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威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學、美術、技藝、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這些非遺資源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對于推動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及促進地方文化宣傳,具有重要作用。武威非遺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知名度不高,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與精細化規劃利用。當前,武威地區要加強非遺項目保護與研究,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合理融入文藝作品、文創產品、校本教材、旅游空間,加強包裝宣傳,打造特色品牌,助力武威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武威地區; 非遺資源; 文化傳承; 文化保護; 活化利用
[中圖分類號] K892.24"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24)04-0118-08
武威歷史悠久,自然景觀豐富,文化遺存眾多。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博大厚重、獨具魅力的涼州文化。武威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涵蓋文學、美術、技藝、醫藥、民俗等方面,是涼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非遺項目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鮮明西北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特征,是發展武威文旅事業的一筆寶貴財富。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
武威非遺資源豐富,邁入新發展階段,做好非遺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正當其時,要積極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提高活化利用水平。同時,樹立品牌意識,促進對外宣傳,弘揚非遺文化中蘊含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內涵,實現武威非遺資源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
一、武威地區代表性非遺項目
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武威全市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64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級29項、市級107項、縣級221項。代表性傳承人472人,其中國家級3人、省級49人、市級148人、縣級272人。先后設立河西寶卷、民勤小曲戲等非遺傳習所15個、非遺綜合展館3個、非遺傳承基地2個[2]。近年來,社會關注較多、影響力較大的非遺項目主要有涼州寶卷、涼州賢孝與涼州攻鼓子。
(一)涼州寶卷
寶卷文化曾經是河西走廊一顆十分璀璨的明珠。2006年5月,河西寶卷被整體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屬于武威地區的寶卷被稱作“河西寶卷·武威”,因為武威古稱涼州,所以“河西寶卷·武威”又稱作“涼州寶卷”。涼州寶卷流行于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古浪縣干城鄉、黃羊川鎮、古豐鎮、大靖鎮,天祝縣朵什鎮、西大灘鎮等地,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盛行于明清。
涼州寶卷可分為長篇寶卷和短篇寶卷兩種。短篇寶卷又被稱作“小寶卷”,是一種短小精悍的寶卷形態。寶卷的內容涵蓋佛教、歷史、神話、傳說、寓言等多個領域,表演形式有說有唱,開頭是定場詩,結尾為勸善詩,由一人或兩人主唱,眾人和聲,講述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表達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涼州寶卷說唱語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說唱者通常使用扁鼓、簡板、碰鈴敲擊節拍,以節奏為主,使用的調式主要有七字調、十字調、五更調、蓮花落四種,念卷時根據不同內容套用不同調式[3]。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娛樂方式多樣,使得人們對傳統民間藝術缺乏興趣和關注,寶卷曲目和說唱技藝面臨失傳危險。武威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成立了涼州寶卷傳習所和研究院,組織專業人員對寶卷進行搶救性保護和整理,保存了卷本,提高了涼州寶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涼州賢孝
涼州賢孝是流行于武威市周邊的一種敘事性民間說唱藝術。2006年5月,涼州賢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州賢孝通常由一位盲人演唱者懷抱三弦,自彈自唱,講述古今故事,勸化聽眾“出世為賢,居家盡孝”,故稱“賢孝”,也被稱作“涼州勸善書”。
