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智慧養老產業應運而生。本文以佛山市養老服務的供需發展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智慧養老產業面臨的困境。為推動智慧養老產業的良好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優化策略,旨在為佛山市乃至其他地區智慧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關鍵詞:智慧養老;產業發展;養老服務
一、智慧養老產業發展進程中優化策略的意義
(一)智能時代下提高智慧養老服務的重要性
《廣東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為方針,與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相銜接,構建兜底性、普惠性、多樣化“三位一體”養老服務供給格局。有助于提高智慧養老的服務質量,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增強老年人的安全感,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減少養老家庭的負擔,還可以響應國家的緩解養老壓力的號召。
(二)智能時代下提升智慧養老服務的協調性
在智慧養老服務中,,協調性是體現各階段及其各環節服務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策略的優化,協調性的加強不僅是指線下服務與線上服務的協調、不同養老人群需求的協調,還有對受服務人群與服務人群的協調等方面。從而通過提升協調性,來平衡老人在養老服務中實際需求與實際情況的矛盾,提升養老服務中線上線下服務的融合度,讓老年人獲得更好的服務。
根據養老服務行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創新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為佛山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新思路和方向。通過分析佛山市現有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程度和市場規模,智慧養老的宗旨是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個性化的養老服務。
(三)智能時代下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
受智能時代的影響,改變了養老制度的不斷優化和服務業水平的明顯提升,養老機構里的個性化養老方式,普及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了老年疾病的預防和早期干預,戈子科技健康體檢機的輔助,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健康水平。以及各種各樣的養老服務項目,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
二、智慧養老存在問題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嚴重導致養老體系發展受阻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的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具體表現在: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養老服務供給不足、養老金支付能力下降、養老金體系結構性失衡、長期照護保險覆蓋不足等。特別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跨地域的流動頻繁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成年子女自身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對老人的贍養能力下降,導致家庭贍養老人的功能弱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養老體系發展受阻,需要探索新的養老模式和政策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二)社會養老服務供給環節存在“碎片化”缺陷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然而,當前養老服務的供給環節存在著“碎片化”缺陷,導致資源零散、服務效率低下等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供給主體多元化:當前養老供給主體主要包括國家政府、企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組織等,個行為道,但是缺乏了有效的協同機制,各個主體缺乏聯絡,失去了將效益發揮至最大化的合作機會。
2.服務內容多樣性:養老服務涵蓋了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多個方面,但由于各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導致部分服務內容重復或者缺失。
3.資源整合復雜性:養老服務涉及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多個方面,由于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不足,導致部分的資源利用不足和配置分配不均的問題出現。
(三)“精神文化”元素注入匱乏
時代在向前發展,大部分老年人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掉隊落伍,傳統的封建思想依舊根深蒂固,老年人在數字社會發展的紅利中沒有充分展現自我價值,文娛生活不夠充實豐富。養老服務中,精神文化元素注入匱乏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活動形式單一、文化教育資源不足、缺乏個性化關注、社交互動有限、精神慰藉缺失、文化設施欠缺、娛樂活動單調、缺乏傳統文化傳承等。
(四)“智能化”與“適老化”不相協調
面對日新月異的新興科技,以及數字化生活潮流,老年人難免感到陌生,從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狀況出發,大部分的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僅依靠老人機與子女聯系,老年人的孤獨感依舊加深。在傳統養老院里的老人基本上是養護員負責日常生活,老人的潛力得不到發揮,也不用去行動和思考,容易發生癡呆等老年常見病。社會要開展針對老年人的公益信息化培訓,助力老年人跨進“數字社會”的門檻,“玩轉”智慧老年生活,實現“樂時代、趣生活”。
三、智慧養老的對策
(一)創新養老建設體系——注入“互聯網+”力量
