,能在英國社會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最后,主人公的居住之所和歸屬之地終于合二為一。就像英國黑人小說家埃默切塔(Buchi Emecheta)在《新部落》(The New Tribe,2000)中所說,“我們不屬于非洲,我們是英國人。也許是英國黑人,但是現(xiàn)在這里是我們的家園”(2000:164)。

《檸檬的果實》中的費思在厘清歷史、反思當(dāng)下和展望未來的過程中變得自信。有關(guān)“我是誰”的問題,她已得出自己的答案,“我是塞西莉亞·希爾頓(Cecelia Hilton)的曾孫,我是凱瑟琳的后裔,她的母親是個奴隸,我是非洲的表親。隨便他們說什么,因為我是帝國的私生子,我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Levy,1999:326-27)。她不再因為父母和哥哥有限的視野備受煎熬,不再因為他們指責(zé)自己“與白人為伍”而心生愧疚,她自信的認為“他們所能看到的全部”(Levy,1999:326)與她自己所看到的完全不同。同時,她不再恐懼英國種族主義者的敵意和仇視,她已足夠強大來反擊所有的欺凌和歧視。小說結(jié)束時,費思已準備好回到“英國的家園”,回到“自己的余生”(Levy,1999:320)。如果因為父輩流散原因的第一次抵達是身體的抵達,此時則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抵達。

拉拉尋根之旅的最后一段是巴西的薩爾瓦多,此處多元文化景觀的啟迪讓她認識和接受多元文化產(chǎn)生的雜合自我?!拔腋璩亩?,天主教的贊美詩和鼓聲混合。/山頂?shù)慕烫?,印第安人部落集會,拿?棕櫚葉。今天是棕樹節(jié)。我在門后哼唱著,/目睹著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完美地融合。/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意味著變革”(Evaristo,1997:187)。這種奇妙的雜合讓拉拉產(chǎn)生多元文化的頓悟。她領(lǐng)悟到歷史和起源的重要性,并將其視為通向變革和未來的途徑。她不會像父輩那樣因為歷史創(chuàng)傷的困擾而選擇抹去記憶,也不會受制于歷史和記憶而追求一元的文化和純正的血脈。她意識到“歷史、人類和各種生活方式之間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巴伊亞、拉各斯和倫敦也彼此密不可分”(Stein,2004:92)。她既對非洲記憶感到留戀,“非洲是我身體里的小小萌芽。我會飛回尼日利亞”(Evaristo,1997:188),又不會囿于其中而迷失方向,“我經(jīng)過洗禮,決心將奴隸的歷史從我的生命中刪除,/以濃墨重彩將爸爸的家人們呈現(xiàn)在畫布上。/深夜的噩夢讓我大汗淋漓的時候,/他們的歌聲會指引著我”(Evaristo,1997:188)。同時她也認識到倫敦和英國是她的家園和歸屬,“是時候離開了。/回到倫敦,跨越國際時區(qū)。/我走出希思羅機場,走向我的未來”(Evaristo,1997:188)。抵達之后的拉拉將自己多元的歷史和英國的未來協(xié)調(diào)融合,兩者構(gòu)成她多元文化的自我,同時為她提供身體和精神的歸宿。

成長小說在展示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發(fā)展的同時促使“他的身份和角色得到認可”,如果小說主人公的身份和角色能夠得到認可,那么“小說的施為潛能(performative potential)就應(yīng)該得到承認”(Abrams,1993:132),對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程的推動作用也應(yīng)得到認可。黑人成長小說在推動英國社會和英國性改變方面頗有作為。首先,小說展示出英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因為黑人移民的存在而發(fā)生顯著的改變,英國已變成黑白相間的“新部落”。英國社會由于黑色存在而引發(fā)的社會變革帶給埃默切塔靈感,她創(chuàng)作的黑人成長小說《新部落》講述黑人男孩切斯特(Chester)遭親生父母遺棄后被一個英國白人家庭收養(yǎng),他同樣因為自我認知的渴望而踏上尼日利亞的旅程,之后便返回作為“家園”的英國。他自己的家庭包括他的白人養(yǎng)父母、白人妹妹、黑人女友以及他自己,可以說是這個兼容并包的新部落的縮影。埃默切塔在小說中想要傳達,“看看現(xiàn)在黑人移民是如何改變英國文化的,難道你不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嗎?”(Emecheta, 2000:164)。

其次,黑人成長小說的施為功能還在于其對黑人文化權(quán)力的表征,由此推動“黑人文化權(quán)力的規(guī)范化”(Stein,2004:49),促進英國性的改變?;魻枺⊿tuart Hall)提出,西方社會主流的表征系統(tǒng)使“黑人將自己視為他者,同時遭受他者化的經(jīng)歷”(1990:225)。然而這種反向他者化的現(xiàn)象在英國黑人成長小說中卻隨處可見。沙爾的小說《安妮塔和我》以20世紀70年代虛構(gòu)的英國小鎮(zhèn)為背景講述黑人女孩米娜(Meena)的成長過程,尤其是她和白人少年薩姆(Sam)之間既親密又敵對的關(guān)系。薩姆是一個極端種族主義者,他與米娜交好,卻出言侮辱居住在鎮(zhèn)上的黑人。米娜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深受傷害,薩姆卻急切地辯解說,“我說的是他們,我從來都沒有說過你”(Syal,1996:313)。米娜勇敢地與他據(jù)理力爭,讓薩姆感到無地自容,“我知道我勝利了,每當(dāng)他在街角看到另一個米娜,他都會想到今天,并感到完全無能為力”(Syal,1996:314)。小說結(jié)局,米娜通過努力考上心儀的學(xué)校,也跟隨父母搬離托靈頓小鎮(zhèn),遠離種族主義的壓抑氛圍。此時她的前途一片光明,而薩姆則因工人階級家庭出身而只能受困一隅。至此米娜在與薩姆的關(guān)系中徹底確立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這種優(yōu)勢也象征著黑人權(quán)力的規(guī)范化,為她和黑人群體的未來反抗種族歧視斗爭奠定基礎(chǔ)。英國黑人的存在以及在黑白博弈中的勝出都能說明,英國并非白人一統(tǒng)天下的世界,英國性中的黑色成分是無可回避的客觀事實。