涼州賢孝最晚產生于元末明初。唱本內容涵蓋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一般由開頭、正文、結尾三部分構成,主要表達傳統忠孝的價值觀念。演唱者以三弦、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選用符合演唱內容、結構、情感的曲牌,使用涼州方言土語,樸素生動,鄉土氣息濃厚。表演時,賢孝藝人會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聲音、情感,嗓音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沉婉轉,憑借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表現力,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讓人仿佛身臨其境[4]。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涼州賢孝也面臨觀眾流失、傳承人缺乏等問題。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民間藝術,需要多方合力,在政策、資金、宣傳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傳承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提高社會影響力;通過開設培訓班、舉辦比賽等形式,吸引、選拔、培養更多有文化的明眼人、音樂人加入保護傳承隊伍,使涼州賢孝煥發新的生機。
(三)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于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楊家寨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州攻鼓子的產生和發展與西涼樂舞的歷史同步,是一種古代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攻鼓子的表演隊伍一般由幾十人甚至數百人組成,五人為一對,十人為一組。表演者均為男性,頭戴黑幞帽,上插兩支野雉翎,帽邊插扇形白紙花,身穿黑色太保衣,腰挎紅色鼓子,雙手握鼓槌。其基本打法用四句口訣概括,即“雙手胸前劃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步踏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攻鼓子陣法變幻多樣,主要有“兩足對壘”“四門斗敵”“登高望遠”“猛虎出山”等陣形[5]。舞者動作剛勁有力,鼓點強弱不斷變化,表演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展現出古代武士的英勇彪悍,體現了西北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
涼州攻鼓子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于研究古代西涼樂舞、軍旅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文化機構的不懈努力下,涼州攻鼓子知名度不斷提高,成為武威發展最好的非遺項目之一。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當地鼓團在人員、鼓譜、陣型、音樂等方面嘗試創新改變,開始吸納女性隊員,進行網絡直播宣傳,以尋求更好的發展。
二、武威地區非遺文化傳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武威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取得了不少成果,積累了不少經驗。面對高鐵開通等一系列新的發展機遇,武威地區非遺資源想要借勢發展,更好助推文旅事業提升,必須著力思考解決以下問題:
(一)理論研究不夠深入
科學的理論研究能夠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實踐效率和效果。武威很多非遺項目雖然登記在冊,被列入各級保護名錄,定期開展展示展演,但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相對缺乏。如武威非遺與地方文化的關系,與不同地區、民族、國家非遺的比較,以及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等問題研究不足。特別是非遺項目背后蘊藏的核心精神和內涵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闡釋,導致很多民眾對非遺的價值和意義認識不足,保護意識和責任感不強;缺乏科學理論指導,有影響、高質量的非遺創新成果不多,沒有形成叫得響的非遺文化品牌,制約了非遺的傳承發展和活化利用。
(二)活化利用形式單一
武威市的非遺項目大多停留在傳統手工制作和表演形式上,缺乏與現代市場的結合,產業化發展滯后,經濟效益不高,難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武威非遺與文旅融合不夠緊密,方式比較單一,一些重要非遺項目,僅限于逢年過節參與展示和表演活動。很多一般項目,大眾知之甚少,幾乎無人問津。同時,缺乏對非遺項目的整體分類評估以及“一遺產一案”的精細化規劃和利用,非遺助推文旅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果不明顯。
(三)創新宣傳缺乏人才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繼承、創新和傳播。信息時代,流量就是經濟,只有獲得廣泛的關注,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武威非遺與文旅發展方面人才結構與質量不平衡,專業人才隊伍比較薄弱,領軍人才少,缺乏高水平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利用網絡營銷和新媒體手段宣傳不足,非遺項目整體知名度有待提高。
三、武威地區非遺資源活化利用措施
(一)重視非遺資源的保護和研究
1.推進數字化存儲保護
隨著老一輩非遺傳承人的離世,很多非遺項目面臨失傳斷代的風險,對非遺資源進行數字化存儲刻不容緩。相關部門應積極利用高清攝像、三維掃描等技術,全面、細致地記錄非遺項目的表演、制作過程、技藝細節、傳承人講述等內容,建立數字化檔案庫,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永久性。打造非遺數字化互動展覽平臺或線上博物館,突破地域限制,讓非遺在網絡空間中快速、廣泛地傳播,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瀏覽豐富的非遺展品、圖文資料和視頻介紹,為研究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資料獲取途徑,推動非遺研究深入開展。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模擬傳統手工藝制作場景、民間藝術表演場景等,為人們提供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增加對非遺的興趣和感受。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分散的非遺資源進行整合、分類和管理,形成系統的數據庫,通過數據分析,挖掘非遺潛在價值和關聯,為保護策略制定和學術研究提供支持。數字化技術已成為當前非遺資源傳承保護、活化利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武威要充分學習借鑒國內、國際上重要文化機構的先進做法和成功范例,利用數字技術全面記錄保存文化遺產資源,擴大涼州文化影響力。非遺數字化保護代表性案例很多,值得借鑒的如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項目,通過數字化手段對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等進行高保真采集和呈現,實現了全球共享和遠程參觀,讓更多人領略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故宮博物院數字資源庫同樣整合了大量故宮的文物信息,包括高清圖片、3D 模型等,為研究和欣賞提供了便捷平臺。
