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是高等教育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學生文化認同感的核心通識課程。本文回顧了其發展軌跡,突顯了它在教育體系和文化傳承中的關鍵角色。本課程內容涉及中華文化認同感的定義和決定因素,諸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此外,本課程在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情感認同以及培養傳承和創新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系統性教學和文化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責任感。高校需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
關鍵詞:《中國文化概論》;中華文化;認同感;文化傳承
一、前言
《中華文化概論》作為普及中國文化的重點課程,在高校學生中的影響和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表明該課程使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文化自信和歸屬感也隨之增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1]。如何通過課程讓更多的學生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這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總體而言,《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在培養大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開設,把本課程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之一。
二、《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發展歷程
各高校《中國文化概論》自開設以來,以其悠久的歷史和不斷發展完善的課程體系,體現了對傳承中華文化使命的不斷追求,始終致力于加深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涵蓋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各個領域,教學設計旨在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歸屬感,讓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深度進行深入探究。同時,本課程注重于結合最新的中國文化相關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展開探究式學習,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教學。此外,為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實地感受,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文化活動,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總體來說,《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引領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
三、中華文化認同感的相關定義
(一)中國文化認同感的概念
中國文化認同感是指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價值觀念的認同、歷史傳承的認同等方面,對中國文化的強烈歸屬感和認同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響中華文化認同感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個人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對孩子的中華文化認同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學校教育通過課程設置、師資力量、校園文化等多個層面影響著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個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程度受社會環境中的文化氛圍、媒介傳播、公共政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四、《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對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感的影響定位
《中國文化概論》在塑造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課程系統化介紹了中國文化的相關理論和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特征、發展趨勢,掌握中國文化分析的方法,對中國文化現象進行理論的分析和思維拓展。把握中國文化的主流和特點,并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有所思考。這些內容的學習對于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對于中國文化的歸屬感都是非常有幫助的。課程通過大量的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訓練,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程強調了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包括它對國家發展的促進作用,對社會和諧的促進作用,對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等等。
五、《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對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感的影響表現
(一)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對于加深大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意義重大。該課程通過系統性教學使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起源、發展、特色及其現代價值的掌握達到了要求。授課內容上至古代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下至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均有詳盡的介紹,并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此外,授課方式的多樣化,講座、座談、實地考察相結合,讓學生在不同層面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活動與體驗”是活化符號性知識的過程,連接了深度學習的其他幾個方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2]。
該課程還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參加中國傳統節日慶祝、文旅志愿服務或傳統文化創新實踐等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種教學模式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文化的勃勃生機,又讓學生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中體會到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中華文化概論》課程有效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自豪感,使學生今后在推動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能夠以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二)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正日益彰顯在世界文化舞臺上。本課程介紹中國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革與轉型,分析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征;從理想人格角度對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的內涵做深入闡釋,分析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史學、美育、科技等特點;整體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變。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同時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評價中國文化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在情感上引起認同。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學生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并利用課堂討論、實地參觀等方式提升認同感。同時注重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三)培養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意識
中華文化正日益顯現出獨特魅力,并在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深遠影響。大學生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要有深刻的中華文化認同精神,有積極向上的創新精神。高校通過深入全面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中華文化的悠久與博大精深。通過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幫助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辯證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六、結語
高校為激發學生的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感,需要不斷優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課堂提供系統的知識傳授和實踐教學,才能培養大學生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意識。大學生通過《中國文化概論》的課程教育,將更好地明確中華文化傳承的使命感,為中華文化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鄭蓓媛.《中國文化概論》模塊化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143.
[2]譚力,梁小朵.深度學習視角下我國高校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現狀與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