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徑·南山外國語高級中學煥新研討會
主辦單位:百校煥新設計聯盟
《世界建筑導報》
指導單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城市和建筑設計處
10月16日,百校煥新設計聯盟與《世界建筑導報》聯合主辦南山外國語高級中學煥新研討會——書山有徑。南山外國語高級中學是2019年新建成的高密度校園,面對場地不足和公共設施受限的問題。設計師朱亦民利用原本宿舍樓與教學樓之間的使用消極的下沉廣場空間,植入一個從一層向地下層退臺的三層書架,煥新改造為學校拓展的圖書館空間。
研討會公布了百校煥新與《世界建筑導報》學術傳播與推廣計劃,南山區建筑工務署、供應商、設計公司、科研機構等代表共同參會。2024年第6期開始每期將通過學術專欄推廣百校煥新的項目成果與研究,擴大公眾影響力,并吸引合作伙伴加盟。
「關聯營造」建筑專訪系列活動
《世界建筑導報》理事單位活動
主辦方:坊城設計建筑事務所
10 月25日,《世界建筑導報》理事單位坊城設計建筑事務所在深圳舉辦分享活動《關聯營造》。
建筑師蔡瑞定從城市問題的反思入手,以城市結構主義視野分析了城市系統及要素的關聯,并提出了建構城市環境要素與建筑之間自洽的邏輯框架;闡釋創作要回歸城市原點,理清要素關系,抽絲剝繭,建立關聯,構建支點,進而展開建筑空間場所等系列營造。
講座圍繞肌理/密度尺度、路徑/融合鏈接、界面/滲透交互、氣候/陰影陽光、歷史/交織傳承等五大要素及策略,結合深圳天瓏移動大廈、大鵬西涌游客中心等十多個項目,探討了如何營造有肌理、可感知、多表情、可持續、喚記憶的在地性空間場所,實現建筑與城市的整體有機關聯。
“綠色、低碳、智能、安全”建筑策劃與后評估學術論壇
主辦單位: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策劃與后評估專委會(APPC)
10月17-18日,“ 綠色、低碳、智能、安全——建筑策劃助力‘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 ”學術論壇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學順利召開,主編范悅等專家受邀參會。
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惟敏作主旨報告,介紹了建筑策劃與使用后評估的發展現狀、前策劃-后評估智能化前沿技術進展、典型成果與應用案例、發展新趨勢。
論壇沙龍環節,范悅教授就“可持續的未來建筑策劃與設計”話題展開探討,強調了可持續建筑不僅是環境友好的設計,更是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的有機結合,隨著對韌性可持續城市建設的重視,建筑行業必須要面向未來進行轉型。
范悅特別提到了《世界建筑導報》近年多期與可持續建筑密切相關的選題,如居住的未來性,同時也呼吁學術期刊在傳播可持續設計理念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深圳x香港建筑交流與參觀
聯合發起方:香港建筑師學會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 《世界建筑導報》
9月29日,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與《世界建筑導報》聯合香港建筑師學會,在深大建規學院舉辦了一場深港建筑交流與參觀活動。
本次活動旨在深化香港與內地建筑教育領域的互動,搭建溝通平臺,增進彼此了解,共同探討深港兩地的最新發展與合作機遇。
交流環節,主編范悅介紹了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辦學成就、《世界建筑導報》的創刊歷史和刊物特征,以及往期刊物與香港設計師的合作,使在場嘉賓對深圳大學和《世界建筑導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為深港雙方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香港建筑師學會的成員們對深港建筑領域的教育、媒體等問題進行探討,也為兩地建筑行業未來的合作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龍游瀫畔·8090青年創造季第二季
總發起:龍游縣人民政府