2.加強系統化理論研究
非遺的保護利用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理論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完善的非遺學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是建立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基石[6]。通過田野調查,深入非遺項目所在地,與傳承人、當地居民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觀察,獲取第一手資料,了解非遺的傳承現狀、技藝特點、文化內涵。查閱分析歷史文獻、學術著作、研究報告,梳理非遺的歷史發展脈絡、文化背景、傳承體系,為研究提供歷史依據。非遺是一種綜合性文化現象,涉及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采用跨學科對比研究,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對非遺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拓展非遺理論研究的視野和深度。通過挖掘、闡釋每項非遺背后所蘊含的豐富而又獨特的精神內涵,形成科學完善的非遺研究理論,提升保護水平,指導各項非遺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同時,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創造更多高水平非遺成果。讓人們更加全面地認識非遺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意義,提高公眾對非遺的重視和尊重,實現非遺與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
(二)做好非遺資源的融合創新
1.創作以非遺文化為基礎的文藝作品
非遺項目根植民間,歷經長期發展,蘊含豐富文化底蘊和精神特質,為文藝作品創作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素材寶庫。非遺項目中充滿許多民間故事、傳說、神話等文化元素,承載著歷史、傳統、技藝和智慧,有很深的群眾基礎,將其融入文藝作品,創作出小說、詩歌、繪畫、書法、流行歌曲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增加文藝作品的生動情節和奇幻色彩,讓作品充滿魅力。著名作家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其中描繪了鄂溫克人的薩滿文化,包括薩滿舞、樺樹皮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事象,表現了鄂溫克人勤勞、善良、團結等品質,引發讀者共鳴和思考,為作品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涼州寶卷省級傳承人趙旭峰曾談道:“寶卷的故事性非常強,我最初準備收集它作為寫小說的范本,我發表了很多文學作品,可實際上它的最初的動力就是這個寶卷。”[7]趙旭峰以寶卷作為文學與繪畫創作的靈感來源,創作了《黃塬桃花漫》《龍羊婚》等文學作品,《鐘馗賞花圖》《春山圖》等繪畫作品,在一定范圍內取得較大反響。武威文藝工作者應更加積極從武威本土非遺資源中挖掘素材,深入研究、創新演繹,創作出更多有內涵、接地氣的文藝作品,激發起人們對武威本土文化的自豪與熱愛,促進非遺傳承和發展。當然,在創作過程中也需要注重對非遺文化的尊重和準確呈現,避免過度商業化或歪曲性改編。要在保持非遺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新和拓展,實現非遺文化與文藝作品的有機融合和共同發展。
2.加強非遺資源文創產品開發
文創產品是連接文化與市場的重要紐帶和載體。非遺資源為文創產品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源泉。其多樣的形式、圖案、技藝等可以直接轉化為文創設計元素,賦予產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個性,使文創產品區別于一般的商品,兼具實用和藝術功能,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古浪剪紙、娟秀、刺繡和編織品精巧細致,在一定范圍內受到好評和追捧。西夏陶瓷制作與西夏泥活字印刷,民勤毛氈、皮活制作,涼州三弦、花燈制作,這些技藝產出的手工藝品,稍加改造,形成量產,就是很好的文創產品。精湛的手工技藝和傳統的審美觀念賦予產品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滿足了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產品的需求,繁榮了武威文旅與經濟。為了更好地實現非遺資源與文創產品開發的有效結合,需要培養專業的創意設計人才,建立合理的開發機制,以實現非遺資源保護與文創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3.推進非遺文化融入學校教育
當下,非遺傳承面臨困境,組織優秀非遺項目進校園,有助于非遺文化普及推廣,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和了解珍貴的文化遺產,使非遺文化在年輕群體中得以傳承,避免失傳的風險。近年來,被譽為“西部鼓魂”的涼州攻鼓子,在涼州區四壩鎮九年制學校長期開展傳承實踐,已形成系統校本課程。孩子們在學習之余打打鼓,既鍛煉了身體,又體驗和感受了傳統技藝,促進了身心全面發展。應鼓勵更多學校通過開展非遺傳承人講座、工作坊、實踐課程等活動,將寶卷、民歌、皮影戲、剪紙、西夏泥活字印刷術等優秀非遺項目引進學校,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打造非遺研學品牌,讓學生親身感受非遺項目的技藝和價值,增強他們對家鄉文化的自信和熱愛,激發興趣和創造力,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
