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場哨響起,如巨輪般前行的CBA,終于駛到了賽季之旅的對岸。
過早失去懸念的總決賽,在球迷和大眾群體中收獲了截然不同的反響,但如果放眼整個賽季,CBA所掀動的波瀾,或許會在籃球世界里擴散很久。
賽季落幕,CBA做到“以城之名”了嗎?
大比分4-0,遼寧男籃在奪得2023-24賽季CBA總冠軍的同時,也實現了隊史首個三連冠,成為繼八一隊和廣東隊后,聯賽中第三支完成這一成就的球隊,迎來屬于自己的王朝。
比賽結束后,CBA多個話題登上熱搜,社媒平臺中頻頻出現球迷討論,多位遼寧隊球員直接開啟了直播。不過,對于總決賽這樣的大場面而言,這些話題并沒能掀起多大波瀾,與半決賽遼粵對決的“CBA春晚”更是相差甚遠。
原因顯而易見——對于一輪幾乎沒有任何懸念的對決來說,想要球迷保持極高的熱情,并不現實。與此同時,趙睿、郭艾倫兩大“頂流”缺席,也讓總決賽少了些針鋒相對的“星味”。
即便如此,總決賽依然是CBA聯賽的招牌IP之一。官方數據顯示,總決賽前兩場比賽CCTV5直播累計收看人次超過6178萬,較2022/23賽季提升12%。
而如果不單純討論總決賽,將視野放寬到整個賽季,CBA仍有動人的故事。畢竟,本賽季是自2020年以來CBA首個完整的主客場制賽季,在“以城之名”的口號背后,不僅是聯賽對球迷的回應,更飽含著CBA對球隊和球員們的號召。
早在賽季開始之初,CBA公司與中國籃球協會名人堂委員會等多方發布聯合倡議,倡導運動員們珍惜青春,尊重籃球,“期待你們為城市、為球迷貢獻出最好的CBA賽季,用自己的力量,與中國籃球一起贏下未來。”
與此同時,CBA還發布了歷史上首個從球迷的視角出發、以球迷為主角拍攝的紀錄短片,借鑒了許多經典的CBA球迷故事,描述出聯賽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
聯賽正在尋找更長期的吸引力,在線上線下聚集起球迷們的心,尤其是在競技觀賞性之外,CBA需要給球迷更多走進場館的理由。
在這個過程中,頂尖球隊的號召力依然強勢。半決賽“遼粵對決”的第五場決勝局,遼寧隊推出了極具城市特點的主場助威T恤,“不止4300萬”代表著球迷與球隊共同戰斗的決心。此外,在總決賽票價顯著上漲的情況下,遼寧隊球票依然能夠在幾分鐘內售罄,兩場比賽場均上座人數達9241人次,場均上座率高達94.30%。
球員們對這一系列數字所承載的分量有著更深刻的認識。趙繼偉在半決賽期間說道:“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打球不僅僅是工作,我們是為了家鄉,為了遼寧省而戰,我們是真正想為這座城市付出,做出一份貢獻。”
當一支球隊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和精神圖騰,這可能就是“以城之名”最好的故事。
此外,各支球隊也在尋找聯結球迷的方式。
賽季初期,上海久事男籃為球隊功勛球員劉煒舉行了隆重的球衣退役儀式,還邀請了6名殘障球迷朋友組成特邀觀賽團;2023年的冬至大戰,北京北汽邀請了9位平均年齡63歲的老球迷現場觀賽;CBA常規賽最后一輪,廣州男籃舉辦了鄭準的球衣退役儀式,這也是隊史首件退役球衣;南京同曦隊還自嘲地推出了“換老板”的周邊產品。
而最隆重的故事,則是易建聯的退役儀式。他是整個東莞的城市名片,球隊做了一個視頻,直升機在東莞銀行籃球中心緩緩升空,牽引起一件巨型易建聯球衣,從城市上空穿行而過,主題簡潔而有力:“以城之名,一人一城”。
一個體育聯賽的商業基礎就是球迷市場,各個城市的球隊就是與球迷連接的重要紐帶,CBA如何為球迷提供不同的情緒價值?