從發展背景看,智慧養老是老年人快速增長的居家養老需求與技術爆炸性進步的遭遇與碰撞,旨在通過有效利用智能家居和智慧老齡化技術構建智能化的居家環境和自動化的需求識別和需求滿足的系統。智慧養老產業不斷向前,“互聯網+居家養老”有助于解決當前居家養老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使其供需更加匹配,這完善了筑牢基本保障體系和要素支撐體系,有助于養老服務體系的健全,可以推動銀發經濟的發展,對強化規劃保障的實施,還有利于提高養老服務的便捷性和靈活性,豐富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老年人在網絡上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配置優化建設——包含引導養老資源優化配置
面對社會養老服務供給環節“碎片化”缺陷,我們需要從供給主體的多元性、服務內容的多樣性以及資源整合的復雜性出發,通過建立以下三個應對策略:
1.建立協同機制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先進度: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創新,推動各個供給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逐步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各個制度,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穩定的保障。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體系為重點,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2.優化服務內容:建立統一的服務標準,明確了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等指標,避免服務內容的重復和缺失,提高服務質量。政府應該加大對養老設施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使得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更加健全,為老年人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社會環境更加適老宜居。
3.強化信息整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化改革、綜合施策,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力度,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提高資源整合效率。以此達到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升級、配置優化建設,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三)精神文化建設——滿足多樣化需求,注入嶺南元素
智慧養老要做到老年人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掉隊,不落伍,打破老年人傳統的固有思想,灌輸新時代思想,讓老年人在趕上新時代互聯網發展的紅利中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和集體價值。我們可以打造“智慧幫幫團”“便利網購團”“文化分享團”等一系列專屬老年人使用的APP。
同時,可以依托老年大學、老年服務站等載體,建立圖書館或閱讀區,滿足老人的閱讀需求,邀請文化志愿者為老人提供文化服務,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時刻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此外,以定期開設皮影戲,英歌舞、粵劇等文藝演出形式,打造具有嶺南特色文化的娛樂活動,讓老年人學習知識、放松身心,掌握更多技能,感受文化發展成果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多元的需求。
(四)適老化智能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優化智能服務
以智頤居:積極推動智慧養老與健康服務行業的融合發展,利用戈子科技智能健康體檢機科學、全面地檢測老人身體狀況并進行三餐合理搭配,打造老年營養健康食堂。此外,根據體檢檢測的餐飲搭配報告,開展每月或盛大節日期間營養膳食分享會,老人組隊做拿手菜,成員間共享美餐的同時,老人也有成就感和滿足感,讓他們從認知層面達成共識,覺察到營養膳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有利于推動健康食堂的持續運營。
以智康居: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如智能手環、智能床墊等可收集身體數據并及時反饋異常情況;開發易于操作的智能設備界面,如大字體、簡潔交互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方便老年人使用;配備智能輔助器具,如智能輪椅、智能拐杖等,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行動;構建智能養老服務平臺,整合各類資源,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務預訂和信息獲取渠道;研發智能陪伴機器人,為老年人提供情感陪伴和簡單協助;還有在社區和公共場所配備智能導航、無障礙設施等,以方便老年人出行和活動。
四、總結
為進一步優化智慧養老模式,提供針對性地培訓和指導,同時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從而通過新的智慧養老模式,為中國養老服務行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新思路和方向,推動養老服務的優質化和智能化發展。另外,智慧養老模式的推廣應用將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減輕子女的生活壓力,對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積極意義。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智慧養老模式在其他地區的應用,不斷完善和優化模式,為社會養老服務的現代化轉型提供更多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梁昌勇,洪文佳,馬一鳴.全域養老:新時代智慧養老發展新模式[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6):116-124.
[2]郭曉紅. “文化養老”點亮幸福晚年[N]. 閩東日報,2024-03-11(004).
[3]陸杰華,林嘉琪.共同富裕目標下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思考[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02):54-60.
[4]紀春艷.居家智慧養老的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東岳論叢,2022,43(07):18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