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皎潔的明月高懸在夜空,它亙古長存,普照四方;它時盈時虧,蘊含著神秘、顯示著變化;它清澈寧靜,又冷寂孤單。月亮本身作為自然物所具有的這些多樣性素質,引起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從不同角度的聯想,成為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常新的典型意象。
首先,盈而復缺,年年垂照的明月往往引起人們跨越時空的思古幽情,人事更迭的滄桑之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詠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體現了對宇宙與人生奧秘的深沉思考。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宋晏幾道《臨江仙》詞云:“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圓圓明月在這里更是聯結古今的紐帶、馳騁想象的觸媒。
明月高息云天,孤立無援、寂寞清冷,又往往使人把它作為離情別緒的寄托,用它來排遣、抒發孤寂的情懷。早在漢末《古詩十九首》中,就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唱出了哀傷的調子。李白《玉階怨》詩:“玉階生白露,夜未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寫女人的閨愁;宋柳永《雨霖鈴》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男人的傷感,都堪稱千古絕唱。而邀月抒懷,借熱鬧歡樂的幻影反襯個人的蕭索孤寂,最為生動傳神的,則莫過于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清人蘅塘退士孫洙編《唐詩三百首》旁批:“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愈獨。”精辟指出了李白以鬧景寫孤情的高超藝術技巧。
月行中天,四海共睹,“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因此它又特別能牽動癡男怨女的愁腸,牽起人們對故鄉的感懷,對親人的思念。李白就寫過許多借詠月抒發思鄉懷親之情的詩。如著名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舊別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的《月夜》:“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看。遙伶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何時筒虛幌,雙照淚痕干。”則表達了在那個動亂年代慘遭離散之苦的普通人民的共同心聲。但詠月感懷詩也并非總是一味地凄涼悲苦,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以其宏大的氣魄,唱出了望月詩中的陽剛之音;而李白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更以無比恢宏的氣勢,雄踞詠月詩中意境博大之首。
月本無情,古人詩詞中出現的有情有恨有愁有怨的月亮形象,是詩人主觀情感移情到自然外物的結果。透過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月亮意象,我們可以分明感受到古代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尋繹到幾千年中國文學一脈相承的民族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