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而傳統的翻譯方法在處理中醫藥文化的特殊性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過對具體翻譯案例的分析,本文探討敘事翻譯理論四大原則在英譯中的應用,并歸納其對于提升中醫藥文化外宣效果的積極作用。譯者在這些原則的指導和規約下,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能把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傳譯給外國受眾,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宣傳和國際交流。
關鍵詞:敘事學;中醫藥文化;外宣;翻譯原則
一、引言
隨著世界人民對健康和疾病治療方式的多樣化需求增長,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寶貴組成部分,其獨特的醫學理念和治療方法正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醫藥文化英譯的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一背景下,中醫藥文化英譯不僅面臨著諸多機遇,也需要迎接諸多挑戰。例如:中西醫學體系存在顯著差異,中醫藥的許多概念、術語和治療方法在西方缺乏直接對應等,這要求翻譯者不僅要精通兩種語言,更要深入理解兩種醫學體系和文化背景[1]。此外,中醫藥文化英譯還需克服文化障礙,解決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理解和接受問題。
二、敘事學翻譯理論概述
英國學者莫娜·貝克(Mona Baker)在《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述》中首次系統地將敘事理論與翻譯研究相結合,提出了翻譯敘事構建的四個原則:時空構建原則、選擇性挪用原則、標示性構建原則以及參與者重新定位原則[2]。 譯者在翻譯中醫藥文化時,可結合敘事學翻譯理論原則,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
三、中醫藥文化外宣英譯原則
(一)時空構建原則
時空構建原則是指在敘事翻譯過程中,譯者通過構建故事的時間線和空間背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的文化內涵和語境,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在中醫藥文化的翻譯中,這意味著要將中醫藥的概念、實踐和理論放置在一個易于理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讓不熟悉這些概念的讀者能夠在自己的認知框架內建立起對這些信息的理解[3]。
譯者可以采用調整敘事語境的方法,將原文中的古代背景與目標語言讀者熟悉的現代語境相聯系。例如:通過現代的比喻或實例來解釋“氣”的概念。比如,將其比作西方文化中的“生命力”或“能量”。譯者在翻譯時,也需提供相應的歷史背景。如翻譯“氣”時,可在譯文中加入注釋或腳注,簡要介紹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和人體觀,以及“氣”在其中的作用。
例如:“在中醫理論中,‘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流動于天地萬物之間,是連接宏觀宇宙和人體微觀世界的橋梁。”
譯者將該句譯為“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Qi’ is considered the fundamental substance that sustains life activities. It circulate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cting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macrocosm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microcosm of the human body, much like the concept of ‘life force’ or ‘energy’ that is present in various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在該例中,譯文通過將“氣”與目標語言文化中的“life force”或“energy”進行類比,實現了時空構建,幫助讀者在熟悉的基礎上理解一個外來的概念。同時,通過提及“heaven and earth”和“universe”,譯者將中醫的宇宙觀與讀者可能已有的知識背景相聯系,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和文化共鳴。
(二)選擇性挪用原則
敘事學翻譯理論中,選擇性挪用原則允許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省略或調整原文內容,以適應目標文化和讀者的預期。在中醫藥文化英譯中,這一原則尤為重要,因為中醫藥文化包含許多專業術語和概念,這些在英語中可能沒有直接對應,或者其文化背景和內涵難以直接傳達。
例如:中醫方劑名通常由草藥名和其功效組合而成。在翻譯時,譯者可能會選擇性地保留一些成分的音譯,如“六味地黃丸”可能被翻譯為“Liuwei Dihuang Pill”,并解釋其為一種用于補腎的傳統中藥方劑。
中醫理論中的“經絡”(meridians)對西方讀者來說可能過于抽象。翻譯時,可以簡化為“energy pathways”來描述這些體內的能量流動路徑,使其更易于理解。
在翻譯中藥材的屬性,如“溫”、“熱”、“寒”、“涼”,在英文中沒有直接對應。翻譯時,可以選擇性地解釋這些屬性,如將“清熱解毒”(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ying)翻譯為“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detoxifying the body”。清熱涼血”和“溫肺化痰” 可以分別翻譯為 “clear heat and cool blood”和“warm the lung to resolve phlegm”。
(三)標示性構建原則
標示性構建原則在敘事性翻譯中指的是通過使用特定的標簽或標識符來識別文本中的關鍵元素,如人物、地點、事件等,以引導讀者對敘事的理解。在中醫藥文化英譯中,這一原則尤為重要,因為中醫術語和概念往往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哲學基礎,需要通過恰當的標示性語言來幫助目標語言讀者理解和接受[4]。以下為標示性構建原則在中醫藥文化英譯中的具體應用示例。
中醫理論中的五行(Five Elements/Phases)理論,與西方的四元素說不同。在翻譯時,可以通過標示性語言來解釋這一理論:“The Five Phases theory——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explains the interconnection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various aspects of nature and the human body, including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在介紹中醫典籍如《黃帝內經》時,可以通過標示性構建來強調其在中醫藥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例如:“Huangdi Neijing——the foundational 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ing back to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elaborates on the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Phases.”
