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承載著言說方式、符號體系、闡釋工具和評價標準等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外在表達。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融通、本土話語與國際影響相結合、學理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等新特點,也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多元的內生矛盾、新媒體影響等新挑戰,需要不斷優化思想引領、提升價值凝聚和話語感染力創新構建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思政教育話語;新特點;新挑戰;新路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5.016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5-0103-05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1]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外在表達,承載著符號體系、言說方式、闡釋工具和評價標準等功能,通過語言、文字、符號等多重維度呈現,體現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度和效度。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處于文化資源豐富、方法手段多樣、教育氛圍濃厚的新發展階段,社會的大變革與大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3] ,深入探賾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新特點、新挑戰和新路徑,具有理論意義與現實需要。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新特點
任何話語的生成與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的主要矛盾、人們的生活需求、語言的言說方式、交流的平臺媒介等發生了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也呈現新特點。從思想政治話語的多維屬性而言,一般可包括歷時維度的“古今之別”,共時維度的“中外之別”,以及話語本身的學理邏輯等三重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4] 這既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話語范式和學術建構作出擘畫,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體現在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汲取傳統返本開新、科學人文融合統一等方面,共同構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構建新特點。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融通
從歷時性維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新特點表現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融通。習近平 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5]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突出特點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守正創新。守正與傳承是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使其成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的源頭活水。幫助青年學生認識、重溫和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應有之義,也能夠激發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歷史使命感。
與此同時,“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他們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6] 話語需要保持自身旺盛生命力,就必須貼合時代,不斷創新。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而言,做好時代創新要從內容上表達對時代問題的關切,將青年學生的視野和人生選擇與時代的發展同頻共振。使其從思想上、行動上與國家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增強青年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增強青年學生實現“兩個一百年”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相融通,就是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授課媒介、課堂教學的話語表達中有意識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并將其與當下時代精神結合,實現內容上的聯結、方法上的契合、價值上的融通。
2.本土話語與國際影響相結合
從共時性維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新特點表現在本土性與國際性相結合。本土性與國際性是話語體系構建中的一對關聯概念,本土性主要源自話語體系生成的本土環境,國際性則要求話語提升國際影響。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過程中,既要充分挖掘本土語境中的話語資源和傳播價值,也要將本土話語形成的表達方式,影響、輻射到國際。堅持本土性,要求話語主體高度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本土語境,善于總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獨特優勢;增強國際影響,則要求在話語體系本土化發展的基礎上,著眼于國際學術研究前沿和理論創新成果,通過話語內容、話語表達提升影響力與感染力。近年來,“漢服”“國學”等元素在青年學生中悄然升溫,彰顯了青年一代對于本土元素的文化自信。同時,現下火爆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遠銷海外,所帶來的外國青年對“西游記”“孫悟空”“陜北說書”等中國元素、中國語言、中國文化的追捧,體現了本土話語的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7] ,要加快形成同我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隨著“95后”“00”后們的成長,自信、包容和開放的中國青年形象正在世界嶄露頭角,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也在日益提升。近年來,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生根開花,越來越體現中國話語的世界影響力,很好地說明了新時代思想政治話語本土自覺與增強國際影響相結合,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新特征。
3.學理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在結構與本身邏輯來看,學理性與人文性相統一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另一個新特點。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8]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恩格斯這一論述,并明確提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9] 向青年學生闡述好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深入闡述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好“中國故事”,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品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要任務。“思政課不同于一般課程,它有著極高的政治要求和明確的價值取向。同時,思政課的教育性決定了思政課不是單純的政治說教或政治宣傳課,其有著專門的學理支撐和學科歸屬,需要以學理知識教育和引導學生。”[10]
