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山區水稻種植面臨著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挑戰。該地區以其多變的天氣、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生態環境為特征,對水稻生長產生了顯著影響。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如何在保證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同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了該地區面臨的重要課題。當前,改進水稻種植技術、優化病蟲害管理是提高貴州省山區水稻種植效率和生態可持續性的關鍵。
1貴州省黔南地區地理和氣候特點
黔南地區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接近廣西丘陵,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該地區平均海拔約為997 m,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3.6~19.6℃,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雨熱同季,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1 100~1 400 mm,是貴州省多雨地區之一。由于受到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影響,該地區降雨量較多。在地理特征方面,黔南地區處于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的過渡斜坡地帶,地勢北高南低。該地區最高點為斗篷山,海拔1 961 m,而最低點在羅甸紅水河出境處,海拔242 m,兩者相差1 719 m。地勢差異為黔南地區提供了獨特的地理環境。此外,黔南地區擁有多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河流的源頭,擁有豐富的水資源,適宜種植水稻。
2貴州省山區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2.1選種
選擇可適應貴州省山區特有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多雨環境的水稻品種,此外所選品種應適應地勢起伏較大、土壤類型多樣的條件。考慮水稻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多變氣候條件下的產量穩定性。選用歷經多年實踐檢驗,表現出較高穩定性的品種。選擇對當地常見病蟲害具有較強抵抗力的品種,如抗稻瘟病、白葉枯病等。選擇高產品種,同時考慮其對肥料和水分的響應性。高產品種應具備良好的分蘗能力和較強的光合效率。推薦品種包括:T香優557屬于秈型三系雜交稻,適宜在貴州省早熟雜交秈稻區種植,具有生長穩定性的優勢;野香優油絲屬于秈型三系雜交水稻,適合在桂北、桂中和桂南稻作區作為早、晚稻種植;泰優808株高為113.5 cm,每穗粒數212.6粒,結實率83.3%,千粒重27.4 g,可達到良好的種植效果;黔優301為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由金23A和黔恢301配組雜交而成,抗病害能力較強;瀘香優5648屬中秈三系雜交稻組合,全生育期平均142.45 d,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
2.2土地準備
水稻生長理想土壤pH值范圍為5.5~6.5。在貴州省山區,由于天然土壤條件的差異,pH值可能會有較大波動。若pH值低于5.5,表明土壤偏酸,可能需要施用石灰以調節酸堿度。土壤應含有至少2%~4%的有機質。有機質含量直接影響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長。若測試結果低于2%,則需要通過施用有機肥料或采取綠肥作物輪作等措施來提高有機質含量。水稻生長需要氮(N)、磷(P)、鉀(K)等主要營養元素。水稻對氮需求量大概在每公頃100~150 kg。若進行土壤測試時,顯示氮含量低,則需及時增加氮肥施用量。測定土壤粘土、砂石和有機質比例,以評估土壤的排水性和保水性。在山區斜坡地,土壤排水性可能較強,需要特別注意水分管理。
2.2.2實施翻耕和整地
翻耕應達到15~20 cm深度,以確保形成松散土壤層。該深度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透氣性和滲水性,同時有利于根系延伸和發展。翻耕后,需對大塊土壤進行破碎處理。土塊破碎有助于增加土壤表面積,提高土壤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同時,破碎的土壤更易于根系穿透和擴展。翻耕和破碎后,需對田地進行平整。在山區中,平整土地對于水分管理尤為重要,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確保均勻的水分分布。土地平整應確保表面平滑,排水良好。在整地過程中,需要同時考慮排水和灌溉系統的建設。在山區,適當的排水系統可以防止過量降雨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根系淹水,而有效的灌溉系統則確保在干旱期間能夠及時補充水分。翻耕和整地時,應考慮保護和維持土壤的有機質和養分。在必要時,可在翻耕過程中添加有機肥料,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結構。
2.3水源管理
在進行灌溉系統規劃與建設時,針對貴州省山區地理特點,建議所采用的灌溉系統應具備靈活性、高效率的優勢。例如利用現有的自然水體(如山間溪流)建立包含主渠道和支渠道的灌溉網絡,其中主渠道寬度約為1.5 m,深度約為1 m,支渠道寬度約為0.5 m,深度約為0.5 m,以確保足夠的水流量和灌溉范圍。采用有效的水土保持技術是維護土地生產力和防止水土流失的關鍵。其中,梯田建設是最常見的水土保持技術之一,梯田寬度通常在3~5 m,每級梯田高度控制在0.5~1 m,以減少水流沖刷力和土壤侵蝕。另外,種植水土保持植物,如狼尾草或苜蓿草,這些植物的根系能有效固土和改善土壤結構。在斜坡較大的區域,建議安裝防水保土網,每平方米網眼大小約為10~15 cm,以防止大雨期間的土壤流失。由于貴州省山區多雨,需做好排水管理,建議可在田間建立排水溝渠,溝渠寬度約為0.5~1 m,深度約為0.5 m,確保及時排除過量降水。在低洼地區或多雨季節,建議安裝排水泵,每小時排水能力不得低于1 0000 L,以防止田間積水。
