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植中藥材不懂技術,產量和質量不理想。現在好了,在種植專家的指點下,山窩窩里種出‘金疙瘩’。”貴州林貝天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黃訓發激動地說,公司在七星關區種植中藥材約2000畝,以天麻為主打產品,年收益超過1200萬元。
得益于科技特派員、畢節市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彩云等專家的精心指導,黃訓發的公司種植的天麻畝產提高到300—350公斤,產量和品質得到“雙提升”。
王彩云主要從事中藥材栽培與應用專業技術研究,助力畢節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我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采取‘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措施,全力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王彩云說。
畢節市是貴州省天麻主產地之一。2023年,畢節市天麻種植面積為20.24萬畝,將近全省天麻種植面積的一半,天麻產業已成為畢節市林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雖然畢節市發展天麻產業歷史悠久,但仍存在種植技術不規范、產量質量不穩定、資源混亂、中高端健康產品缺乏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天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攻克難題,畢節市致力于研究應用天麻產業化關鍵技術,以科技的力量賦能產業振興。
開展天麻“兩菌一種”優勢資源篩選及良種繁育。畢節市從省內外收集天麻種質資源57份,建成天麻種質資源圃8.6畝,經雜交育種試驗與引種栽培試驗,初步篩選出高產天麻1個、優質天麻1個,建成天麻良種繁育基地25.8畝。畢節市完成綠天麻、烏天麻、紅天麻的細胞學研究,得到完整的天麻染色體形態特征;完成26份天麻資源的SSR分子標記,篩選出適用于天麻SSR分子標記的引物3對,構建了天麻資源的系統進化樹。
從省內外收集到蜜環菌19份、萌發菌5份,并進行分離、純化、培養及田間栽培試驗等,畢節市初步篩選出優質蜜環菌菌株1株、優質萌發菌菌株1株。完成蜜環菌、萌發菌資源的ITS分子標記及基于IGS、延伸因子基因的遺傳多樣性分析,成功構建蜜環菌、萌發菌資源的系統進化樹。
通過對天麻化學物質進行系統解析,畢節市共鑒定出38個化學成分,其中包含天麻素及天麻素苷元結構化合物30個,為天麻功能成分的開發利用、天麻健康產品開發及產業化提供了依據。對25份畢節產天麻樣品的農藝性狀及多指標成分進行分析,初步制定出畢節市天麻質量標準。
畢節市與中山大學、貴州九龍天麻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天麻西洋參枸杞子酒等10個新產品,取得注冊備案批準的產品5個;其中天麻西洋參枸杞子酒、天麻粉、天麻切片3個產品實現了產業化。
在天麻保鮮及貯藏技術研究方面,通過開展不同包裝材料、保鮮劑、保鮮時間、貯藏時間對天麻外觀、腐爛發生率、質量損失率的影響試驗,畢節市篩選出了既能保持天麻有效成分含量、又可將天麻保鮮時間延長至45天的方法2種,并建立了天麻保鮮技術體系。
在仿野生天麻規范化種植集成及示范基地建設方面,畢節市在七星關、大方等縣(區)開展了種麻大小、種植密度、播種時間、不同菌種、不同菌材及不同分型等栽培試驗,集成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技術體系,完成林下天麻仿野生種植技術集成示范9183.51畝,總產值達2280.86萬元。
自開展天麻研究工作以來,畢節市申請天麻相關發明專利11件,組建天麻研發人才隊伍25人,開展天麻種植、生產等技術培訓1200余人次。
推動半夏種植業發展,畢節市積極開展半夏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以科技的力量賦能產業振興。
開展半夏優良品種選育研究。近5年來,畢節市半夏科技項目共獲立項9個。收集到50余份半夏種質資源,畢節市從中初步篩選出半夏優良資源10余份,建成半夏種質資源圃3畝。經多年連續引種栽培試驗,2023年,畢節市選育半夏“中雙1號”“中豐1號”新品種2個。提出半夏八倍體鑒定方法,為半夏植株進化分析、發育過程及功能基因研究奠定基礎。
在赫章縣河鎮鄉建立新品種“赫麻芋1號”良種繁育基地114.76畝,經測產,該品種平均畝產達869.06 公斤。
經技術改進,畢節市形成了一套適宜畢節區域的半夏生產機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經機械采收和人工采收對比,機械采收成本降低近50%。通過雙減(減農藥和減化肥)栽培技術研究,在配施生物有機肥的條件下,可減施20%的化肥和農藥,為助推畢節半夏高質量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開展密植半夏抑草、覆草抑草試驗,開展不同拌種劑防治半夏軟腐病試驗,畢節市篩選出噻菌銅、四霉素、二氯異氰尿酸等防效好的拌種劑。分離半夏內生菌30余株、病原真菌5種,并開展了異菌脲等低毒高效的綠色藥劑室內篩選試驗,為半夏葉褐斑病防治提供防治依據。
2023年,畢節市共有國家、省級、市級科技特派員462名,按照“一縣一團”組成9個服務團,建立55支產業技術服務組,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服務。截至目前,畢節市255名省級科技特派員已建設示范點(基地)145個。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畢節著力強化天麻、半夏、魔芋、黨參、刺梨、皂角、重樓等藥材的種植技術研究,助力特色產業增產增收。
“我們將把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應用‘產、學、研’等方式,圍繞全市道地藥材、珍稀貴重藥材的資源保護及合理開發應用,開展關鍵技術及共性技術研究,用科技賦能產業振興。”畢節市中藥研究所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