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創新創業為科技金融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科技創新創業作為科技金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已經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強調。科技金融的核心目標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通過金融資源配置和提供服務支持各類金融產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創新創業發展經歷了五個主要階段:起步階段(1978—1985年)、技術引進深化階段(1986—1996年)、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過渡階段(1997—2006年)、自主創新啟程階段(2006—2011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階段(2012年至今)。自2012年起,中國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和計劃,確立了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黨的二十大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體而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以及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階段。在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和戰略部署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在研發人員規模方面,自2013年起,中國的研發人員數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2019年為480萬人/年,2022年增至635.4萬人/年,是1949年的127倍。在研發經費投入方面,我國長期位居世界第二,2019—2022年的投入分別為2.21萬億元、2.44萬億元、2.8萬億元和3.07萬億元。在全球創新指數評價方面,2022年,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排名第11位,連續多年穩步上升。
從創業的微觀視角來看,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中韓兩國作為亞洲乃至全球的重要經濟體,在創業孵化領域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中國作為孵化器大國,擁有數量世界第一的創業孵化載體。據2021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創業孵化載體總數達到15253家,其中孵化器6227家(國家級孵化器1287家)。上海作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科創載體已超過500家,并致力于打造高質量的孵化器。韓國在創業孵化領域同樣表現活躍,孵化器數量眾多,與中國在亞太孵化器協會等多邊平臺上有著頻繁的交流與合作。兩國孵化器界的專家和管理人員不僅在國際會議上交流思想,還共同參與了多個合作項目。這種跨國界的合作為雙方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機遇,促進了創業生態系統的繁榮。在追求數量的同時,中韓兩國更加注重孵化器的質量和服務能力。上海市政府已經確定了首批高質量孵化器的建設目標,旨在通過升級賦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中韓兩國在創業孵化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隨著兩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創新需求的不斷增長,未來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產業升級等方面將有更多的合作機會。中韓兩國在創業孵化器領域的合作不僅促進了雙邊經濟的發展,也為全球創業生態系統貢獻了寶貴的經驗。未來兩國繼續深化合作將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縱觀歷史,世界經濟的每一次飛躍都與創新緊密相關。自近代以來,全球經濟經歷了五個顯著的長周期,每個周期大約持續五六十年。這些周期的形成與重大的創新、技術進步、產業發展以及先進的發展模式緊密相連。當前,我們已邁入一個以科技創新創業為特征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創業機遇的前所未有之增多,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促進創業已被證明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這一點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已成為當代經濟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科技金融作為支持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為新興企業提供了必要的資本支持。在美國,信息產業的增長有三分之一是由創業資本支持的企業所貢獻的。這些企業不僅推動了技術創新,也促進了整體經濟的繁榮。隨著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科技金融體系的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更加依賴于創新驅動。各國需要加大對科技創新創業的支持,以確保在全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科技金融的迅速發展
科技金融在中國經歷了飛速的發展,這一現象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首先,科技金融市場本身已顯著擴張,不僅包括了資本市場,還涵蓋了眾多金融機構。例如,創投機構和風險資本(VC)投資者在科技領域的投資活動日益頻繁。產業投資基金也成為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業銀行中涌現出的科技銀行,它們在服務科技企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盡管像美國硅谷銀行這樣的機構因種種原因遭遇破產,但其在支持創新創業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除此之外,擔保機構和科技保險公司等也參與進來,共同構建了一個全面的融資服務體系,標志著科技金融產業的成熟。其次,科技金融中介機構的創新活動同樣活躍。許多銀行推出了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專利權質押貸款、商標權質押貸款和版權質押貸款等,這些服務為那些缺乏有形資產的科技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途徑。同時,創業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以及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科技金融的生態。隨著這些發展,科技金融已經形成了一個包含專業市場、多樣化機構和眾多金融產品的完整體系,其投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這些進展不僅體現了科技金融的成長,也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持。
三、中韓合作路徑
在探討中韓合作的未來路徑時,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產業發展的體系、方向和趨勢。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已經建立了一個面向未來發展的產業體系,簡稱為“2+3+4+5+6”模式。這個模式涵蓋了兩個“化”和兩個“融合”:即數字化和綠色化,以及先進制造業與高端服務業的融合、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三大先導產業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四個新賽道則指元宇宙、綠色低碳、智能終端、數字經濟。五大未來產業集群目標是到2025年形成5000億產值,包括健康產業、智能產業、能源產業、空間產業、材料產業。六個重點產業則是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在這個體系中,科技金融被視作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中韓兩國可以在這一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第二個路徑是利用自貿試驗區作為合作的橋梁。上海自貿試驗區自2013年建立以來,不斷擴展并聚焦于臨港新片區的發展,這為科技金融創造了大量機會。自貿試驗區致力于成為全球金融資源包括科技金融資源的集聚配置中心,這為中韓兩國在科技金融合作方面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中韓兩國應將自貿試驗區作為科技金融合作的重要平臺,充分利用該區域的政策優勢和開放環境,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推動雙邊經濟的共同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