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臨近端午。
早上還有一層薄薄的霧氣沒有褪去,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的民主村社區已經早早地“醒來”——社區服務中心對面的社區公共食堂,已經有人排隊等待早餐,在這里“手搟、現烤”的中式漢堡只要六塊五,一個中式套餐也就十塊左右。斜對面的大黃桷樹翠綠如蓋,掩映著幾棟蘇式紅磚樓房。社區服務中心旁邊,菜市場已經漸漸熱鬧起來,賣粽葉和糯米的攤位人聲鼎沸,包子店蒸籠里的熱氣裊裊飄散。
今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民主村社區考察,了解當地實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中國共產黨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民主村社區,居民慣稱民主村,原國營建設機床廠(以下簡稱“建設廠”)配套家屬區,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
作為當時重慶最大的國營軍工企業之一,建設廠的歷史讓民主村的居民很自豪。建設廠的前身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曾在抗戰時裝備中國軍隊;新中國成立后,建設廠不僅生產槍炮子彈,還造出了聞名全國的建設摩托。曾經一段時間,重慶的青年不騎一輛建設50摩托車,就不好意思去相親。
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民主村居民見證了建設廠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后來,隨著建設廠的軍轉民改造和易地搬遷,民主村逐漸蕭瑟。特別是2009年建設廠搬遷后,擁有100多棟老居民樓的民主村,管理變得乏力,多數建筑缺乏維護,社區環境臟亂無序,有條件的居民逐漸搬離。有統計數據顯示,民主村居民60歲以上老人占比一度達到了48%。
與民主村的蕭條相對的是,民主村以東,一條馬路之隔,是車水馬龍的重慶萬象城商圈;以西,是楊家坪步行街。民主村居民曾戲稱,民主村從城市的“驕傲”變成了一個“補疤”,是兩大商圈之間的“鄉場”。
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一部分民主村居民搬離了這里,但更多的人,舍不下與建設廠的情結,舍不下當年為躲避日軍轟炸而挖掘的100多個、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山洞車間……
一方面是新重慶建設的加速,另一方面是民主村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深切期望。“改造!”2021年,大家終于等來了這個好消息。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見的情況下,九龍坡區決定與民主村居民一起,以超乎尋常的勇氣共同選擇一條高難度的“出圈”道路——更新改造,保留自身的建筑和歷史特色,將民主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具有歷史底蘊的文化街區。
2021年起,民主村在居民的深度參與下開始改造。去年4月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一期)正式開街。一開街,還真就“火出了圈”。改造后的民主村,社區環境煥然一新,不僅群眾生活環境大大改善,而且成了市民、游客的打卡地,民主村煥發新生機。
改造背后的數據更是令人震撼——一期改造建筑量超過32萬平方米,在集中改造的短短兩年時間里,召開了上百場直接面對群眾的溝通會,僅違章建筑就拆除了1.65萬平方米。
在很多基層工作者眼中,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民主村做到了。
“民主村再也不是破破爛爛的樣子,改造社區是群眾的自主選擇。今后,在群眾參與治理下,民主村會發展得越來越好。”一位民主村社區干部說。
民主村的改造,經歷了什么樣的故事?民主村的居民如何參與推動這場城市更新“大戲”?日前,本刊記者前往民主村,探尋民主村改造和治理中的“民主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