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為青年學生“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是每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職責。因此在強調話語科學性的同時,也必須堅持人文性的統一。面對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的青年學生,以情化人、以情動人往往比死板說理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使青年學生既能感受科學的深度,也能體會情感的溫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話語學理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在教材建設、授課內容和話語表達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力量與邏輯脈絡。既要深耕教材,保證教材基本內容、基本遵循不變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增加新的內容、新的解讀,也要重視思政課程話語表達的人文關懷,將小課堂與大社會相結合,將理論教育與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相結合。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新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已成為必須。進入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不同文化與思潮在世界范圍內交融交鋒、博弈激蕩,給高校思想政治話語構建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也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1.復雜環境對思想政治話語建構帶來外部沖擊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面臨著復雜的外部環境。各類社會思潮往往通過文學、電影、網絡等多種形式,無形之中進入青年學生的現實生活,如果不加以甄別對待,容易導致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產生。
從西方話語對我國的影響看,當今社會生活中的諸多詞匯、知識結構、話語表達等很多是“舶來品”,在此之中,西方一些帶有意識形態的話語,如新自由主義等,將自己包裝成理論研究、學術探討,通過一些基金會等形式進入我國思想領域,偽裝成綜藝、娛樂等進入我國大眾視野,形成多種思潮與話語相互交纏的復雜形態。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學術研究、基金資助、文化交流等形式進行意識形態的闡發,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同時通過一些影視、動漫、綜藝等作品暗含意識形態內容,使得部分青年難以察覺出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屬性。
從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看,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結構與大眾話語也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方式、言說方式與宣傳方式產生了一定影響。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有著更高追求。在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背景下,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正在被深度調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使其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同時,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和個體需求的不斷崛起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好地順應個體差異和多元文化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具前瞻性和創新性,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素養的提升。相應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與時俱進宣講時代的新變化、生活的新樣貌、社會的新動態。
相應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會與時俱進宣講時代的新變化、生活的新樣貌、社會的新動態。但當前社會現實中的發展不充分、不均衡有時與人民群眾的更高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忽視社會發展、轉型與變革的從長期性與規律性,將這種正常的發展歷過程性落差片面轉換為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方式、宣傳方式不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引領作用遮蔽,形成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新挑戰。
2.多元情境對思想政治話語建構產生內在矛盾
從話語的表達方式與效度看,社會外部環境的變化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表現為多元內生情境中思想政治話語建構的張力。
首先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與表達方式滯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往往具有理論的邏輯性、思維的嚴謹性、表達的規范性特征,這種話語范式在進行理論宣講、教科書編撰、政治宣傳等方面具有正統與必要性。缺點是容易乏味,激發不了聽眾的興趣,話語效度往往不高。伴隨技術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革新,相對應的分布式、散點式的“去中心”型敘述與表達方式相對易被青年學生所接受, 一些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自上而下”式的傳遞方式會使青年學生感到不適甚至抗拒。尤其是自上而下傳遞的話語在青年學生看來又是長篇累牘的“說教”,更加會影響話語接受的效度。
其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往往顯得僵化,缺乏靈活性。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特別是那些“宏大敘事”的方式,使得青年學生難以真正從心底接受并內化這些知識。從受眾的角度來看,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交往持有枯燥、乏味、說教式的政治課這樣的刻板印象,認為其內容缺乏新意,形式也顯得陳舊。
3.網絡場域對思想政治話語建構帶來新興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我看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11]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網絡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語境已經成為思想政治話語建構的新陣地。自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絡與信息的海量獲取正在潛移默化消解青年學生對傳統權威話語的認同,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必須搶占網絡和自媒體等新形態陣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輻射范圍與傳播效率,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首先,人人都有發聲權的自媒體時代,一些網絡紅人、大V等通過自身的方式影響著青年群體。這種人人都能表達的情境使得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話語成為了網絡眾多話語中的一部分,喪失了傳統的“權威性”,甚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及時關注互聯網信息,就會存在“信息差”。因此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互聯網時代反而容易陷入“失語”。在這種語境中,為了迎合市場、迎合大眾口味出現的低俗化、娛樂化甚至暗含著西方意識形態的話語就會暗中滋生。
其次,互聯網時代的這種信息差容易產生“繭房”效應。人們受到自身的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影響,往往容易將自己陷入自媒體時代的“信息繭房”中,甚至逃避現實社會,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孤島”。將此類情況代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會出現新的信息隔閡。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為了講好道理,則需要充分掌握各種信息資源、現實案例,表達方式需要與時俱進。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2] 奮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把握新特點、新挑戰基礎上,需要深入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直面發展所面臨的內在矛盾與外在沖擊,奮力提升思政話語的引領力、凝聚力與影響力。
1.優化思想引領: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有力 ”
思想引領與青年學生意識形態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核心內容。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多用宏大敘事的話語形態,話語議題有時缺乏對生活實踐的觀照,容易脫離于社會現實生活之外。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如何通過合適的話語表達將道理講好,優化話語解釋力,樹立話語引領力,增強話語感染力,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化話語的問題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需要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邏輯,圍繞問題開展,形成研究與實踐的“問題意識”。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構建的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也不是坐在書齋中空想出來,而是扎根實踐,在實踐中生成,并且用于指導實踐與解決具體問題。扎根本土、立足時代、直面當下是高校思政話語轉換的必由之路。具體來說,要尋找高校思政教育問題域,并且總結和提煉知識與經驗,形成高校思政話語自覺。
