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多樣化發展逐漸成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方向,鄉村經濟發展已逐步由單一性走向了多樣性。通過對鄉村美學理論的分析,可以為鄉村經濟多樣化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基于此,本文通過對鄉村振興背景、相關概念的界定、鄉村美學視角的理論基礎、鄉村經濟的發展形式與局限性等的分析,以期為鄉村美學如何促進鄉村經濟的多樣性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美學;鄉村經濟;多樣性;雙興村
為推動鄉村經濟的多樣化發展,必須把鄉村美學融入到鄉村經濟發展中,以鄉村美學理論為基礎。在鄉村美學分析過程中,設計師要提前對鄉村的生態美、文化美、生活美、農耕美進行系統了解,同時要結合鄉村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從而有效解決鄉村美學價值難以發揮、鄉村經濟發展的局限性等問題,營造出一個美麗、自然、舒適的鄉村環境,從而促進鄉村振興。
一、鄉村美學理論概述
鄉村美學是一個獨立研究領域,加強對鄉村審美人格、審美觀念、審美創造、審美環境、審美價值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為民族振興探尋文化之根,亦可為當代新農村建設與城市社區建設提供審美維度的借鑒。[5]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科領域,是指在鄉村環境中,通過對自然景觀、鄉土建筑、農耕文化、民俗藝術等元素的審美感知與價值評價,進而形成的一套關于鄉村環境美化、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它強調在尊重自然與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掘并提升鄉村獨有的美學價值,促進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二、鄉村美學與經濟發展的理論聯系
鄉村美學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通過提升鄉村的美學價值,可以創造財富、促進消費、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吸引外部投資,促進鄉村旅游、文化創意、農產品品牌化等新興經濟業態的發展,實現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升級轉型。
三、鄉村經濟的發展形式與局限性
(一)鄉村經濟的發展形式。自我國成立以來,我國鄉村經濟的發展先后經歷了“生成、發展、調整、改進”的發展歷程。在一九七九年后,我們依靠著鄉村城鎮集體所有制中各個企業之發展,鄉村集體經濟整體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學者們總結了“南蘇模式”和“諸城模式”等其他結合當地實際的集體經濟的發展之模式。
進入九十年代中段,隨著鄉鎮各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發展,許多地方積極參與改革發展,這是鄉村集體所有制改革歷史上的一大壯舉。
這些年,一些地區逐步改變了過去依靠鄉村集體經濟的情況,集體企業的模式,加深了集體財產模式改革,積極促進土地的流轉,進入了鄉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情況。
但鄉村集體經濟整體看下來發展依舊是不平衡的,實力不強、作用有限等弊病卻慢慢顯現出來,不僅鄉村產品不夠分配,生產力勞動力也十分缺乏。如果想要逐漸強化鄉村集體經濟,探索發現鄉村集體經濟的途徑,是去解決經濟矛盾的必要舉措。
(二)鄉村經濟的局限性
1.農業發展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目前我國農業不僅供需關系不平衡,而且許多農產品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十分限制。同時,由于現在我國鄉村經濟和工業的單一產業結構,不能滿足村民的實際需要。不僅不能順利銷售農產品,甚至進而還會導致農民的收入出現降低,而且還會傷害村民對于生產和經營的興趣與積極性,減少村民對于種植的興趣,不僅使農業生產不能適應當前人們的需求,還會可能出現信息閉塞、技術不先進的問題,使農村產業無法根據當前社會的需要進行改進,阻擋鄉村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鄉村經濟管理制度不完善。因為缺少全面健康的科學管理,許多農村區域當時已經發展起來,可實權卻仍就限制集中,這一情況高度阻礙了當地的建設、發展,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決策方面許多不確定因素不利于鄉村經濟發展的進步。各類不完全的發展與管理,缺乏的法規和制度也導致了一些決策方面似乎也不夠公開和通透,無法確實到人們身上來說服人民群眾。
四、鄉村美學如何促進鄉村經濟的多樣性發展
(一)提升鄉村形象和吸引力。在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將鄉村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作為設計的核心元素。通過巧妙的布局和景觀設計,我們可以將這些元素融入鄉村的整體形象中,使其煥發出獨特的魅力。例如,我們可以利用鄉村的水系資源,打造具有生態價值和觀賞性的水系景觀;通過綠化和植被配置,提升鄉村的綠化率和生態環境質量;結合鄉村的歷史文化,設計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和景觀節點。
此外,我們還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增強鄉村的吸引力。例如,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將鄉村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以更加生動、立體的方式呈現給游客和居民;利用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平臺,加強鄉村的宣傳和推廣,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且通過與當地政府和居民的深入交流,更好地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確保設計方案既符合鄉村的實際情況,又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在鄉村設計規劃中提升鄉村形象和吸引力需要我們以全局的視角和創新的思維來實施。通過深入理解鄉村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社會需求,注重自然景觀和鄉土文化的融入,加強公共空間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及加強溝通與合作,我們可以共同為鄉村的振興與發展貢獻力量。
(二)改善居住和生活質量。改善居住和生活質量首先體現在農民的生活條件上。當農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如住房條件的升級、基礎設施的完善等,他們的生活質量會得到顯著提升。這種提升不僅能夠增強農民的幸福感,還能夠激發他們參與農業生產和經濟活動的積極性。當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環境給農民帶來舒適和安全感,他們更愿意將資金投入農業和鄉村產業中。農民的投資增加會促進農業技術的更新和產業升級,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三)推動鄉村旅游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完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鄉村旅游景區的建設和管理、農家樂、民宿等鄉村旅游服務業的興起,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鄉村旅游打破了農業自身的局限性,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鄉村旅游通過有效整合農業資源,提高了土地、勞動力、自然風光等固有資源的開發及利用。
當然,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游客給當地居民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入的增長,也可能會有自然生態平衡破壞,游客量的增加可能導致大量的生活垃圾產生,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還可能出現噪音、公共設施占用等問題,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經濟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并采取相應的發展對策來確保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品牌建設帶來的知名度提升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消費者到鄉村旅游和購買農產品,增加了鄉村的經濟收入。農民也因此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一二三產融合經營,發展鄉村產業,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五、結論
鄉村美學是一個獨立研究領域,加強對鄉村審美人格、審美觀念、審美創造、審美環境、審美價值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為民族振興探尋文化之根,亦可為當代新農村建設與城市社區建設提供審美維度的借鑒。鄉村美學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通過提升鄉村的美學價值,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升級轉型。
參考文獻:
[1] 陳英瑾.鄉村景觀特征評估與規劃[D].清華大學,2014.
[2] 黃為為.基于鄉村美學理論的村落文化保護要素體系構建[D].南京大學,2018.
[3] 薛富興.生活美學——一種立足于大眾文化立場的現實主義思考[J].文藝研究,2003(03):22-31.
[4] 陳淼淼,張藝能.鄉村美學視域下微景觀改造方案研究——以晉江市張林村微景觀項目為例[J].村委主任,2024(02):148-151.
[5] 李嘉華,楊瑜.鄉村美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23
[6] 王倩.優化農村經濟管理,推動鄉村振興發展[A].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農業農村局,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