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江口縣所有鄉鎮站點1982—2021年的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對江口縣抹茶氣候品質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按照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標準,認定貴州省江口縣境內茶園抹茶除德旺、駱象、民和的等級為優外,其余大部分鄉鎮的氣候品質等級為特優。
關鍵詞:抹茶; 氣候概況;氣象要素
中圖分類號:S16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4
江口縣隸屬銅仁市管轄,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理位置為108°30′~109°06′E,27°27′~27°58′N,東西長52 km,南北寬55 km,總面積1 869 km2。東與銅仁市毗鄰,南與黔東南州岑鞏縣相連,西與石阡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接壤,北抵松桃苗族自治縣。江口縣境內有著名的中國5A級旅游景區梵凈山,素有“天下名岳之宗”美譽。江口縣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屬于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云霧地區,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熱同期,光熱同季,受梵凈山的影響,小氣候特點突出。土壤酸度在4.5~6.5之間,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獨特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茶樹的生長,是發展生態有機茶園、出口茶園基地的絕佳區域。
1 氣候評價
1.1 氣候概況與氣象要素
江口縣地處中亞熱帶中緯度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具有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適宜、雨熱同季等氣候特點。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冬半年常受偏北或東北方向入侵的冷空氣影響,加上地形崎嶇阻滯,常出現靜止鋒天氣,白天多陰晴,夜間多陰雨。夏半年,由于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初夏鋒面活動頻繁,雷雨天氣較多,大到暴雨、冰雹等天氣時有發生。盛夏,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跳西伸影響,常出現夏旱天氣。氣候主要特征為:季風氣候明顯,冬季盛行偏北氣流,氣溫偏低而雨量少,夏季盛行偏南氣流,氣候炎熱而多雨。立體氣候典型,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熱同季。
縣內海拔300~500 m地區,年總積溫多年平均5 939 ℃·d,多年平均氣溫為16.4 ℃,氣溫最冷月為1月,多年月平均溫度為5.4 ℃;最熱月為7月,多年月平均溫度為26.4 ℃;年較差21.3 ℃,多年平均日較差為8.3 ℃。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 ℃的初日出現在2月上旬,終日出現在12月下旬,≥0 ℃活動積溫500~5 450 ℃·d;全年無霜期282 d,最長318 d(1997年),最短255 d(1986年)。氣溫地域分布規律是;由上而下,由東向西遞減,海拔每上升100 m,氣溫下降0.5~0.6 ℃,積溫減少180~200 ℃·d。
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351.0 mm,年雨日(≥0.1 mm)為166 d,各月平均降雨日數都在10 d以上,屬多雨區。降水量年季變化為兩峰兩谷型。雨季平均從4月11日開始,4—6月為高峰期,8—10月為次高峰期。4—8月總降水量1 101.6 mm,占年總降雨量的81%。降雨分布是以黑灣河的凱馬為中心逐步向外減少,凱馬年平均雨量在1 600 mm以上,以民和、官和為江口縣的降雨最少區域,干旱較為嚴重,年平均降水僅為1 100 mm左右。年蒸發量為1 068.3 mm。