4.設計非遺項目融入旅游空間
武威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銅奔馬、西夏碑、白塔寺、武威文廟等文化遺存聞名遐邇,漢唐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鮮明,雪山天池、森林草甸、濕地綠洲、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壯觀獨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這些景點景區,能進一步豐富旅游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底蘊[8]。近年來,每逢節假日,武威市都會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活動側重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游客深度參與、體驗互動不強。全市有各級非遺項目300多項,但每次展演僅限于攻鼓子、賢孝等有限的幾項,應組織更多非遺項目參與展演展示,讓游客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表演、制作過程,深度認知非遺內涵和魅力。游客將良好的旅游體驗分享于網絡平臺,也能促進非遺文化傳承傳播,從而提升武威文旅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此外,利用旅游旺季,將武威代表性非遺項目與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等結合,定期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美食節”等活動。借鑒景德鎮“陶吧”模式,充分利用好武威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館、傳承基地、非遺傳習所等設施場所,發揮其作用,增強互動演示、體驗教學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服務,讓游客切身感受到武威非遺文化多姿多彩的獨特魅力。
(三)加強非遺資源的對外宣傳
1.精心包裝
一種文化如果失去傳播能力,那他將錯過發展壯大的機會,甚至會很快消失在歷史舞臺。非遺文化想要更好傳承發展,必須加強對外宣傳,宣傳的前提是做好包裝。“酒香也怕巷子深”,精心的包裝能夠賦予非遺文化更具吸引力的外在呈現形式,以此獲取更多人關注。通過前期對武威非遺資源的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爭取創造一批高質量非遺文化成果,以此為基礎,優中選精,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對優質非遺成果進行拍攝、配音、剪輯、文案等視覺上的創新設計和優化包裝,打造獨特、精美的非遺項目宣傳短視頻、海報、宣傳畫冊等。突出故事化呈現,提煉關鍵元素,注重特色內涵,增強文化辨識度,使其更加生動有趣,符合當代審美,形成特色品牌,吸引更多人關注。當然,包裝也要掌握好適度原則。確保對非遺項目呈現的真實性、準確性,不歪曲、不夸張、不調侃,避免過度商業化對非遺造成傷害。著眼長遠利益,堅持可持續發展,平衡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在包裝的同時不丟失非遺的傳統韻味和核心價值。
2.矩陣推廣
信息時代,多樣化的宣傳渠道至關重要。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電視、短視頻等多種途徑廣泛傳播非遺文化,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迅速擴大非遺的影響力。特別是短視頻,是當前最為直接、火爆的信息傳播途徑。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旅游、天水麻辣燙的爆火出圈,都離不開短視頻的推波助瀾。將包裝好的非遺文化短視頻,廣泛多次發布于不同新媒體平臺,形成矩陣推廣態勢。同時,邀請有影響力、正能量的文化名人、明星、網紅主播等開展合作,積極參與非遺宣傳活動,借助他們的影響力擴大傳播,提升非遺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響武威非遺文化品牌,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進而推動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直播帶貨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直播帶貨為非遺文化的宣傳提供了全新且極具活力的途徑。直播能夠打破時空限制,通過直播平臺,非遺文化可以瞬間觸達全球各地的觀眾,極大拓展傳播范圍。可以嘗試將直播間直接設在非遺文化的發源地、工作室、展示場館等地點,邀請非遺傳承人親自出境,講述非遺故事與傳承經歷,現場展示非遺文化產品的制作過程、工藝細節等,讓觀眾直觀感受非遺產品的魅力,推出珍藏版、青春版非遺產品,接受現場定制,吸引消費者購買。主播可以將非遺文創產品與武威地方農特產品進行搭配銷售,豐富商品種類。同時,在直播過程中設置問答、抽獎等互動環節,回答觀眾疑問,普及非遺知識,增強觀眾的參與度和黏性,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應,不斷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2017年,夾江豆腐乳制作技藝被列入樂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鄒三和”是夾江豆腐乳的知名品牌,2019年6月,其第六代傳承人鄒小和開始嘗試短視頻宣傳和直播,積極推廣民間傳統美食和老一輩的手藝,在抖音平臺累計吸引粉絲近1600萬人[9]。線上銷售既拉近了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傳播了非遺文化,又帶給他可觀的銷量和收入,實現了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武威應積極借鑒類似全國相關成功案例經驗,積極探索將非遺文化宣傳與直播帶貨結合起來,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四)培養聚合非遺人才隊伍
1.急需人才類型
