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水稻種植施肥技術越來越完善,這在提升水稻產量、提高水稻品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些年,人們不斷加大水稻栽培與施肥等方面的科研扶持力度,一些新技術開始應用到水稻栽培中。為此,本文主要對水稻種植與施肥技術展開探究,以期促進水稻種植增產增質。
1水稻種植現狀
水稻是目前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絕大部分地區有廣泛的種植面積,截至2023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3 000萬hm2左右,湖南省種植專用型早稻、高檔優質中晚稻分別達46.67萬hm2、106.67萬hm2。同時,推動發展再生稻面積20萬hm2等。有關數據表明,中國排名前三的水稻大省分別為湖南省、黑龍江省及江西省。雖然近些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但是隨著各類水稻種植技術、機械化水稻栽植設備的普及與應用,水稻年產量仍然呈現出增長趨勢,水稻栽培與施肥開始向機械化、智能化及技術化等方向轉型。此外,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地區水稻品種處于不斷優化過程中,農業科學研究人員所培育出的高質量水稻品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產量更高且質量更優,這些均為水稻高產奠定了基礎。整體而言,水稻栽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現代水稻栽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滿足了現階段市場消費者對高質量水稻的迫切需求。
2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在研究中發現很多種植人員存在技術應用及施肥誤區,這主要是由種植人員對各類種植技術不了解所導致,例如水稻浸種目的是殺死種子表皮病原體,而在藥劑浸種時需要嚴格控制浸種藥劑質量,不能隨意改變浸種藥劑濃度,不能使用廢液藥劑浸種,且不能使用滲漏容器浸種。除此之外,在浸種過程中還需要避開強光,且需要依據當地病蟲害發生類型科學選擇浸種藥劑,但是在浸種時很多種植人員并不明確浸種工作技術要點,存在隨意調整浸種藥劑濃度及反復使用浸種藥劑的情況。此外,由于各地區氣候、溫度存在差異,很多種植人員未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而隨意選擇種植技術,例如播種育苗及移栽時間不確定、未能按照土壤實際情況展開施肥工作等問題,這些均會對水稻正常生長造成影響。水稻種植所要考慮的內容與因素較多,種植人員通過掌握水稻栽培要點能夠起到增產增質的效果,提升水稻產量與品質,未來仍然需要有效發展和創新水稻種植技術,以此使國內水稻種植產業走向成熟。
2.1選地
選地是水稻種植的首要工作,營養物質充足、排灌能力強的土壤條件能夠提供水稻生長的必要條件,提升水稻抗逆性,同時能夠降低各類病蟲害對水稻生長的威脅。在選地過程中,種植人員首先應依照水稻生長特點確定栽培地塊,水稻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較大,且喜愛陽光和高溫,種植人員應確保所選地塊周邊存在充足的灌溉水源,且地勢起伏不宜過大,以此保證水稻的采光需求;其次,土壤肥力是決定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種植人員還應確保所選地塊土壤中各類營養元素的充足性,研究表明偏酸性的沙土或黏土非常適合水稻生長,如肥沃沙土不僅能夠滿足土壤對營養物質的需求,而且還能夠確保土壤透氣性和吸水性[1];最后,在選地過程中要自覺避開工業區,這是由于工業區會排出大量的污染物,而這些污染物將會對水稻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附著在水稻葉片表層的灰塵會影響水稻光合作用。
2.2選種
選種也會直接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水稻選種參考依據較多,常見參考指標包括產量、品質、抗病害能力、抗旱澇能力及抗倒伏能力,水稻選種并沒有統一標準,首先,當種植地區水稻病蟲害頻發時,種植人員應選擇抗病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若當地旱澇災害頻發,則應選擇抗澇抗旱能力較強的品種;其次,種植人員應結合當地氣候環境針對性選種。在選種過程中需要注意水稻種子質量,通常情況下應選擇籽粒飽滿、富有光澤、無蟲蛀、無殘缺的水稻種子。
2.3種子處理
水稻種子處理作用是提升種子萌發率、提高水稻抗病蟲害能力等。首先,在種子處理階段應通過風選、機選等方式剔除品質較差的種子,在處理完成后展開高溫曬種工作,一方面可以確保種子始終干燥,另外通過高溫還能夠殺死種子表皮細菌,種植人員應選擇晴天曬種,避免將種子直接晾曬在水泥地中,曬種時間通常為1~2 d,曬種時需要及時翻動種子;其次,在育苗前還需要做好藥劑浸種,藥劑浸種目的是促進水稻種子萌發,此外還能夠提升水稻對各類病蟲害的抵抗能力[2]。
2.4播種