二是要增強理論創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創新,就是以問題為導向,關注社會需求,聚焦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新的思維方式、新的表達形式、新的話語媒介,為青年學生呈現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話語內涵。正如有學者指出:“辦好新時代思政課絕不能摒棄過去、推翻重來,而是要通過探索新形式、新內容、新方法實現補短板、強弱項目標的同時,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把握客觀規律、用好基礎條件達到固根基、揚優勢的目的。”[13] 步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扎根中國大地,突出問題意識,契合時代主題,提升引領力與說服力。
三是提升話語的科學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否具有科學性,能否被青年學生“入耳入心”,并且為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落實,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引領力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需要有自身的學理與邏輯,擁有自身的話語范式,這種話語范式必須具備理論深度,高校的思政課決不能成為學生不愿聽、不愛聽的“水課”,而應當成為有思想、有理論的“金課”。
2.強化價值凝聚: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溫暖 ”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話語的屬人性、為人性、育人性要求不斷強化價值凝聚。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教育者要為青年學生人格塑造、理想信念的養成持續提供價值層面的養分,既要保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要積極為他們解決成長中面臨的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讓青年學生能夠從思政課中感到價值關懷與人文關懷,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將意識形態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核心內容。青年學生處于人生重要的關口,一旦放松了意識形態教育,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意識形態輸出的重要扎口,必須“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4]
二是凝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價值載體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想要提升信度與效度,就要充分觀照青年學生的價值與情感訴求,凝成價值載體的合力。這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進行內在價值的宣傳與聚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青年學生所思所想深切連通,也要充分發揮新時代多樣話語載體的合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真正能夠在青年學生中“入耳入心”。
三是要彰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親和力。生動有溫度的話語風格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適度的親和力能夠更好發揮話語情感推動和價值引領的作用,能夠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關懷、文化關懷、情感關懷的重要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只有貼近青年學生,與學生交朋友,增強情感,發自內心,才能打動人、感動人,提升信度才能運用真理、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感召學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透抽象難懂的科學理論,促進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的日常轉換。
3.提升話語感染力: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鮮活”
當代青年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與自媒體成長的一代,他們開放且自信、活躍且獨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具感染力,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構“接地氣”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話語。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真正貼近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就是要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既“頂天”又“立地”,既深刻又鮮活,既能起到意識形態引領作用又能讓青年學生喜聞樂見。在思政課堂中,采取融會貫通的方式,讓知識鮮活具有生動意義,避免生搬硬套。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融入專業課程中,通過“三全育人”將冷冰冰的知識點具有生命力。高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教育管理人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實踐主體,通過課堂、網絡、社區等多平臺全方位開展“三全育人”的教育實踐。
充分發揮思想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等功能。
二是要善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多維場域。其中最重要是把握和運用好思政課這一思政話語傳達的主陣地。同時,關注與把握思政話語的網絡陣地,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生動活潑地闡述思政話語。[15] 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鮮活性、實效性、針對性。
三是善用、活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新媒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突破傳統話語模式、探索新型話語路徑,關注社會熱點,拓展話語來源。充分使用新媒體、短視頻、人工智能等新方法、新媒介來提升話語的效度,增強話語認同。在形式與載體上多運用新興媒體平臺,積極與青年學生構建對話場域,增強自身吸引力與接受度,擺脫古板教條的邏輯論證,將“宏大敘事”的刻板印象轉變成“鮮活生動”又“有理有據”的說服。
參考文獻
[1][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 05-19(1).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45.
[3] 王向明,楊璐靜.“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探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28.
[5]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1).
[6] 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4.
[7] 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43.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9]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1).
[10] 包麗穎,任寶龍.“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論斷的意涵特質、價值旨歸及實踐指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3):83-87.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3.
[12]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13] 楊曉慧.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的主要成就、重要經驗和創新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3):4-10.
[14]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2023:193.
[15] 代玉啟,朱惠羽.講故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現方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8):7-11.
[責任編輯:孫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