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巴舞又稱鈴鼓舞,廣泛流傳于藏族地區,是古老的藏族民間舞蹈之一。其表演內容涵蓋鈴鼓舞、唱腔、道白、戲劇、雜耍、氣功以及藏族民間舞蹈等眾多藝術元素,是向神佛祭祀、敬神、祈福平安的一種方式,擁有獨特的藝術形式與魅力,是藏族民間舞中一門綜合性表演藝術。本文通過探尋熱巴舞的歷史文化,在舞蹈基本原理視角下對作品《天地間》表演并進行分析與實踐。第一部分以動態與靜態、甩鼓與翻鼓、力度與節奏為切入點,對比動作美感、情感、鼓技的表演方式;第二部分從個人體悟出發,通過身體訓練、道具、心理的結合并運用,以肢體創造鼓點節奏、鼓面與鼓槌撞擊,兩者產生緊密的聯結性,引發人體與物體同頻共振的效應現象。本文從實踐到理論,尋求動作之間的關聯性,從舞蹈基本原理視角詮釋作品內涵,分析其意義與價值所在。
一、藏族舞蹈《天地間》動作特征分析
熱巴舞不僅是一種古老的藏族民間舞蹈藝術,還是藏族人民向神佛祭祀、敬神、祈福平安的一種方式,以舞蹈和歌頌的形式傳達藏族人民的內心所愿。根據傳說之中所述,是米拉熱巴為了解救藏族人民,取大象身體上的部位做出精美的樂器,以大象的毛皮平鋪于地面,米拉熱巴以獨特的舞蹈形式在毛皮上進行祭拜,為藏族人民祛除災難、祈福吉祥、五谷豐登。因此,熱巴舞藝術從古至今一直被藏族人民世代相傳,從宗教祭儀活動逐步流傳于人們的生活習俗之中,從而在藏族各地域廣泛流傳,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族熱巴舞在傳承發展和衍生中吸取了濃厚的宗教文化、古象雄文化和民間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F如今有眾多舞蹈藝術創作都取材于藏族舞蹈,表演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本文所分析的舞蹈《天地間》由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編創,該舞蹈以表演熱巴舞為主,通過擊響熱巴鼓,述說舞者心中所愿,表達女子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一)通過動作“靜態”與“動態”相呼應提升美感
“靜態”與“動態”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相互呼應和雙向逆轉的過程,形成靜動剛柔的美感。動作的“靜態”由熱巴鼓與舞姿形態的結合,形成造型,以手、頭、胸、腰部位形成圓弧狀的定點造型,通過控制鼓位的低、中、高方位,位于特定空間上在靜態中刻畫出造型的形態美。舞蹈的“動態”以橫向流動呈現鼓技的流暢度,如三點鼓扛鼓轉,運動軌跡為立圓,再將熱巴鼓纏繞于身體周邊,上自頭頂上方,下至腰部以下,動作順序為九位鼓、五位鼓、八位鼓、九位鼓,不斷在立圓軌跡上循環轉動,以動態形成視覺上的圓形美。
“但舞蹈動作的本質是運動,是流動,只有靜止的姿態與運動著的動作才能構成完整意義上的舞蹈。”“動態”動作的存在,使“靜態”的鼓位定點造型,與“動態”中的鼓技相互呼應,更能增強作品的活躍性,具有藝術表現力和技巧能力。所以舞蹈動作多以“動態”動作聚焦于錯綜復雜的技術技巧中,維持作品的高漲,但在表演中卻往往忽略“靜態”造型的出現,使視覺美感和內心情感上難以得到沖擊與對比。旨在作品中展現出動靜合一的狀態,增加視覺上的動力感,不是單層面地表現動作,而是在擊打熱巴鼓時,通過“靜態”造型的蓄力與遞增,為擊鼓動勢做準備,讓身體在“動態”中得以釋放,在作品中體現呼應關系,展現激越昂揚的擊鼓動作。在“靜態”中勾勒出動作姿態的層次美,在“動態”中產生視覺上的動力感,“正所謂動有動的神韻,靜有靜的凝眸,動與靜的相互組合,相互聯系構成了舞蹈中‘動靜皆大美的意境’”。有了相反動勢的支撐,才更好地呈現舞蹈形態的起伏與變化,從而提升出美的流暢線條。
(二)通過鼓技“翻鼓”與“甩鼓”的動勢凸顯情感