水稻播種工作重點是確定播種時間及播種方式等,種植人員需要依據所選水稻品種、溫度、濕度及病蟲害發病規律等因素確定水稻播種時間,國內種植水稻的地區較多,且各地區水稻播種時間并不統一,通常情況下當外界溫度達到20℃、濕度達到80%時即可播種。以湖南省邵陽市為例,當地以種植早稻、晚稻及單季稻水稻品種為主,早稻種植品種包括陵兩優268、陵兩優211、中嘉早17、株兩優819、潭兩優83、中早39、湘早秈32號、湘早秈42號、湘早秈45號等。晚稻種植品種包括湘晚秈13號、湘晚秈 12號、玉針香、五優華占、天優華占、欣榮優華占、豐源優229、五優308等。單季稻種植品種包括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C兩優華占、黃華占、準兩優608、隆兩優華占、晶兩優華占、晶兩優534等。邵陽市早稻品種全生育期通常為110 d左右,通常在3月底~4月上旬開始播種育苗,在4月底~5月初移栽,7月中下旬時即可收割,而晚稻水稻全生育期通常為120 d左右,晚稻常在6月底~7月初播種,7月底移栽,10月下旬~11月上旬收割。單季稻生長周期較長,最長能夠達到150 d,因此單季稻需在4月中旬~5月上旬播種,5月中下旬移栽,9月初~10月初可收割。值得注意的是,在水稻播種前種植人員還需要做好土壤處理工作,以此控制水稻在出苗后感染病蟲害的風險。
2.5移栽
當水稻秧苗生長到一定高度后就需要開展移栽工作,在水稻移栽前需要做好移栽田塊處理,可以施用基肥及精細耙地等,以此滿足水稻對環境的需求。其次,種植人員需要科學確定水稻移栽時間,無論是過早還是過晚移栽都會對水稻生長質量造成影響,如在5月上旬播種育苗,則需要在5月下旬展開移栽工作。最后,種植人員需要依據地塊肥力、所選品種等因素確定移栽密度,這也是決定水稻種植產量的關鍵因素,若土壤肥力較高,水稻移栽密度應當達到55萬~75萬株/hm2,若土壤肥力較差,移栽密度應控制在45萬株/hm2內。
3水稻施肥技術要點
施肥是水稻栽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一環,通過科學施肥能夠提升水稻產量和品質,并降低水稻感染各種病蟲害的概率。水稻施肥所遵循的原則較多,需要控制施肥時間、用量及頻率等,提升肥料利用效率,避免由于土壤營養元素不足而引發的生長緩慢等問題,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有機肥與無機肥使用
在水稻施肥環節首先需要確定有機肥與無機肥用量,并按照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的原則展開施肥。首先,水稻生長前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較少,此時應積極施用有機肥,減少或避免施用無機肥,若過量施用無機肥還會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而水稻生長中后期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需求量明顯增加,此時施用有機肥則很難滿足水稻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因此可以適當增加無機肥用量。其次,在施用肥料前種植人員還需要掌握無機肥與有機肥的肥料特性及水稻的需肥規律,并以此針對性地制定施肥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并解決肥料殘留問題。無機肥通常指尿素、碳酸氫銨等化學肥料,這些肥料在施用后見效快,但是會對土壤理化性質等造成影響,而有機肥主要指經過腐熟的動物糞便,有機肥肥料見效慢,但是能夠起到改變土壤結構、持續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作用,且不會產生殘留問題。最后,重視水稻育苗期與幼苗期時的施肥工作,在育苗期時充足的營養能夠促進水稻幼苗的生長速度,正確認識有機肥和無機肥施用方式,科學施用肥料,可以穩步提升肥料有效利用率,使水稻高產[3]。
3.2精確施用無機肥
無機肥指化學合成肥料,這種肥料的優勢在于見效快、增產效果明顯,水稻種植中最為常見的無機肥包括氮肥、磷肥與鉀肥。首先,水稻包括兩個需氮高峰期,第一是水稻分蘗期,第二是水稻插秧后7~8周時,此時水稻肥料供給不足將會引起潁花退化問題,并對水稻產量造成一定影響,但是氮肥用量并非越多越好,如在分蘗期施用氮肥過多會引發水稻無效分蘗情況;其次,磷肥也是水稻生長中的重要營養物質,但是水稻生長階段對磷肥的需求量僅為氮肥的 50%左右,水稻生長前期對氮元素的需求量最大,且后期各生長階段均需要磷肥支持,其中幼苗期與分蘗期對磷元素的需求量最大,在插秧后3周時需磷量達到頂峰,此時磷肥需求量約占水稻整個生長周期磷肥用量的54%。水稻分蘗期磷肥不足,會對水稻干物質形成造成影響,進而對水稻產量造成影響;最后,水稻生長階段對鉀肥的需求量最大,在水稻抽穗開花后對鉀的需求量開始衰退。幼苗期水稻對鉀元素的吸收效率并不高,且鉀元素不足不會影響到水稻分蘗,水稻對鉀的需求高峰是分蘗盛期到拔節期,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抓住這2個關鍵時期,并適當補充鉀肥。
綜上所述,水稻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水稻栽培要點較多,而水稻栽培與施肥技術又是決定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為此,種植人員需要明確各類種植要點,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選擇田間管理技術,以科學化理念指導水稻種植,發揮技術優勢,以此為水稻產量和品質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潘雪梅.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升水稻種植效益[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1):232-234.
[2]張明全.水稻種植技術與施肥管理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9):160-161,163.
[3]向建巧.優質水稻田間施肥管理技術[J].種子科技,2023(11):89-91.
(湖南省隆回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羅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