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極端氣象災害頻繁發生,防災減災的需求變得迫切。在這種情況下,應急氣象科普變得尤為重要。氣象災害具有突發性、局部性和高發多發的特點。在災害發生時,需要有科學的指導和信息傳播,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這就需要基層氣象部門建立完善的科普儲備和高效的信息發布機制。建立一個本地化、實用、便捷且共享的基層氣象科普素材庫系統尤為關鍵。以龍巖市氣象科普集市系統為例,研究如何有效應對災害性天氣的科普工作,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增強公眾應對災害的能力。
關鍵詞:氣象科普集市;天氣科普;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P42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3
中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總損失的70%以上。臺風、暴雨、冰雹、龍卷風、寒潮、霜凍和大霧等災害性天氣,常常突如其來,不同季節都有可能發生。由于我國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復雜,不同地區的災害性天氣情況存在顯著的差異。為了在災害發生前及時向公眾傳達災害信息和防范知識,或在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通知公眾,減少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最大限度地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氣象科普的傳播至關重要。根據《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認真履行科普工作領導責任,統籌日常科普和應急科普;各行業主管部門應承擔科普行政管理責任,加強組織協調、服務引導、公共應急、監督考評等工作。有效開展應急科普工作對預防事故災難、社會安全突發事件、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高人們的科學認知和應對能力,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1]。
龍巖市位于秦嶺和淮河以南的東部季風區,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常常伴有突發性暴雨、雷電和大風等氣象災害,是氣象災害發生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但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氣候資源。為了有效應對氣象災害,助力生態建設,龍巖市氣象部門一直在積極探索科普傳播模式,為公眾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氣象信息。共建共享科普資源是發展科普事業的有效途徑之一。根據《關于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龍巖市氣象部門正在推動氣象宣傳主力軍全面進軍主戰場,通過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將更多優質氣象科普知識、先進技術、氣象專業人才和項目資金聚集到互聯網平臺,讓氣象資源盡快進入網絡,擴大網絡平臺規模,占領新興傳播陣地。面對基層氣象科普人員不足、科普素材不足、資源分散等問題,龍巖市氣象部門順應新時代科普工作的趨勢,深入開展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建立了龍巖市氣象科普集市系統,通過收集、整理、分類適合地方傳播的氣象科普資源,為縣(市、區)的全媒體多平臺、多維度聯動提供內容建設和技術支持,提高科普內容觸達公眾的效率、加快傳播速度和擴大影響范圍[2]。
1 基層氣象部門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多年來,基層氣象部門在“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技周”“防災減災日”等固定時刻,以“請進請出”方式,進行豐富多彩的科普傳播活動。這些活動備受政府和氣象部門重視,激發了公眾對氣象科普的熱情。然而,要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深對氣象科學的理解,就需要將焦點放在互聯網平臺上,向移動端傾斜,持續開展線上科普傳播活動。當前,亟待解決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1.1 科普傳播內容單一
當前,福建省各市縣基層氣象部門主要通過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提供氣象服務。這些“兩微”平臺主要發布關于未來一周天氣、重要天氣過程、節假日天氣預報、二十四節氣、預警信息等原創內容。然而,這些信息覆蓋范圍有限,時效性、流動性不強。此外,這些平臺轉載的權威氣象科普信息缺乏地域性、接近性以及時新性,無法滿足公眾對最新信息的需求[3]。
1.2 科普素材分散
基層氣象部門的科普素材主要來源于科普講座PPT、科普視頻比賽以及科普講解比賽的優秀作品等。然而,這些素材尚未形成系統性的科普知識體系,缺乏包括各類天氣現象解釋、氣象災害防御措施、氣象觀測和預報技術等在內的連貫內容。當前,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科普中心和福建省氣象科普宣教中心共享的科普資源雖然豐富,但分散在各處,缺乏實時存儲和分類。這些資源也未能結合地區需求,發布與當地經濟、文化、人事相關的氣象科普知識,從而無法引起公眾和主流媒體的關注與轉發。
1.3 科普人才不足
基層氣象科普和新媒體運營人員兼職,專業人員匱乏,組織結構單一,缺乏專業負責人統一策劃,產品制作周期漫長,圖文或音視頻制作水準不高,發布速度慢,難以提供及時且有針對性的服務。
為解決上述問題,龍巖市氣象部門開發設計了一款適用于本地實用且共享的氣象科普集市系統。該系統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和容易混淆的氣象常識為切入點,整合近年來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科普中心、福建省氣象科普宣教中心、龍巖市氣象局的原創科普作品,逐級分類整理,為突發氣象災害應急科普和日常科普提供內容支持。這一系統為基層氣象科普從業者提供了線上科普傳播的解決方案,使其能夠常態化地開展科普推廣工作[4]。
2 基層氣象部門氣象科普集市的建設與系統設計
2.1 氣象科普集市功能的設計
設計的氣象科普集市系統采用基于Web的模式設計,利用開源Ant-Design-Vue進行界面設計。系統的核心方法是將接收到的信息按照特定模板,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在頁面上,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此外,系統還提供分類信息查找和下載功能,并定期更新科普內容和氣象數據,以確保系統始終保持準確性和可用性。通過這一系統,工作人員能夠快速定位、下載和分享氣象科普知識,從而更好地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并有效應對災害性天氣。系統框架如圖1所示,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技術支持。