作品中的“翻鼓”與“甩鼓”動作,是在熱巴舞女子鼓技中較為常見的兩個技術動作,多出現于作品的高潮舞段中,舞蹈中動勢常在,動勢先由心象形成情,再由情轉為形,形以銜接轉為舞,而動勢與姿態結合成動態,最后動勢回歸形態至結束,動作形成閉環,而情感隨之起伏,通過鼓技動作延伸情感線。第一是翻鼓動作中涵蓋鼓點節奏和手腕勁力,如上下翻鼓、一點鼓翻鼓轉、六點鼓左右翻鼓轉、圓胸翻鼓、側身翻鼓等技巧動作,其中上下翻鼓動作,首先上翻鼓以左手臂向內擰,動勢向上,此時內心情緒隨之向上揚起,表達激越的情緒。其次在下翻鼓時則左手臂外擰,動勢向下,此時內心情緒隨之向下沉落,將轉換為沉穩的情緒。第二是在甩鼓動作上,可融合不同鼓點節奏與技術技巧,如左右甩鼓、上下甩鼓、甩鼓翻身等技巧動作。通過旋轉增加低、中、高空間的流動,不斷強化甩鼓力度的小、中、大,從而遞增式地甩出壓抑內心的情緒,以心為眼,表現內心的渴望,使情緒在鼓技難易度的遞增而受感染。
在翻鼓與甩鼓的交匯中,延伸出不同的情緒情感,通過手腕的旋擰和手臂的擺旋,使鼓面不斷輪回翻涌,呈現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生命在不斷繁衍生長的狀態,仿佛看到內心無聲的吶喊,飽含愿景,將心中情思通過鼓技動作滲透于作品中,以擊鼓起舞造就個體生命的延續,延伸至內心情感。通過不同動作的強度與幅度,對動作所產生的內心情緒情感進行分析,再外化于技術技巧動作中,作為發展情緒的推動作用,在交匯中更好地延伸內心情感。
(三)通過擊鼓“力度”與“節奏”的碰撞營造意境
作品中熱巴鼓聲是通過擊鼓的“力度”和“節奏”碰撞后產生的聲勢,以此增加舞蹈作品的聽覺感受、豐富意境的想象空間。“在舞蹈作品中,以經過提煉美化的人體動作,創造出的一種情景交融,并能引發觀眾豐富的藝術聯想和想象的藝術境界?!蔽璧钢械那榫掣惺芸梢詮囊曈X、聽覺、觸覺中引發想象和聯想。
首先在視覺層面,舞者通過快節奏強擊熱巴鼓,動作的氣勢加大,產生強烈的對抗感,而此視覺畫面會給觀者一股強勁的生命力。舞者通過旋轉與跳躍等技巧性動作過程中擊鼓,不停止地變換擊鼓“節奏”和擴展肢體“力度”,以身擴力使鼓聲在空中飛舞,形象地展現熱巴舞在緊密的“節奏”中釋放情感,引導觀者進入喜悅歡快的情境氛圍,使舞者與觀者處于激動翻騰的情境中。其次當“力度”與“節奏”處于舒緩狀態時,速度隨之減慢,轉入沉穩氛圍,由身體“節奏”創造出對生命渴望的情感,通過慢流動步伐與輕敲熱巴鼓的動作予以呈現。此時的鼓聲“節奏”最為悠揚、厚重,以輕柔的“力度”代表生命可雋永綿長,形象地刻畫人類與熱巴藝術的生命在不斷輪回,即使改變“力度”與“節奏”,仍然充滿熱巴舞的力量與朝氣。此時的熱巴鼓好似在遼闊的大地上探尋,以緩慢的步伐和凝重的眼神展現,似乎在悠揚的歌聲中尋找心中的光,映射出舞者心中的信仰,體現熱巴藝術在遼闊的凈土之上擔當著厚重的力量,賦予人類在天地之間頑強生存的永恒信念,感恩大自然所給予的生命之源,得以在特殊環境中生存與發展,是將“力度”與“節奏”碰撞后營造出作品獨有的意境。
二、以表演方式體現舞蹈的共振與共鳴
(一)身體與道具發生的共振現象
在物理學中,共振是指一個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比其他頻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動的情形,當兩個或多個物體的振動頻率相同時,它們之間會發生力度的傳遞,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共振。因此共振現象在舞蹈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舞者的身體和道具,當舞者使用道具擊打時,道具會產生聲響,從而形成共振和共鳴,舞者通過調整道具的使用來干預共振和共鳴效果,進一步豐富舞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調動舞者和觀者之間的共振。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增強了舞蹈的藝術表現力,還使舞者和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舞蹈的情感抒發和藝術魅力。