非遺資源傳承保護、活化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點多面廣、長期積累、注重創新等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非遺領域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對人才的類型和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推進非遺資源數字化存儲保存,建立非遺數據庫,開發線上展覽平臺和互動體驗項目,這些都離不開專業的科技人才。為非遺的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理論支持和學術指導,需要專業的研究與學術人才。對非遺文化進行再詮釋和再創作,開發非遺文創產品,融入新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提升非遺文化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需要具有創新意識的藝術家、作家、設計師。將非遺與旅游相結合,策劃非遺旅游項目,制定營銷策略,需要專門的文旅項目管理人才。宣傳非遺文化,對其進行包裝、推廣,直播帶貨,這些都需要傳媒方面專業人才,包括記者、編輯、導演、攝影師等,他們可以制作出精良的短視頻、紀錄片、專題節目等,利用各種媒體平臺,促進非遺文化廣泛傳播。當然,目前最需要的還是各種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才。在如今知識碎片化,信息爆炸化的時代背景下,一些非遺項目處境堪憂,受眾群體越來越少,傳承者缺乏經濟收入,紛紛另謀出路,傳承面臨斷代危險,相關部門必須嚴格落實國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管理培養的各項措施,做好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加強傳承梯隊建設,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不斷壯大非遺項目的傳承隊伍和創新人才。聚合多方人才力量,一起發力,各盡其責,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一定會與時俱進,越做越好。
2.內外結合用才
發展利用武威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一方面,需要在市內挖掘培養人才,采用外出學習、專題培訓等方式,加快培養一批文化方面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謀求與市外人才的合作,探索柔性引才機制,通過柔性引進、項目合作、短期兼職等“人才共享”模式,積極與市外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行業專家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他們的才華與優勢,加大對武威非遺文化的研究、創作、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多渠道引進聚合人才,加強福利保障,搭建展示平臺,強化培育成長,吸引各類高水平專業人才來武威創業就業,為全市非遺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10]。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一個民族或地區的記憶、情感、智慧和創造力。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指出,甘肅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產業[11]。武威作為中國旅游標志之都,文旅資源得天獨厚,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的優勢,把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賦予非遺新的時代內涵,讓優秀非遺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繁榮文化市場,服務經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精神文化的期待和需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1-08-12.
[2]武威市人民政府網.守護“非遺”賡續文脈——武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綜述[EB/OL].https://www.gswuwei.gov.cn/art/2023/6/12/art_28482_1100821.html,2023-06-12.
[3]趙現海,張國才主編.武威歷史文化訪談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270-283.
[4]趙大泰,張學峻編著.涼州賢孝與涼州寶卷[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24:001-014.
[5]陳有順.涼州攻鼓子[J].尋根,2019,(02):139-142.
[6]張譯心.非遺學發展邁向新時代[EB/OL].https://www.cssn.cn/skgz/202311/t20231106_5694925.shtml?use_ xbridge3=trueamp;need_sec_link=1amp;sec_link_scene=im,2023-11-06.
[7]鄧丹.天梯山石窟河西寶卷傳承人趙旭峰調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22/content_5742727.htm,2023-02-17.
[9]付遠書.借力直播,非遺“酒香”出深巷[N].中國文化報,2020-06-17.
[10]張國才.武威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分析與對策[J].發展,2023,(10):85-88.
[11]深化改革勇于創新苦干實干富民興隴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N].人民日報,2024-09-14.
[作者簡介]" "張海山(1988-),男,漢族,甘肅古浪人,本科,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涼州文化。
[基金項目]" "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2024年第二批院級課題“文旅融合背景下涼州文化與非遺產品融合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