據CBA官方統計,本賽季常規賽總上座人數超210萬人次,新疆、遼寧、北京、廣東、北控5支球隊列場均上座人數前五;福建、山西、遼寧、寧波、新疆5支球隊列場均上座率前五。
的確,當越來越多的“85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一代球迷踏入社會,組建起家庭,他們的體育消費熱情需要國民聯賽來承載。而比起電影、夜市、演唱會甚至商場,CBA的主場應該努力成為球迷們消遣娛樂、享受體育熱情的日常娛樂消費選擇。
與球迷連接,是一個聯賽品牌長期建設的核心環節。對比海外諸多起步更早的體育聯賽,球迷觀賽的習慣是“去現場”,其次則是電視、流媒體直播等方式,而我國球迷觀賽的第一選擇可能相反,因此屏幕前的制播效果、社交媒體中的CBA,同樣是打造聯賽品牌的重要一環。
因此,“誰在塑造大眾心中的CBA”這一聯賽品牌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
CBA要讓球迷滿意,也要獲得大眾認可
這個賽季,中國男籃的低谷表現是CBA無法回避的話題,也影響著整個聯賽的美譽度。
不僅是在世界大賽上的慘敗,全明星前的窗口期,男籃又輸給了日本隊,更降低了球迷對聯賽的熱情。
在三月央視發布的《過去的夏天》紀錄片中,多位男籃成員提及CBA聯賽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CBA吹罰尺度與世界規則差距”“比賽感受完全不在一個級別”“CBA聯賽強度不能支撐男籃在國際大賽的發揮”“CBA的對抗強度完全比不了世界賽事”等等。
提升聯賽競技水平絕非一日之功。而相較于長期戰線,CBA同樣也需要著眼當下。
比如賽季初期,裁判話題就多次沖上熱搜,多名球隊主帥甚至在公開場合對裁判判罰表達不滿,而爭議性判罰也讓部分球員出現過激行為。僅常規賽階段,中國籃協就開出了15張罰單。
“球員會試探,如果雙方的手部動作與犯規從一開始就很多,或許會迫使裁判為了比賽流暢性而放松尺度,”一位北方俱樂部的助理教練告訴《當代體育》,“但互相‘搓澡’或者防守過大的動作,一定會影響觀眾的觀感,且一旦吹罰尺度出現偏差,那裁判一定會在賽后被口誅筆伐。”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去年的籃球世界杯上,中國男籃5場比賽的場均犯規數為22次,排在所有參賽隊伍的第三位。
圍繞比賽公正性的質疑,直接影響著聯賽品牌和形象。為此,中國籃協邀請外籍裁判員執法,這是11年后CBA再度引入外籍裁判員,籃協還表示會讓“走出去”和“請進來”成為一種常態。
不過,有多位裁判向《當代體育》表示,本土裁判在CBA最高舞臺上被搶了工作,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洋哨’救得了一時,但語言、文化都仍可能受限制,長遠來看,絕大部分比賽還依靠本土裁判,本土裁判的提升才是關鍵。”
與此同時, 場下的CBA 話題與爭議,同樣影響著聯賽的口碑。在各大社媒平臺,關于CBA的內容參差不齊,影響著聯賽的“路人緣”。畢竟,沒有CBA球隊的城市是大多數,“沉默”也是大多數球迷觀賽的常態,鞏固由內到外不同的球迷圈層,同樣是“以城之名”理念的貫徹。
與球迷一樣,“不懂球的大眾”同樣撐起了CBA的商業價值,CBA進行著自我更新之余,在聯賽品牌與口碑上仍然值得多線推動。
CBA,如何迎接“而立之年”?
國家隊在球迷心中的分量已到谷底,但CBA依然獲得了贊助商的支持——相比前一個賽季的贊助版圖并未有明顯變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視作對CBA經營上的認可。
體壇傳奇、李寧集團創始人李寧在賽季初期就表示,“無論是政策環境、市場環境還是文化土壤,CBA都為中國籃球運動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機遇和空間。李寧品牌將繼續加深與CBA聯賽的合作,加大投入。”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中國移動這兩家頭部合作方,也都有著與CBA聯賽更深一度的合作。此外TCL、伊利、58同城、百歲山等多家老牌贊助商的堅守,以及本賽季新加入的DHL快遞,共同穩固住了CBA聯賽的商業基本盤。
運動品牌同樣在加碼CBA。本賽季,李寧品牌邀請到了代言人德懷恩·韋德參與了CBA全明星周末,給全明星賽添了不少驚喜;彪馬則在CBA全明星期間,官宣簽約王嵐嵚、姜偉澤以及鄒陽,也是品牌在簽約趙繼偉、張茹之后的又一次加碼。
的確,相比NBA球星代言,本土球員更容易幫助海外品牌與國內消費者建立起直接、真摯的情感聯結,為品牌深入本土球迷群體帶來更多助力。
細算下來,本賽季包括郭艾倫、趙睿、林葳、胡明軒以及吳前、孫銘徽和阿不都沙拉木等人都在“買腳”大軍當中,而單賽季內七人被“買腳”,已經是CBA聯賽近年來的新高,這一點同樣是CBA球星號召力的體現。
CBA的收獲顯然不止于此。但聯賽整體進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CBA不僅是體育、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樣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也會反映出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
一個賽事產品要做好,在競技水平、精彩比賽之外,賽事的包裝與文化屬性同樣價值連城。CBA在呈現精彩比賽之外,更要帶動越來越多的球迷、不同籃球圈層的群體參與其中,找到更多理由喜歡上這個賽事,進一步實現商業回報。
曾經,男籃國家隊登上亞洲頂峰、被世界所認可的征程,是從CBA開始的;如今,男籃從低谷走出的故事,我們也期待著同樣能從CBA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