全縣陰雨天氣較多,日照時數少,是全國日照時數的低值區,在全省也處于中下水平。全縣多年平均總日照時數為1 170.4 h,占年可照時數25%。一年內日照時數最多的月份是7—8月,平均每天達6.0~6.5 h,占可照時數的42%~50%,1—2月日照時數最少,平均每天只有1.5 h左右,占日照時數的12%~15%。年太陽總輻射為355.58 kJ/cm2。輻射年變化為單峰形,最高月份為7月,為46~50 kJ/cm2,最小值出現在1月,為13~16 kJ/cm2。其季節分布按夏、春、秋、冬依次減少,分別占年總量的37%、26%、23%、14%。
全縣年均相對濕度82%,年季、月季變化不大,一年之中5、11月最大,9月最小,其他各月居中。日季變化較大,一天之中早晨溫度最低,空氣潮濕程度大,相對濕度最大,午后14:00~15:00氣溫最高,相對濕度出現最小值。
江口縣風向風速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季盛行西北風,冬、春、秋季則盛行偏東風,風速變化較小,沒有明顯的季節分布,最大風速為15.0 m/s。
1.2 災害性天氣
江口縣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倒春寒、秋風、凝凍和大風等,其中,干旱、暴雨、冰雹、倒春寒天氣發生面積廣,危害程度大。
旱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以6—8月伏旱危害最大,多年平均旱災頻率80%,其中,小旱(連續無雨15~20 d)頻率約為5%;中旱(20~30 d)到大旱(間斷旱期累計天數達31~59 d)約占50%;特大干旱(間斷旱期累計天數達60 d以上)約占4%。年均暴雨日為3.6 d,年最多暴雨日為7 d,以6月出現次數最多,呈單峰形,歷年保持不變。冰雹為局部性氣象災害,多發生在冷暖空氣交替劇烈的3—5月,6—7、2月也偶有出現,多年平均冰雹頻率約為59%;年內出現最多冰雹次數為2~3次;縣內發生線路2條:一條為印江縣桅桿—潮水—德旺—紅石,由紅石再分兩路:其一為紅石—陰溪—凱德—壩盤—張屯;其二為紅石—官壩—三塘—寨抱—馬馬—駱象—地樓—普覺;另一條為大頂山—泗度—官和—民和—鐵廠。每年3—4月,因北方冷空氣南下及影響,使氣溫回升至12 ℃以上的天氣驟降至8 ℃或以下,持續2 d以上并伴有陰雨的天氣現象稱為倒春寒;年均發生2.1次,以3月上、中旬最為多見,概率分別占40%,33%,下旬占22%。凝凍屬季節性災害天氣,多發生在12至翌年2月,一般年均1.5~3.0 d,長可達5 d以上。大風為局部性氣象災害,多年大風出現頻率為49%,出現頻率為28%,歷年除11—12月未出現外,其他月份均有出現,其中8月出現大風次數最多共15次,4月13次次之;大風屬局部性氣象災害,但造成的破壞力大。每年9—10月北方冷空氣驟然入侵,使日均氣溫降至2.0 ℃以下,并伴有陰雨,持續3 d以上的天氣現象稱為秋風;一般9月20日前后出現,海拔越高,秋風越早。
2 資料來源
資料主要來自江口縣內多要素的氣象觀測資料和茶樹生長發育與分布狀況的調查、文獻收集資料。江口縣所有鄉鎮站點的逐日氣象資料,包括平均氣溫、平均相對濕度。氣候平均值采用1982—2021年統計的平均值。
抹茶是碾茶經過研磨成超微粉而成,主要用于直接飲用、食品添加劑、化妝品、色素、保健品等方面,是一種無污染的保健品原材料[1]。抹茶產業具有較好的市場發展前景,是綠色富民的好項目、大產業[2]。近10年來,江口縣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將擴大茶園建設規模、提高葉產品質量、加快茶葉品牌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形成了3條產業帶(壩盤—怒溪—太平約5 333 hm2旅游觀光茶園產業帶。雙江—閔孝—德旺4 000 hm2特色名優茶產業帶,民和—官和約2 666 hm2優質綠茶產業帶)。當前,通過對原有傳統茶園,進行培肥、修枝、遮陽等環節改造,已打造2 000 hm2抹茶園,主要品種為福鼎大白、龍井43和烏牛早等國有級優良品種。
2018年貴州發布《貴州抹茶》(DB52/T 1358—2018)省地方標準,定義貴州抹茶為貴州境內產,選用適制碾茶的茶樹品、采用覆蓋栽培的茶樹鮮葉,經蒸汽殺青、未經揉捻、以輻射熱方式干燥制成的葉片為原料,經研磨工藝加工而成的微粉狀茶產品,具有色鮮綠、覆蓋香、清夷味的特征。抹茶的覆蓋香和海苔味等品質源于抹茶茶園在特定時期內對茶樹進行嚴格遮陽覆蓋管理。江口縣抹茶茶園從茶葉的1芽2葉初展即嫩梢時覆蓋,一般在鮮葉原料采摘前20 d進行覆蓋,確保茶樹的遮陽覆蓋時間20 d左右。遮陰網一般選擇90%或95%的網,使其遮陰率在90%以上,可以抑制茶多酚的生成,降低苦澀味,提高鮮爽度。以當地約占全市茶園總面積60%的“福鼎大白”“龍井43”等良種茶樹所制成的抹茶產品,富含高氨基酸、蛋白質、葉綠素等微量元素,咖啡因含量低,各項理化、衛生指標均優于國際標準,使得“中國抹茶之都”“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抹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國高品質抹茶基地”牌匾均落戶銅仁。
