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想象過,當足球比賽沒有了聲音,會是什么樣子?在一部聽障人士拍攝的微電影《聲邊》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恨自己聽不見,恨每天的喧囂與我無關”。一個“恨”字,表達了聽障人群對于足球比賽,甚至任何體育賽事的感受,足球比賽固然精彩,卻少了一些熱血和激情。
而就在近日,紐卡斯爾聯球衣贊助商Sela推出了一款“觸感球衣”,給聽障人群的世界增加一份色彩,讓足球比賽變得更加有意義。
英超第33輪紐卡斯爾聯坐鎮主場4-0大勝熱刺的比賽中,看臺上有兩位“特殊”的球迷,與球隊擁躉一樣,大衛和瑞安從小就是紐卡斯爾聯的支持者。然而,大衛和瑞安患有先天性聽覺障礙,他們只能通過眼睛來觀察球隊在球場上的表現。當紐卡斯爾聯取得進球,看到吶喊歡呼的人群,大衛和瑞安仿佛只能把那些快樂和激情藏在內心。
先天性疾病讓他們無法融入人聲鼎沸的慶祝,但在這場比賽中,他們穿著的并不是普通的助威服,而是一件加入了“觸覺”技術的紐卡斯爾球衣。
據《當代體育》了解,這款特殊的球衣襯衫能夠通過內置芯片的震動,將體育場內的各種聲音轉化為“實時觸覺”。當然,主隊進球一定是體育場內分貝最大的時刻,這時,內置芯片的振幅也達到最大值,讓聽障人群通過肌肉的震動感知球場內的氛圍。
具體來看,這款“觸感球衣”通過六個步驟讓聲音可感知化:
1.球衣內置麥克風捕捉球場周圍的聲音;
2.使用特殊軟件將“現實聲音”轉化為“數字聲音”;
3.球衣的內置程序再實時分析聲音并將人群噪音轉化為“數據”;
4.將“數據”以無線的形式傳輸;
5.每件球衣都擁有一塊“電子腦”芯片,用于處理上一步生成的“聲音數據”;
6.“電子腦”向內置震動模塊下達指令,使模塊隨著人群的歡呼聲而震動,為穿著者提供觸覺感官體驗。
通過上述對觸感球衣的分析可見,要讓聽障人士通過觸覺感知比賽氛圍似乎并沒有利用多么尖端的科技, 畢竟早在2019年, 英國時裝企業CuteCircuit就曾量產過一款可以幫助聽障人群感知音樂會的“聲音襯衫”,其工作原理與這款觸感球衣極為相似。再加上早已應用于各種電子產品中的無障礙設計,這些成熟的技術都能夠讓聽障人群的生活更便利。
科技應用于體育不是什么新鮮事,尤其是在足球領域,如門線技術、NFC智能芯片、VR直播系統、可穿戴智能訓練設備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使足球比賽變得更加公平,還充分照顧到了普通觀眾的觀賽體驗。
然而,如何利用科技進一步關懷那些特殊群體的實際需求,才是需要整個體育行業共同思考的議題。
科技的不斷進步并非僅僅為了資本利益,它也是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對于弱勢群體而言,科技的發展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紐卡斯爾足球俱樂部的球衣贊助商Sela發起了一項名為“Unsilence the crowd”的新項目,而觸感球衣就是這個項目的其中一環。顧名思義,該項目的目的就是幫助那些熱愛著足球的聽障人群更好地感受比賽現場的真實氛圍,增強他們的比賽日體驗。
根據一項調研數據,英國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耳聾或聽力損失,他們在生活中經常面臨障礙,這也包括現場觀看體育賽事。
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問題,一方面,Sela與RNID(英國皇家聾啞人研究院)合作,向后者捐贈了紐卡斯爾聯球衣胸前廣告和圣詹姆斯公園球場的場邊廣告,這也讓RNID成為首個出現在英超球衣上的慈善機構,更重要的是,此舉能夠喚起人們對身邊聽障人士的關懷心理。另一方面,Sela借助RNID在聾啞人研究方面的學術資源與科技應用經驗,打造了這款“觸感球衣”。
Sela官方聲明稱, Sela 、RNID以及紐卡斯爾聯都希望將觸感球衣推廣,在未來所有主場比賽中加以應用。由此來看,該計劃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三方希望以此激勵英超、歐洲乃至世界上其他足球俱樂部進一步改善球場的無障礙觀賽建設。
