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幾年來,由于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的影響,貴州省生豬產業遭遇到了較為沉重的打擊,在政府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下,生豬產業逐漸恢復正常。闡述了貴州生豬全產業鏈發展現狀,分析了貴州生豬產業鏈發展的動力,指出了貴州省生豬產業鏈發展的主要問題,探討了貴州省生豬產業鏈發展的建議,旨在促進貴州省生豬全產業鏈的發展。
關鍵詞:生豬;產業鏈;發展問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03
生豬全產業鏈是涉及生豬產業從飼料的生產供應、生豬配種、生豬屠宰加工、豬肉產品分銷、消費者購買的過程,各個環節之間環環相扣、相互合作、相互依賴[1]。產業鏈主線上的各個環節都與許多其他產業相關聯,而科技、信息和標準化等基本要素又影響產業鏈的始終,最終形成了一個以生豬生產為主的完整產業網[2]。目前貴州省生豬全產業鏈總結提出“12345”的產業鏈發展推進模式,在政府一系列政策推動下,貴州省的養豬行業發展取得了持續的增長。
1 貴州生豬全產業鏈的發展現狀
1.1 飼料的生產供應
面對疫情和非洲豬瘟對生豬產業的影響,貴州省采取應對措施,堅持疫情防控和生豬生產同時進行,推動解決企業復工、飼料缺乏等問題。據統計,貴州省常規飼料生產企業數量呈逐年上漲趨勢,由2016年的58家增長到了2020年的67家,而單一飼料生產企業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數量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圖1)。貴州省飼料總產量實現了快速的增長,2020年全省飼料總產量達261.44萬t,近5年增長率達107.5%,其中配合飼料產量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近五年增長率達154.6%,濃縮飼料產量均保持在40萬t左右,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圖2)。
1.2 生豬配種
2011年,貴州省開展了“黔豬配套系”育種工作,旨在提高貴州特色豬競爭力。據統計,2020年全省共建成生豬改良點6 988個,2016—2018年,生豬配種和推廣雜交豬數量均呈逐年上升趨勢,2018—2020年,生豬配種和推廣雜交豬數量呈逐年減少趨勢(圖3)。
2016—2017年,生豬存欄量出現小幅度上漲。受2018年非洲豬瘟的影響,2018、2019年生豬存欄量大幅度下降,2019年生豬存欄量下降至1 171.3萬頭,同比下降24.4%。為積極響應政府出臺的扶持生豬生產政策,省內開展臨時補貼和資格貸款等活動,2020年生豬存欄量1 364.06萬頭,同比上漲16.46%(圖4),全省生豬生產逐步恢復至正常水平。
1.3 生豬屠宰加工
據統計,2016—2019年的生豬屠宰場及屠宰點有小幅度上漲,在全省推選10家生豬屠宰企業開展標準化建設,大量關閉生產不達標的屠宰場和屠宰點。截至2020年,全省有生豬屠宰企業145家,其中生豬定點屠宰場88家,小型定點屠宰點57家,定點屠宰生豬393.30萬頭(圖5)。
1.4 豬肉產品分銷
據統計,2016—2018年,生豬出欄量增長量較為穩定,但受非洲豬瘟的影響,2019年生豬出欄量共1 678.60萬頭,同比下降10.23%。貴州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做好生豬產量回升的各項有效工作,2020年生豬出欄量共1 661.77萬頭,同比下降1.00%,出欄量下降幅度明顯變小(圖6)。
1.5 消費市場
據統計,2016年起豬肉價格較穩定,每年下降幅度保持在10%內,而至2018年起,豬肉價格均有大幅度上漲,上漲幅度遠超10%,2020年豬肉市場價格甚至高達55.21元/kg,同比增長20.50%(圖7)。
2 貴州生豬產業鏈發展的前景
2.1 市場需求
我國居民對于豬肉的需求量極高,豬肉在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統計,貴州省2020年出欄商品豬為1 661.77萬頭,全國排名第11位;年末生豬存欄量為1 364.10萬頭,全國排名14位,同比增長136.30%。貴州省常住人口3 600萬人,流動人口400萬人,生豬需求量大約為2 000萬頭。
2.2 政策扶持
貴州省落實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建設補助項目,保障養殖用地,落實財政支持項目,把恢復生豬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來抓。貴州省政府對養殖年出欄5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實行臨時補貼政策,每出欄一頭生豬給予50元的補貼。對截至2020年年底前新建、改建、重建的規模養豬場給予適當補助,支持動物防疫、糞污處理、養殖環境控制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協調生豬生產,調整、完善政策措施,加快生豬恢復生產。
2.3 人才科技支撐
貴州省發布一系列人才引進補助政策,吸引各地人才流入貴州,重點培養和組建更為高端和專業的人才團隊。據統計,2020年畜牧站省級機構在編人數32人,地(市)機構在編人數104人,縣(市)在編人數747人;繁育改良站地(市)機構在編人數3人,縣(市)在編人數156人;飼料所省級機構在編人數19人,地(市)機構在編人數19人,縣(市)在編人數18人。