5.結(jié)語

20世紀90年代開始,當(dāng)代英國黑人作家以成長小說記錄黑人第二代移民在英國成長的經(jīng)歷。英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導(dǎo)致小說主人公的身份迷失,迫使他們踏上故國的回歸之旅,旅程之中的記憶追尋和歷史認知幫助他們構(gòu)建全新的雜合身份,而小說則以主人公重新抵達倫敦和英國為結(jié)局。英國黑人成長小說承襲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傳統(tǒng),對社會的陳規(guī)陋習(xí)展開批判,與英國的種族主義進行對抗,“文學(xué)成為歷史現(xiàn)實與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交會之地”(王卓,2022b:280)。英國黑人的努力也推動英國的民族認同從狹隘排他到包容多元的轉(zhuǎn)變,正如利維所說,“如果英國性無法定義我,那就重新定義英國性”(qtd. in Stein,2004:17)。由此,英國黑人成長小說是構(gòu)建的小說,也是改變的小說。

參考文獻

[1]Abel, E. Introduction[A]. In E. Abel, M. Hirsch amp; E. Langland (eds.). 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 Female Development[C].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3. 3-19.

[2]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3.

[3]Adebayo, D. Some Kind of Black[M]. London: Virago, 1996.

[4]Buckley, J. H. Season of Youth: 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5]Emecheta, B. The New Tribe[M]. Oxford: Heinemann, 2000.

[6]Evaristo, B. Lara[M]. Tunbridge Wells: Angela Royal Publishing, 1997.

[7]Fryer, P. Staying Power: The History of Black People in Britain[M]. London and Boulder: Pluto Press, 1984.

[8]Gilroy, P.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9]Golban, P. A History of the Bildungsroman: From Ancient Beginnings to Romanticism[M]. Newcastle upon Tyn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8.

[10]Graham, S. A History of the Bildungsroma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11]Hall, S.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A].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C].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90. 222-237.

[12]Hardin, J. Reflection and Action: 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1.

[13]Hglund, J. Black Englishness and the Concurrent Voices of Richard Marsh in The Surprising Husband[J]. ELT, 2013 (3): 275-291.

[14]Ilmonen, K. Talking Back to the Bildungsroman[J]. Journal of West Indian Literature, 2017, 25(1): 60-76.

[15]Kushigian, J.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 Strategies of Reading for Culture and Gender in the Spanish American Bildungsroman[M]. 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16]Leseur, G. Ten Is the Age of Darkness: The Black Bildungsroman[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5.

[17]Levy, A. Fruit of the Lemon[M]. London: Headline Publishing Group, 1999.

[18]Lima, M. H. Decolonizing Genre: Caribbean Women Writers and the Bildungsrom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1993.

[19]Mycock, A. Understanding the Post-British English Nation State[A]. In C. Westall amp; M. Gardiner (eds.). Literature of an Independent England: Revisions of England, Englishness, and English Literature[C].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15-30.

[20]Rupp, J. Genre and Cultural Memory in Black British Literature[M]. Tri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2010.

[21]Stein, M. Black British Literature: Novels of Transformation[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Swales, M.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Hess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23]Syal, M. Anita and Me[M]. London: Flamingo, 1996.

[24]Velickovic, V. Melancholic Travellers and the Idea of (Un)belonging in Bernardine Evaristo’s Lara and Soul Tourists[J].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Writing, 2012, 48 (1): 65-78.

[25]Young, R. Colonial Desire: Hybridity in Theory, Culture and Race[M]. London: Routledge, 1995.

[26]Younge, G. Foreword. In P. Fryer. Staying Power: The History of Black People in Britain[C]. London: Pluto Press, 1984. Ⅺ-Ⅻ.

[27]李保杰. 泛美政治經(jīng)濟視域下美國奇卡諾移民小說中的成長敘事[J]. 山東外語教學(xué), 2022, (1): 76-84.

[28]王卉. 論《拉拉》中的種族憂郁癥[J]. 湖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9, (3): 31-38.

[29]王卓. 后殖民語境下《半輪黃日》的成長書寫[J]. 外國文學(xué), 2022a, (2): 25-36.

[30]王卓. 黑色維納斯的詩藝人生與世界觀照:麗塔·達夫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22b.

(責(zé)任編輯:翟乃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久草视频中文|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免费视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四虎综合网| 欧美成人一级|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91av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亚洲区欧美区|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蜜桃|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av资源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欧美精品影院| 99精品欧美一区| AV在线天堂进入|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国产三级毛片|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在线网|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久久|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久久福利网|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综合色88|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伊人天堂|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欧美色伊人|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在线免费a视频|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