在翻譯“氣”相關的術語時,可根據文本中的關鍵元素進行翻譯[5]。如“元氣”, “宗氣”, “營氣” 與 “衛氣”被譯為“primordial Qi”, “pectoral Qi”, “nutrient Qi” 與 “defensive Qi”,這種翻譯不僅有助于擺脫中醫術語的字數束縛,而且有利于保留中醫中“氣”的所有含義。
(四)參與者重新定位原則
敘事翻譯理論中的參與者重新定位原則涉及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中的人物、敘述者、接受者等參與者的角色和視角進行調整,以適應目標語言文化的敘事方式和讀者的期待。在中醫藥文化英譯中,這一原則的應用尤為重要,因為中醫藥文化中的人物和概念往往與西方醫學和文化背景存在差異。具體策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調整敘述者角色
在中醫藥文獻中,敘述者可能是以一種權威和傳統的口吻來介紹知識。在英譯時,敘述者可能需要重新定位,以更加貼近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例如,使用更加解釋性和引導性的語言,而不是單純的指令性語言。
2.轉換“患者”角色
中醫藥文化中,“患者”可能被視為尋求整體調和以及平衡的個體。在英譯時,可以強調患者的主動參與和自我管理能力,以適應西方對個體主動性和社會參與性的重視。
3.重新定位中醫藥專家
在中醫藥文獻中,專家的意見可能被視為不容置疑的權威。在英譯時,可以適度地將專家的角色轉變為提供信息和建議的合作伙伴,以適應西方讀者對平等對話和信息共享的偏好。
例如:“患者遵循醫師的指導,服用湯藥,以達到身體陰陽平衡。”其英譯為:“Patients, guided by the practitioner’s advice, take the decoction to achieve a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in the bod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ir journey towards health.”
在這個例子中,患者的角色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醫師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指令者轉變為提供指導的合作伙伴。這種重新定位有助于目標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醫藥的治療理念。
四、結語
精準的中醫藥英譯需在保持文化精髓的同時,兼顧目標語言讀者的文化適應性。譯者可依據敘事學翻譯的四個原則,靈活地重構文本,確保中醫藥故事的真實性和吸引力。本文的研究不僅加深了對中醫藥文化外宣翻譯的認識,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盡管本文通過具體案例展示了敘事學翻譯原則的應用,但案例數量有限,無法全面代表中醫藥文化外宣翻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讀者接受度的深入分析仍有待加強。隨著更多的研究和實踐,中醫藥文化外宣體系將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加積極和重要的作用,為推動全球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唐東旭,紀小清.在困境中掙扎的中醫典籍翻譯——以《肘后備急方》為例[J].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20,18(05):16-20.
[2]Baker M.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M].London: Routledge, 2018.
[3]朱莉莉,閆秀靜,張淑玲,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中醫文化傳播的歸化與異化[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21):44-46.
[4]龔謙.“生態翻譯學”視角下中醫藥文化外宣英譯原則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44):125-126.
[5]侯躍輝.中醫核心術語翻譯的三維模型建構——以《黃帝內經·素問》中的“氣”為例[J].中國科技術語,2024,26(0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