2.4播種和移栽
2.4.1播種
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適當處理,如浸種、催芽等,以提高發芽率。將種子浸泡在水中24 h后,再置于濕潤環境中進行催芽,直至種子胚芽長度達到1~2 mm。
在貴州省山區,直播可播種方式較為必要,可在平坦或輕微傾斜的田地中應用。直播時,種子密度應控制在每公頃約60~80 kg,以確保足夠的生長空間,并達到營養供應的需求。播種深度應控制在1~2 cm。過深播種會影響種子發芽,而過淺則容易受到鳥類和昆蟲的侵害。
2.4.2移栽
在苗床中培育健康稻苗。苗床土壤應富含有機質,土壤深度至少20~30 cm,以保證苗床土壤肥沃和水分保持能力。在移栽時,控制定植密度和行距。通常,每平方米移栽25~30株幼苗,行距保持在20~25 cm,植株之間距離約為15~20 cm。
選擇適宜的移栽時間是確保稻苗成活和生長的關鍵。在貴州省山區,需選擇在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凍后進行移栽,以避免寒害。
2.5施肥
2.5.1肥料類型和比例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建議結合使用有機肥和化學肥料。有機肥(如農家肥、堆肥等)以便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通氣性。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建議為1:0.5:0.5。具體量根據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種的需求進行調整。例如每公頃可施氮肥80~120 kg、磷肥40~60 kg、鉀肥40~60 kg。
2.5.2施肥時機和方法
基肥是在播種或移栽前施用,以確保土壤中有足夠的養分支持早期生長。基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每公頃施用有機肥量約為3 000~5 000 kg。追肥分階段進行,通常在水稻分蘗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進行。追肥主要以化學肥為主。氮肥施用可促進水稻生長和提高產量。每次追肥量約每公頃20~30 kg。施肥時,應均勻地將肥料撒施在田間,避免肥料直接接觸水稻根部,以防燒根。在施用液體肥料時,可通過灌溉系統均勻分布。
3貴州省山區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
3.1典型病蟲害識別
稻瘟病表現為水稻葉片出現灰白色或淡黃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枯死。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感染白葉枯病后,葉片出現白色條紋,逐漸枯萎。這種病害由細菌引起,常在濕潤環境中快速傳播。稻飛虱造成葉片黃化和萎縮,嚴重影響水稻生長。稻飛虱是一種常見的蟲害,在溫暖多雨環境中高發。
3.2生物防治與綜合管理
3.2.1生物防治方法
引入天敵,放養捕食性昆蟲或天敵微生物,以自然控制害蟲數量。例如放養瓢蟲來控制蚜蟲,或使用拮抗真菌控制真菌性病害。使用生物源農藥,如微生物農藥(細菌、真菌或病毒制劑)和植物源農藥,這些農藥通常對非靶標生物和環境友好。利用某些天然化合物或生物制劑來誘導植物產生抗病蟲害的能力,從而增強植物自身抵抗力。
3.2.2綜合病蟲害管理(IPM)
通過輪作種植不同類型的作物,打斷病蟲害生命周期,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
種植抗病蟲害品種: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考慮到氣候及地理特點,種植對常見病蟲害有抗性的水稻品種,屬于預防和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有效手段[1]。合理施肥和灌溉。避免過量施肥,特別是氮肥,過量氮肥可能增加某些病蟲害的發生風險。同時,合理的灌溉管理能夠減少病害發生。定期清除田間雜草和殘留作物,減少病蟲害潛在棲息地。
3.3掌握正確的化學防治方法
3.3.1選擇適當的農藥
在選擇化學藥物時,需根據病蟲害種類和嚴重程度選擇特定的化學農藥。使用針對性強的農藥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此階段,需考慮使用低毒性和高效率的農藥,以減少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潛在風險。
3.3.2正確的施藥時機和方法
針對施藥時機和方法,可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進行防治。避免在大風或雨天施藥,以防藥物流失。使用合適的噴霧設備,確保藥液均勻覆蓋植株。控制噴霧量,避免過量施藥[2]。
綜上所述,通過合理選擇水稻品種、改善土地管理、實施有效的施肥計劃及采用綜合病蟲害管理措施可以在確保產量和品質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這些措施為貴州省山區水稻種植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實踐指南和科學依據,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陳金梅,池再香,湯翠,等.貴州西部近6a溫度變化對水稻大田生育期的影響[J].中低緯山地氣象,2022,46(4):69-74.
[2]唐會會,張習春,龍武華,等.不同水稻品種(系)在貴州山區稻蝦共生系統中的適應性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2(11):24-28.
(貴州省貴定縣盤江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羅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