為促進貴州省內生豬產業的發展,依靠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圍繞貴州省生豬產業發展存在的關鍵技術難題和產業發展瓶頸,當地相關部門開展聯合攻關,組建生豬產業專家團隊和高端人才庫。通過彈性使用、軟性管理、個性服務等方式,引進和培養一批生豬產業科技一流技術人才。
2.4 企業和養殖戶協調發展
自2016年起,貴州省堅持采取“政府+企業+農戶(合作社)”三位一體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積極帶動小型企業以及小型散養戶,不斷探索創新產業發展合作模式、高效養殖模式,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和科技幫扶,提高散養戶發展生豬生產的能力,共同推動貴州省的生豬產業協調發展。
3 貴州省生豬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飼料資源緊縮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進一步提高,養殖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受供給總量限制,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生豬養殖空間十分有限。此外,我國蛋白飼料對外依存度高,進口量不斷增加,大豆70%以上需要進口。2020年,我國工業飼料總產量25 276.10萬t,而貴州省工業飼料總產量261.44萬t,僅占全國的1%左右,飼料總產量占比較低。
3.2 養殖場管理難度較大
目前,貴州省內仍有較大規模的散養戶,在考慮建設成本、人工成本等開支的前提下,許多小型養殖場由于投入資金有限,建廠設施普遍較為簡陋,人才技術、設施設備配套、養殖技術標準相對較低,同時散養戶過多過散也增加了管理難度。
3.3 育種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有著肉質好、抗逆性好、耐粗飼的特色豬肉種源基礎,但仍然普遍存在生長緩慢、背膘偏厚、瘦肉率較低等缺陷,需要利用選育或雜交優勢的方式進一步提高種豬質量。近年來,貴州省雖然建立了“良種繁育體系”,培育的新品種也逐漸有所起色,但仍然需要進口種豬來進行優質種豬基因庫的建設。
3.4 環境問題壓力大
生豬養殖過程中較為重要的環境污染也是影響生豬產業發展的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和生物污染,特別是污水產生量大,處理成本高,污染治理難度大。由于貴州省內散養戶居多且較為分散的原因,很難做到全面的監管,因此日常豬糞以及病死豬的處理并沒有得到較為正規、統一和完善的管理,散養場中生豬的糞便大多數為簡單地堆放發酵。此外,部分散養戶專業知識有限,導致豬養殖出現抗生素濫用的問題,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
3.5 消費市場波動大
近年來,受國內外環境變化、疫情的影響,生豬滯銷,導致生豬價格持續下降,許多散養戶不得不低價售賣生豬,大規模的散養戶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3]。當前,貴州省內的生豬產業生產水平、生產效益、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技術還需要更大的提升空間,生豬產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4 貴州省生豬產業鏈發展的建議
4.1 制定并實施保障政策
加強對中小養殖戶的指導幫扶,繼續鼓勵中小養殖戶同龍頭企業聯合,帶動中小養殖戶專業化生產,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4]。給予政策支持,強化對外招商引資,吸引各大企業來黔帶動貴州省的生豬產業發展。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品牌塑造,打造其在消費市場中更加穩固的地位。加強財政保障和金融服務,繼續嚴格實施生豬生產等對養殖戶的獎勵政策,支持動物防疫社會化等服務。
4.2 加強種業保護
加大對良種的培育與推廣的力度,實施生豬遺傳改良和現代種業提升,強化生豬遺傳資源保護,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的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生豬改良點,推動省內品種資源的保護力度和有序開發。圍繞中高端消費市場需求,以地方特色品種和引進品種為育種素材,支持建設地方特色生豬育種創新平臺,力爭1~2家種豬場進入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加強資源保護,支持建設省級種公豬站、改造和升級企業種公豬站[5]。
4.3 加強養殖管理
鼓勵大型養殖企業建立全產業鏈養殖布局,扶持散養戶與養殖企業進行合作,養殖企業對生豬進行統一飼養管理,利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閑置飼料、閑置土地,降低養殖成本,推進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生豬養殖企業和中小養殖戶的管理制度,引導養殖場改造提升養殖場內基礎設施條件,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標準化養殖水平,加強對養殖人員的管理,落實好每一環節的養殖管理工作。
4.4 推進生態化養殖