各個鄉鎮氣象的監測要素有所不同,有的是兩要素的站點,有的是六要素站點,對站點缺測要素值則采用鄰近站點資料代替。將各站點各氣象要素值進行整理統計,具體見表1。
3 抹茶生育關鍵期
抹茶生育期分為萌芽期、采摘期、休眠期,均需注意防治病蟲害。其中,萌芽期可分為3個階段:萌芽初期、萌芽盛期、伸長初期,在此期間主要氣象災害為低溫冷害,茶園需注意抗寒防凍。采摘期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倒春寒、干旱、冰雹;初春采摘期,常受倒春寒或早霜凍的影響,溫度過低,使芽易發生凍害,影響當年春季抹茶的產量和品質;夏季若日平均氣溫超過
30 ℃、相對濕度低于60%時,茶樹生長會受到抑制,若嚴重干旱茶芽生長則會受到抑制;冰雹災害容易打爛茶樹幼芽,甚至枝條受損,嚴重影響抹茶產量和品質,故需特別關注干旱、冰雹等氣象災害的不利影響。休眠期茶梢停止生長,茶樹進入休眠期,在此期間要注意防低溫、霜凍。
每年茶樹春茶開始萌動發芽時,當地茶園的平均溫度能穩定通過10 ℃,且持續1周左右才能順利萌發,茶樹新梢生育有明顯的周期性:當春季氣溫達10 ℃以上,并持續一定時間,越冬芽鱗片開展,魚葉伸展后開展真葉,當真葉開展4~8葉時,頂端出現駐芽,經短暫停止后繼續第二次生長。氣溫是影響茶樹生長發育最為突出的氣候生態因子,江口縣氣候溫暖濕潤,十分適合茶葉生長,每年萌發輪次可以達到4~5輪,每年生產一季常規茶外,還可以生產兩季抹茶[3]。
4 氣候品質模型與等級劃分
氣象因子對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既影響鮮葉的色澤、大小、厚薄和嫩度,也影響其內含物質(氨基酸、蛋白質、茶多酚、咖啡堿、糖類、芳香物質等)的形成與積累,從而影響這些鮮葉的品質,并進一步影響成茶的品質。溫度對茶樹體內的碳、氮代謝平衡具有顯著影響,氣溫在10~25 ℃之間,茶葉中的氨基酸含量隨著溫度升高而逐漸降低,茶多酚含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當氣溫超過25 ℃,則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均下降,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低的茶葉品質較差。參考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貴州省栽培茶樹的實際經驗,確定貴州省的茶樹種植氣候區劃指標(表2)。根據氣象資料分析表明,江口縣大部分屬于最適宜區,說明氣候條件適合種植茶葉。
當日平均氣溫低于10 ℃時, 茶芽生長停滯進入休眠。以后隨氣溫的升高而生長增快,日平均氣溫為15~20 ℃時生長較旺,茶葉產量和品質較好,日平均氣溫超過20 ℃生長雖旺盛,但茶葉粗老、質量差。茶樹喜溫暖但又怕高溫,當氣溫≥35 ℃高溫并持續幾天時,茶葉品質受到嚴重的影響。由于江口縣抹茶茶園為優化抹茶品質,在鮮葉原料采摘前20 d進行遮陰覆蓋,遮陰率一般在90%以上,因此,茶葉氣候品質模型中日照時數指標默認為最優,Mi分級值為3。當日平均氣溫低于10 ℃時,茶芽生長停滯進入休眠。以后隨氣溫的升高而生長增快,日平均氣溫在15~20 ℃之間時生長較旺,茶葉產量和品質較好;日平均氣溫超過20 ℃生長雖旺盛,但茶葉粗老質量差。茶樹喜溫暖但又怕高溫,當氣溫≥35 ℃高溫并持續幾天時,茶葉品質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剔除光照因素,建立基于分段氣溫的茶葉生長的氣候品質模型如下:
Itcq=aiMi
式中,Itcq為茶葉氣候品質指數;ai為平均氣溫、平均相對濕度、平均日照時數的權重系數,通常分別為0.6、0.2、0.2;Mi為茶葉采收前15 d無農業氣象災害影響的條件下的平均氣溫、平均相對濕度、平均日照時數的分級值(表3)。
按茶葉氣候品質指數,將茶葉氣候品質劃分成4個等級,具體見表4。
5 氣候品質分析
根據茶葉氣候品質模型,將氣候數據代入模型得到計算結果(表5),可見除德旺、駱象、民和的茶葉氣候品質等級為優外,其余各鄉鎮的茶葉氣候品質等級均達到特優,江口縣總體等級為特優。
6 結論
按照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標準,認定貴州省江口縣境內茶園抹茶除德旺、駱象、民和的等級為優外,其余大部分鄉鎮的氣候品質等級為特優。
參考文獻
[1] 張明生.抹茶茶園的病蟲害防治原則及方法[J].農技服務, 2019,36(8):56-57,59.
[2] 肖楚.銅仁市抹茶產業發展策略初探[J].中國茶葉,2019, 41(11):58-59.
[3] 龍振熙,姚正蘭.茶葉生長期氣象條件分析[J].農技服務, 2010,27(11):1498-1500.
作者簡介:邵正鐘(1988—),男,貴州江口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綜合氣象業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