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農村的發展一直是關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探討了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1.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3
近年來,為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國務院連續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對推進鄉村振興、優先發展農村農業經濟作出整體的戰略部署,旨在利用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助力鄉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在我國屬于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通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可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
1 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根據當前實踐,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為現代農業農村的發展建設提供了政策指導。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上升至戰略發展的高度,針對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及組織振興,提出了明確的振興戰略,以全面推動農村的進步,以及農業的現代化、經濟化發展[1]。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各地方相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引導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健康、快速發展。從長遠的視角來看,這不僅有助于解決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能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
從農業農村產業的角度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助于優化農業農村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較單一,農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高。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各地區大力倡導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通過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多元化的農村經濟模式,顯著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從而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整體效益。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有利于提高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基礎設施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支撐,包括農田水利、農村道路、通信網絡等方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各地紛紛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2.1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第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農業基礎設施包括農田水利、農村道路交通、通訊、電力等方面,這些設施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然而,由于現實原因,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滯后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在安徽省內走訪調查發現,許多地方的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灌溉能力不足,導致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過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影響了農作物的品質、產量,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和成本。
第二,農村道路交通不便也是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F如今,農村道路交通建設整體滯后,路面質量不高,交通不便,導致農產品的運輸受限,增加了運輸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進而影響了農村與外界的經濟交流合作,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開放性發展。
2.2 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近年來,社會中各行業紛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但相對于其他產業,農業技術創新能力整體不強,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2]。
第一,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是制約農業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相較于其他產業,相關部門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不足,導致農業技術創新資金支持不足,限制了農業技術的創新,影響了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和發展,進一步削弱了農業技術創新能力。
第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也是制約農業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整體看來,如今農業科技成果創新轉化、推廣難度較大,各地對高新科技園區、鄉村農業創新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服務項目的建設存在一定的困難,農業技術推廣信息的交流受阻,同時資源互利機制也亟待健全,一些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與服務,無法及時滿足具體的鄉村農業技術、生產管理技術推廣要求,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銜接不緊密,成果轉化率不高,影響了農業的進步,也導致了科技資源浪費。
2.3 勞動力人口因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人口相對不足,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由于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就業機會多、人才文化素質好,許多農民選擇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務工,造成農村中從事農作物種植和收獲等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員減少,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農村地區教育、醫療及其他社會資源與城鎮相比存有一定差距,許多農村青年創業人才逐漸從貧困農村地區流向城鎮,造成農村勞動力短缺。留在農村的人口文化素質不高,對新技術、新知識缺乏接受、應用能力,限制了其就業選擇和發展空間,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潛力。
2.4 農產品銷售不暢
農產品銷售是農業生產的最終環節,也是農民實現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若農產品初級生產成本過高而附加值過低,則會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進而減少農民的經濟收入。然而,現如今由于缺乏有效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和營銷手段,農產品銷售不暢、附加值低的問題存在,大多數農業產品均為初級產品,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安徽省部分地區的農產品銷售情況開展調研發現,本地農產品銷售渠道較單一,主要依靠傳統的集市和批發市場等銷售渠道,部分農民甚至依賴于擺地攤等銷售渠道,信息不暢、流通效率低,造成農產品銷售困難、價格波動大、農民收入不穩定。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監測和預警機制,農民難以把握市場動態和價格走勢,容易遭受損失。
隨著“互聯網+”的推行,農村地區部分人員已開始從事農產品網絡營銷,然而由于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大多數農產品并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不足,在市場競爭中常處于不利地位,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任[3]。同時,由于缺乏品牌意識和管理經驗,部分從業者盲目采取低價競爭策略而銷售,引發產品質量下降、消費者信任度降低等問題,不利于農產品銷售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3 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
3.1 統籌城鄉經濟,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基礎設施建設財政保障機制,確保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充足,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格局。
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最顯著的基礎設施有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道路交通設施、電力與通信設施等。在水利設施方面,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灌溉系統建設,提高灌溉效率和農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鼓勵農民自愿投工、投勞,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農田水利建設,形成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建設的格局。在后期,加強對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和維護,確保設施的正常運轉,提升設施的長期運行效益。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面,加大對農村道路交通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村道路建設質量,完善農村交通網絡,解決農產品運輸難、銷售難等問題。強化對道路的養護和安全監管,保障農民出行安全。在電力、通信設施建設方面,切實提高農村地區供電質量、通信水平,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在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相關部門應積極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對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通過建設完備的文衛教設施、旅游觀光設施,可推動城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產業鏈的優化升級和協同發展,進一步釋放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潛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2 推動農業技術革新,重視做好推廣工作
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推廣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產業升級[4]。相關部門還應將農業科技研發視作重要的公共產品,著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例如,可設立專門的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為農業科技研發項目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該基金應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運作,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助力科技創新的持續推進。相關部門也可定期組織當地人才參加跨地區的農業科技交流會議,學習其他地區先進的農業科技理念和經驗,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人才,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
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生產需求的準確對接,使先進科技真正成為新時期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驅動力,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能力,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將先進的農業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加強對農業企業的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并推動企業強化產學研合作,推動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3.3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培育新型農民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并著力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培養新型農民??晒膭钷r民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例如,在適合種植經濟作物的地區,可引導農民種植果樹、蔬菜、中藥材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結合地方農業種植規模,合理調整糧食、油料作物、蔬菜及水果等的種植面積與區域,持續探索優化糧經比的可行路徑,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為提升農民的職業素質,相關部門可在當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班、農業知識講座等活動,向農民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并大力鼓勵和支持農民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提高其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逐步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5]。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也要大力引導農民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新興產業,增加收入來源。例如,可依托相關政策,助力農戶積極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強化農耕體驗、賞花或采摘線路建設,構建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于一體的項目區域,打造集種植、觀光、體驗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區,促進城鄉人員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和增收途徑,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在“互聯網+”背景下,相關部門在培育新型農民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強化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提升農戶的信息素養。例如,可在當地建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加強對農業大數據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和管理效率。通過強化對農民的信息技術培訓,提高其信息化應用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4 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市場經營
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相關部門需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實現規?;⒓s化、專業化生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在市場化競爭中,農業企業可通過兼并、收購、租賃等方式,實現規?;洜I,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相關部門通過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等制度,可為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堅實的土地保障,幫助農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相關部門也應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化領域,實現專業化分工。同時,強化產業鏈的整合和優化,推動農業企業之間合作共贏。通過進行專業化分工,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增強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相關部門也應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對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的管理,避免出現殘留超標等問題。通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購買意愿。
在“互聯網+”背景下,相關部門要積極鼓勵農業企業借助互聯網,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農業企業可與當地農民合作,共同挖掘農產品特色,如綠色、安全、無公害等,借助互聯網平臺強化市場營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知度,進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促進農產品的廣泛銷售,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全面認識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對策,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麗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路徑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8):235-237.
[2] 劉占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3(8):82-84.
[3] 程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思考[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6):23-26.
[4] 趙娟,楊靜靜.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阻滯因素與創新路徑[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3):18-20.
[5] 王霞.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探索[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7):41-44.
作者簡介:朱喆(1990—),男,安徽桐城人,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