積極推進生豬生態化管理,充分利用本地優質豬種資源,對生豬的繁育進行科學改良,培育優良抗病新品種,滿足不同地區消費市場的需求。加強生豬檢驗檢疫管理,同時進一步推動構建生豬免疫數量與檢疫申報數量相結合、產地檢疫與運輸監管相結合的衛生監督管理[6],積極響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防治工作,提高農戶養殖水平,降低疫病傳播風險。提倡使用綠色生態飼料,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意識。積極推行“集中繁殖、分散育肥,種養循環、綠色發展”模式,減少糞污處理壓力。積極推行豬—沼—菜(糧、果、茶)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大力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試點,指導縣(區、市)建立畜禽糞污資源化推進機制[7]。
4.5 科技人才支撐
重點培養和組建高端、專業的人才團隊,開展生態飼料生產、綠色化養殖、病害防治等生豬養殖方面的各項研究,促進貴州省內生豬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強提升生豬養殖業機械化水平,推進養殖與設施裝備的配套,提高生豬養殖業中關鍵養殖設施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
4.6 推進產業鏈信息化和物流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豬產業鏈應逐漸應用更加數據化、智能化的現代化養殖模式,做到生產速度更快、產品質量更好、生產數量更多,從而大幅度提高養殖效益。我國各省份對生豬消費能力不均,各省之間需要頻繁進行生豬的長途調運[8]。物流行業也應在此過程中得到大力發展,相關部門要構建物流信息共享系統,進一步完善動物檢疫合格電子證明、販運人管理、運輸車輛管理等信息系統,實現“情況可掌握、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使得產品的安全問題可追溯。
4.7 深化產品加工安全
保證生豬產品的質量是生豬產業鏈中的重中之重,應嚴格在省內開展飼料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建立健全抽查企業庫。開展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避免出現濫用抗生素的問題。健全屠宰行業標準體系,加強生豬屠宰行業管理,加快配套規章制定。完善市場生豬流通規范,加強屠宰環節質量安全監管,對屠宰環節質量安全進行風險監測[9],推進行業的規范標準化建設。
5 結束語
豬肉是我國人民的主要肉食消費產品,生豬產業作為農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養殖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生豬產業不僅能為國民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來源,還能帶動各大飼料產業、物流產業、分銷市場等發展,形成順應時代潮流的產業發展網絡。養豬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貴州省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促進農業增效、帶動人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動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生豬產業是保障貴州省民生的重要產業,也是推動貴州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大力推動生豬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參考文獻
[1] 蘭勇,杜紅梅,盛晏.湖南生豬產業鏈的重構與優化[J].當代經濟,2007(9):104-105.
[2] 楊錦疆.生豬養殖疫病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23, 39(3):31-32,64.
[3] 丁兆漢.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方法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9,15(11):130-131.
[4] 劉春發.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方法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9,15(7):127.
[5] 蔡小麗.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方法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3):133-134.
[6] 趙夢凡.淺談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J].中獸醫學雜志, 2021(7):80-81.
[7] 劉敏.淺談生豬產業生態化可持續發展[J].中國動物保健, 2015,17(6):13-14.
[8] 李明全.完善生豬產業鏈 打牢豬業發展基礎[J].中國豬業,2021,16(1):43-45.
[9] 孫廷杰,鄭金.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方法[J].今日畜牧獸醫,2022,38(5):66,68.
作者簡介:楊海兵(1988—),男,河南扶溝人,畜牧師,研究方向為畜牧業生產、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