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順老師是我詩社一位老詩人。我認識他已經好久了。我經常讀他學他的詩詞作品,為一位老中醫憑著一腔激情,鍥而不舍,用詩詞歌頌新時代、贊美新田園而擊節而驚嘆。吳老師受其家族影響,熱愛詩詞。其祖父為清末秀才,著有詩詞集留傳后世。其兄是我詩社的老成員,著有《晚情雜錄》《林泉曲》《老圃新聲》等詩詞著作。其侄吳國盛,原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導,后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導,對詩詞也很喜愛。由此可知,吳老師從醫而善詩,是有家學淵源的。其詩大抵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飽蘸激情,贊美田園
吳老師雖然畢生從醫,但他亦通古典詩詞。退休后,加入了詩社,創作激情更高。他勤奮耕耘,從不懈怠。吳老師詩詞創作,特別是對田園詩的創作,情有獨鐘,且碩果累累。概而言之,一是創作思路廣,二是作品數量多,三是創作速度快。僅從詩題中即可看出。其內容涉及廣泛。有寫水利建設的,如梅川水庫、仙人壩水庫;其《仙人壩水庫十選一》如:“截流筑壩邀神仙,改造河山六十年。奮力只為調旱澇,行洪最是保農田。常觀綠影晴川壯,靜賞游魚谷底旋。浩瀚煙霞飛峽谷,碧波蕩漾映藍天。”有寫城鄉建設的,如武山湖濕地公園。其中寫自然變化的題目尤其之多,寫春令的,如《春令十選一》:“未化冰凌手不伸,梅花樂共雪為鄰。微陽漸顯松寒土,烈酒常斟暖冷身。喜看溪流融碧水,輕彈琴韻養元神。忽然一陣清風到,疑是司天報早春。”寫秋興的,如《秋興八選一》:“秋紅果密壓寒林,露有馨香瑞氣森。一片煙巒千處綠,幾間農舍半邊陰。枝頭雀噪中天日,院外童玩稚子心。水冷池塘村婦早,憑樓臥聽搗衣砧。”有寫冬令,如《冬令》。至于寫落花、寫節氣、寫秋景的,不勝枚舉。吳老師不但題目廣泛,且數量多。一題多韻,一題多篇,動輒一題十余篇。幾乎寫盡相關事。不但數量多,還速度快,人稱快筆,真是讓人羨慕。他講究格律,卻從不錯韻。縱觀吳老師的詩詞,給人印象是:講究格律,嚴遵詩韻。即便彼時不能寫出,寧可更換詩韻,也不錯用將就。他不認為:只要意境好,就可以將就。他反對將意境代替一切,應尊重格律,否則與白話文無異。
二、構思巧妙,形體貫通
在詩詞創作中,吳老師看重形體貫通。如《寺外人家》:“北臺寺外有人家,日事農桑夜弄茶。幾句雞鳴鷹入戶,三聲犬吠客來車。塘頭稻黍迎朝露,嶺上浮云送暮鴉。靜賞山垣多秀色,塵囂遠我近仙涯。”首聯寫小寺外住著人家,他們從事農桑茶等農活。緊接頷聯,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偶爾幾聲雞叫,原來是老鷹抓小雞,小雞在逃。幾聲犬吠,是來了客。客人的車,驚動了家犬而吠。放眼遠望,周圍的稻黍已經成熟了。天上的白云,隨著鵲鴉鳴叫而飄遠。安靜的山頭,呈現秀麗的顏色。這里安靜而沒有嘈雜的聲音,猶如進入了仙境。作者將看到的景色和聽到的貫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小世界,即像仙境一般的世界。又如《雨后過橘園》:“淫雨方晴入后庭,漫山橘樹適時馨。新蕾遍綻枝頭白,嫩蕊初榮陌上青。近品芳香園外溢,遙看夜露葉中停。春風景色怡情樂,待到金秋果似星。”雨后的橘園香馨撲鼻,橘之花蕾呈白色,橘之嫩蕊一片青色,而香氣撲鼻還溢出園外。仔細看雨后,露留樹葉如珠。雖然,這春天的景色使人陶醉,但細想到秋天滿園的果實,如天上璀璨的星星一樣。這也是前后貫通一起的一種寫法。
三、有感而發,情意交融
吳老師在創作時,總是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字里行間。如《調寄滿江紅·乙酉正月初六送子媳溫州打工》:“稍敘親情,又匆別,他鄉遠涉。兒行早,頂風踏雪,財源滿摘。爆竹余煙籠院落,輕車遠道奔江浙。門閭依,昏眼望旅人,喉干澀。 年味濃爐火熱,天倫樂,關山隔。趁金雞鴻運,展眉舒額。欲向蒼茫尋富路,先將才智籌良策。愿春光,長慰兒艱辛、淘金客。”過年了,子媳在外打工返鄉,只住了幾天,又赴征程,前往遠方淘金。年味還濃,爐火還熱,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涌出,但又不得不讓他們離家遠行。“門閭依,昏眼望旅人,喉干澀。”這是一種多么感人之情。寥寥幾句,充分表露了一位老人對于子媳的依賴和想念。最后只囑咐,愿春光長慰兒艱辛。一串眼淚,紛紛落在了紙上。尚如《夏至》:寫夏至的黃梅雨多了,但對莊稼是好的,愛憎分明的是“彷徨最是黃梅雨,肥了莊稼濕了人”。這是情意分明的,亦躍然紙上。
四、貼近生活,直抒情懷
如“黎明未到路先嘩,犬吠童聲唱早霞。想是農家忙五月,收完麥菜打苧麻”(《打苧麻》)。五月的農家,是最忙的。天未亮,村里就童聲、犬聲嘈雜,原來是收完小麥菜籽的大軍,又投入了另一場戰斗中,打苧麻,只用吵鬧嘈雜的人聲,就能展現出農忙的場面。又如“滿目霞光遍野歌,農家少女浴銀河。來回巧舞撩云手,摘下星辰納錦羅”(《摘棉花》)。秋來,棉花要收獲了,遍地棉花,似星光燦爛,浩瀚的棉田像銀河一樣。摘棉花的少女,在棉田里像在銀河中沐浴一樣,把像星辰一樣的棉花,一朵一朵地裝入袋中。這是何等靚麗美好的場面啊。
總之,吳老師在詩壇里,已經拼搏了近二十余年,對詩詞創作有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他主編出版詩集3部,詩詞作品千余首,不少詩詞作品在全國、省詩詞大賽中獲獎。愿吳老師在未來詩詞創作的道路上,百尺竿頭,收獲更豐碩。
(王新開,系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東坡赤壁詩社常務理事、武穴詩詞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