去年夏天, 紐卡斯爾聯與Sela簽下球衣胸前贊助合同,而這家體育賽事運營公司就是PIF(沙特公共投資基金)控股的沙特資本,這也是球隊合作的第四家PIF下屬公司。“豪擲千金”是大眾對石油資本入駐足球俱樂部的普遍印象,然而,自Sela成為紐卡斯爾贊助商后,雙方開始為提升球迷的觀賽體驗努力。
Sela首先推動了圣詹姆斯公園球場新球迷區的建設工作,規劃申請已經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正式批準。與此同時,Sela升級了球場的餐飲娛樂設施,并聘請咨詢機構向球迷們征集意見,為球場擴建進行可行性研究。
無論是推出“Unsilence thecrowd”計劃,還是推動球場升級煥新,Sela與紐卡斯爾聯攜手讓當地球迷感受到了俱樂部的重視,更在大衛和瑞安的故事里體會到體育的關懷力量,無形中加深了支持者與俱樂部之間的文化根基。
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物,體育聯賽、俱樂部、賽事等有著承載人文關懷的社會義務,而如何根據各自不同的需求,有效地處理這些社會事件,并通過傳播體育的力量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是評判一個聯賽、俱樂部建設的重要方面。
實際上, 無論賽場內外,體育世界里并不缺乏這樣溫情的案例。英國體育廣播電臺talkSPORT長期以音頻直播的形式播出英超、拳擊、MMA、F1等比賽。
工作人員曾向《當代體育》表示,音頻轉播不僅僅針對正在通勤的普通人,還能夠為視力有障礙的人群帶來精彩的體育比賽。在豐富體育直播形式的同時,也不失為一件有公益價值的事件。
而在賽場上,球員們也通過不同的慶祝動作,表達著對弱勢球迷們的關愛。2022年世界杯首輪,英格蘭6:2擊敗伊朗的比賽中,進球后的格拉利什按照與一位患有腦癱小球迷的約定,跳起了略顯魔性的舞蹈來慶祝。這樣的溫情時刻還出現在內馬爾、梅西、羅德里戈等球員身上。
球星進球后按照約定動作為球迷慶祝如今已成為了慣例,也有一些故事則是從俱樂部層面出發,別出心裁地設計細節不僅讓球迷們體會到足球傳遞的人性光輝,更為俱樂部、聯賽等品牌價值帶來優良口碑。
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桑德蘭小球迷布拉德利,在俱樂部安排的賽前熱身期間攻破了切爾西的大門,這粒進球甚至還當選了英超當月最佳進球。
放眼籃壇亦是如此。2014年,NBA爵士隊也為診斷出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小球迷JP吉布森組織了一場試訓,并與他簽訂了1天的合同。在爵士隊的季前賽上,球員們抱起他完成了扣籃。
這些故事都在當時轟動一時,成為球迷們心中的一段暖心回憶。在中國體育的語境下,無論是CBA還是中超都在公益層面付出著努力。
疫情期間, C BA 特別邀請了在互聯網上關注度極高的獨臂少年張家城為比賽開球。原本溫馨的故事卻引來了網友的冷嘲熱諷,究其原因則是現場氣氛比較尷尬。張家城在裁判的指引下走到指定位置,把球拋向天空,隨后便匆匆轉身離場,而雙方運動員并沒有真正跳球,小球迷也沒有與在場球員交流,仿佛成為了一個“工具人”。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我們并不缺少值得講述的故事,只是在細節設置方面需要更具創意與縝密。
就在去年4月,腦損傷病人吳忠華受邀來到遼寧隊比賽現場。作為一名遼寧球迷,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開一場自己家鄉球隊的比賽。賽后,當遼寧隊包括教練楊鳴在內的全體成員與他擁抱致意,給予他鼓勵。不僅是吳忠華,也讓每個關注到這一事件的人深刻感受到了體育的力量。
體育從來不只是單純的競技,它所蘊含的溫情更加令人動容。從張家城到吳忠華,我們的聯賽中并不缺少暖心故事,而當這些故事以不同表現形式出現在聯賽當中,則展現了體育聯盟、職業俱樂部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面。
盡管在一些細節上還有進步空間,但同時,我們也樂于看到越來越多溫暖人心的情感在賽場上呈現,讓體育的力量激勵更多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