學術與內容聯合發起方: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胺務有限公司
上海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
9月13日,龍游瀫畔·8090青年創造季第二季啟動儀式在浙江省龍游縣龍商會館召開。本次啟動儀式以“青年發聲,龍游發生”為主題,邀請鼎力團、入圍青年團及各方嘉賓來到龍游,匯聚更廣泛的青年力量,聚焦中國小城鎮現代化發展,見證龍游城鄉發展新未來,開啟以龍游瀫畔為原點的城鄉建設新未來。
青年創造者中90后比例最高,包括建筑師、藝術家、策展人、研究者、高校學生、雜志編輯和社區運營等;研究與創作方向廣泛,涵蓋城鄉發展、遺產保護、在地文化研究、藝術與可持續等議題,體現了對當下社會、文化及環境問題的深入思考和關注。
第二季結合申請者的實踐能力、鄉村經驗和跨學科合作能力,將在“瀫村學社”板塊中通過田野調查深入沿江5個自然村落,制定策略并形成空間創建目標。“高線長廊”板塊將通過設計與藝術介入,構建線型公園,連接濱江與腹地、村落與集鎮及未來的開發區域。此外,B站“我在江邊蓋個房”綜藝節目將同步進行,通過設計師與UP主的互動推廣,實現內容的延展。同時,隨著村莊發展,部分在地的建設項目和運營活動將被納入創造季,形成具有設計感和整體感的鄉村群落。
踏勘環節中,青年團們參觀了上一季的開幕回顧展「從瀫石光說起」,并走訪了定埠村、中埠村、船廠島、新鄭家村及汀塘圩村。同時深入“高線長廊”場地,實地感受現場高差和巖壁風貌。
“生境建筑”李興鋼院士講座
主辦方: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9月23日,李興鋼院士受邀在深圳大學發表主題演講。
李興鋼院士以“生境建筑”為主題,講述了如何用生存、生態、環境的工程性和技術性去回應生命、生活、情境的人文性和藝術性,以“勝景幾何”為理念基礎,以“工程建筑學”為設計方法,強調建筑與環境的交互及詩意情境的營造,再造生存/生態之環境、生命/生活之情境。
「三角四方」“水與地方”學術會議
主辦方: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9月22日,「三角四方」“水與地方”學術會議,于深圳市光明區虹橋公園自然教育中心圓滿舉辦。建筑師劉珩分享了她多年對于“水與地方”的系統性思考,探索了建筑學與日常生活和地方性之間的關系,并將研究范疇逐漸轉向珠三角地區。
劉珩還分享了在深圳橋頭村公共步道景觀項目和洪湖公園水質凈化廠上部景觀設計項目中的實踐經驗,強調了“基礎設施理解為一種正向的、積極的空間類型”的理念。
最后她通過她設計的新近落成的虹橋公園日熹閣和月在庭這兩個建筑,闡述了她對“水與地方”的理解——“水與地方,即是場地的具體內涵”。
研討環節,參會嘉賓就城市化、地方性、技術系統、基礎設施、環境生態等問題展開了探討。
李興鋼院士回應關于建筑學與工程學關系的反思,認為建筑師應既能設計又能實施,呼吁對建筑學教育中工程和設計應當合一。
主編范悅對比了亞洲地區建筑學界對建筑地方性的挖掘和多學科交叉合作的探討,高度肯定了劉珩的思考和實踐具有先鋒性和國際視角,為建筑學發展轉型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蓋棚子」建筑專訪系列活動
《世界建筑導報》理事單位活動
主辦方:坊城設計建筑事務所
9月27日,《世界建筑導報》理事單位坊城設計建筑事務所在深圳舉辦分享活動《蓋棚子》。
建筑師陳東華因對傘狀結構的研究以及嶺南地區的氣候、陽光和生活方式,對“影”有著獨特的體會。他巧妙地運用棚子創造更加“低技但高智”的設計方式,通過對材料的精確與非精確狀態的研究與極限測試、對水平與垂直空間延伸的探索,使相對便宜的材料異化成為建構筑物的功能,完成了對生活化材料與場景的重新設想。
在深圳南海小學的改造項目中,利用棚子作為切入點,通過重新設計煥新了場地中的“剩余空間”,既滿足功能使用,又豐富了原有空間的關系。
最后,活動探討棚子作為灰度空間和柔性材料的應用,以及與經典知識、專業知識和日常經驗的關系——棚子并非“建筑”之外的空間,而是具有建筑學的研究價值,它的使用讓建筑充滿活性。
TAOTAOTALK濤濤不絕系列
由坊城設計主辦,專注于建筑設計領域的分享系列活動。2024年坊城設計邀請了12位大灣區新銳建筑設計們,進行每月1場建筑分享,時間定在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下午五點,是一次難得的充換電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