(二)身體動作與擊鼓節奏同頻共振
身體律動與鼓點節奏的同步配合,使在運動中迸發出身體能量?!拔璧甘侨梭w運動,每一動作都是時間的占有和持續,時間的推移,動作的不斷出現,不斷消失,這一時間與音樂節奏有密切關系。”因此,在運動過程中,舞者需使身體動作與擊鼓節奏處于同一頻率內,使道具受到身體律動的影響后產生共振,所以需將動律和鼓點節奏契合到位,從而引發和諧的共振現象。
表演前需要開展身體律動的專訓,對鼓點節奏產生了敏銳的身體反應,通過兩者結合后,呈現聽覺和視覺的協調畫面。首先在視覺上,因為動作力度的強弱、能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都不盡相同。通過訓練身體律動嫻熟地支配道具,使道具的空間變化速度與身體律動處于同一頻率,無論舞者身體律動快或慢,所產生的繞鼓速度也隨之變化,最終達到鼓身合一,形成視覺沖擊的畫面。其次,在聽覺上也會產生不同聲波振動,身體的運行力度決定了擊鼓音量,從而產生聲音的高低與強弱的對比,如擊鼓的方式有敲擊鼓邊與鼓面,當動作敲擊鼓邊時,聲音清脆而微弱,則動作舒緩輕柔。當大幅度動作敲擊鼓面時,聲音洪亮有力,動作則舒展有力,舞者可通過聽辨聲音特征,以此判斷身體與道具共振后聲響的不同之處。因此在舞蹈中身體律動與擊鼓節奏密不可分,通過喚醒和調動自身的行為方式,最終使兩者在同一頻率上運動,從而共振出舞者與觀者內心世界的精神共鳴。
(三)動作協調與心理情感同頻共振
在表演作品《天地間》的過程中,舞者通過身體姿勢的變化擊打熱巴鼓,使動作與內心產生共振現象,以此表達內心堅韌的生命力。由于熱巴舞技能性較強,所有訓練也要強,才能達到動作的流暢性,需保持兩者緊密的和諧性,從手持熱巴鼓親密觸覺開始,同時激發身體的內心情感和外在動作,使身體與鼓融為一體,呈現動作的協調性,在同頻中產生互相聯結,以此更好地抒發自身內心情感。
在練習期間,舞者要注重身體與道具之間的協調性,當同一個舞段中雜糅了高難度的鼓技動作時,須避免心態過度緊張造成的動作僵硬,先嫻熟地掌握身體與道具的協調配合性,在表演中聯想情節段落,并在腦海中產生畫面,拋開“動作做不好的話該怎么辦?”等緊張心理,才能由內而外抒發動作情感。在持鼓時,由于動作的不協調會使內心情感過度緊張和恐懼,需要調整不協調的身體行為習慣,找到鼓和手臂共同平衡的主觀意識,主要以手腕力道嫻熟地控制動作的姿態與平衡。使身體與道具協調合作,處于共同的頻率中共振出激越的情感,使身體動作予以表達內心情感,以共振啟動身心,從而引發道具振動后的激越情緒。
因此在復雜的技術技巧中,隨著動作節奏的增快,鼓聲和內心情感同時加速上漲,所擊發出的鼓聲激越飛揚,進而激發舞者與觀者內心情感的起伏波動頻率,產生同頻共振。舞者應把身體與道具內化于心,通過身、鼓、心共同振動,互相纏繞與影響,以鼓舞人心振發出無限豐富的民族情感,仿佛是內心祈禱的語言,祈禱生活吉祥如意,刻畫出藏族人民外強內韌的精神特點,讓熱巴舞與鼓聲在人、天、地之間響徹云霄,這是對大自然亙古不變的感恩,也是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三、結語
熱巴鼓是熱巴舞表演的主要道具,“鼓”是能給人們帶來吉祥與歡樂的一種功能,熱巴鼓在身體動作的力度、幅度、速度加持下,以鼓做舞進行表演,以鼓舞振奮人心,因此熱巴鼓在舞蹈表演和訓練中產生重要作用。分析作品《天地間》中的動作特征,首先舞者需親自表演作品內容,以自身的感知和體悟探究藏族舞蹈的表演藝術特征,舞者更需具備豐厚的審美文化底蘊,關注其藝術的獨特表現。通過結合藏族舞蹈的藝術特點與自身表演體悟,進一步分析舞蹈形態、技術技巧、道具特色等動作特征。其次在實踐表演中透出身體內外的共通特點,結合作品加以分析,分析作品動作的對比關系,在關聯中尋求動作之間存在的關系,引發自身的情緒情感,以身心合一才能更好地詮釋作品的表演內涵和完整性。最后從個人切身體悟為出發,由肢體能量創造鼓點節奏,通過鼓面與鼓槌的撞擊,因而引發一種人體與物品同頻共振的現象特征,最終使兩者產生緊密的聯結性,碰撞出時代的火花,增強表演者舞臺的魅力。
(作者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