在數據層,將省級和市級氣象局提供的科普圖文和視頻素材進行規范整理,存儲在市氣象局指定目錄下,并建立索引輸入數據庫,以便于查詢和傳播。
在應用層,搭建了基于JDK8的JFINA框架,設計了符合Rest規范的JFINA接口,利用JFINA JPA實現與數據庫的交互,并通過HTTP STREAM傳輸科普知識的圖片和MP4等媒介到顯示層。
在顯示層,打造了龍巖市氣象科普集市系統的界面,采用開源Ant-Design-Vue進行設計,將所有科普知識按照分類清晰地展示給用戶。
2.2 氣象科普集市系統的分類與內容
龍巖市的氣象科普工作者針對基層氣象科普宣傳的實際需求,整理了各類素材,將其分為日常科普和應急科普兩大類別。首先,日常科普類別涵蓋了與大眾息息相關的信息,旨在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理念、倡導科學方法,以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熱愛、學習及氣象科學素養的提升。其次,應急科普類別則專門收錄了龍巖市常見的危險天氣情況,致力普及各類災害天氣的基礎知識,提升公眾對防災減災的警覺性,引導民眾科學有效地應對氣象災害,從而增強大眾的防災減災能力。詳情如圖2所示。
2.2.1 災害性天氣預警和應急防御模塊
突如其來的暴雨、洪水、冰雹和雷電等氣象災害,因其突發性、破壞性和不確定性,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本模塊整理了龍巖市常見的氣象災害應急科普產品,包括臺風天氣、暴雨天氣、強對流氣象、地質災害、高溫天氣、雷電氣象以及冷空氣氣象模塊。
以臺風天氣為例,臺風是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是一種災難性天氣過程。根據不同階段和地區的影響,臺風防御可分為3個階段:海上強風狂浪的防御、臺風登陸期間的強風雨防御、臺風減弱后的內陸強降雨防御。為滿足龍巖市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根據公眾需求和災害性天氣趨勢整理了針對不同階段的科普知識和應對措施。內容涵蓋了臺風概念、結構、形成機制、預警信號識別、防御與避險、災后農業生產恢復以及傳染病預防等方面的科普知識。
由于龍巖位于福建內陸地區,特別強調了內陸防臺科普,包括《臺風暴雨防御指南》《臺風暴雨天氣行車指南》《城市內澇避險指南》以及《山洪泥石流遇到時應對方法》等內容。這些科普資料將有效提高全市科普工作人員在突發災害性天氣過程中的應急能力,增強當地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2.2.2 氣象科普百問模塊
各行各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產與生活,都深受氣象的影響。建立一個全面多元的氣象科普百問模塊,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有效途徑。這個模塊整理了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知識、天氣現象以及先進的科技設備和技術手段。涵蓋科技性氣象模塊、趣味性氣象模塊、生活化氣象模塊等內容。由于天氣時刻變化莫測,隨時或應景地在各類“新媒體”官方平臺發布各種氣象科普知識、天氣現象和氣象前沿的科學研究與技術,讓更多公眾了解、運用、參與、關心氣象。
以生活化模塊為例,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備受關注,“高溫”“生態”“氣候異常”已成為社會熱門的話題。龍巖市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適宜亞熱帶作物和林木的生長。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生活化模塊整理了《百葉箱的秘密》《神奇的負氧離子》《秋雨為什么下出了春雨綿綿的感覺》等具有地域性、接近性和時新性的科普知識,以滿足公眾對日常氣象科普的需求。
3 氣象科普集市系統的應用與成效
3.1 優化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氣象科普集市系統改變了以往零散發布的方式,使氣象科普資源更有條理、更規范化。這一系統不僅改善了科普工作機制,還實現了信息發布的集中管理,為基層科普工作人員提供了豐富、權威、準確的科普產品。通過極大地減少工作人員的重復勞動和發布時間,保證了信息的權威性和及時性。這使得科普知識更易于普及和二次創作,同時顯著提升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科普的傳播效率。
3.2 促進全媒體合作,擴大受眾群體
通過氣象科普集市系統,可以有效推廣縣(市、區)基層氣象部門和地方融媒體平臺。這一系統連接了地方權威媒體和主流媒介,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氣象科普資源,幫助他們準確傳遞氣象知識。通過協作合作,各級氣象部門將形成緊密的聯動關系,實現科普資源的最大傳播效益,致力于擴大氣象科普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幫助公眾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3.3 豐富科普素材,提升服務效果。
氣象科普集市系統創新地將氣象科普分為應急科普和日常科普兩大功能模塊,打造了一個精準、便捷、及時、高效的基層氣象科普資源共享平臺。這個平臺內容豐富、圖文并茂,適用于各類“新媒體”平臺,為基層科普工作者提供科普活動策劃和“雙微”運營的素材和指導思路。它不僅為二次創新提供理論依據,還引領科普工作者進行更系統的連續設計、更長遠的科學布局和更全面的整體規劃,為持續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指導。
4 結束語
氣象科普集市是一項持續改進的系統工程,旨在支持基層氣象部門廣泛開展氣象科普傳播,從而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防范能力。在氣象科普集市系統初步框架和建設性成果的基礎上,氣象科普集市系統仍有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改進。未來,將借鑒其他學科領域的素材庫分級理論和方法,以完善和細化粗略的分級框架,同時持續豐富氣象科普內容,擴展氣象科普模塊、拓展用戶群體、增加用戶互動,以發揮氣象科普集市的最大效益,使氣象科普更廣泛地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參考文獻
[1] 游立杭,曾穎婷,王彥琦.融媒體氣象信息傳播模式設計:以福建為例[J].海峽科學,2022(7):80-82.
[2] 金心怡,劉冉,王國燕.關聯理論視角下微信科普文章的標題特征研究[J].科普研究,2022,17(3):38-46,106-107.
[3] 高菲,王禎晗,石茹琳.對災害性天氣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的思考[J].內蒙古氣象,2022(6):40-43.
[4] 楊春竹.融媒體時代如何開展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科普[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1(5):94-96.
作者簡介:趙娜(1987—),女,遼寧鐵嶺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