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3年11月30日,由遼寧省政協支持,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民革遼寧省委員會、遼寧省商務廳主辦,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遼寧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大連市政協、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億達集團、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東北財經大學東北全面振興研究院協辦的“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2023東北振興論壇在大連成功舉辦。以下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發言實錄。
〔關鍵詞〕東北振興;向北開放;遼寧港;新東道;市場化
五年前,即2018年12月,在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東北振興論壇”上,筆者提出了一個“中國向北開放”的想法。十幾天后,2019年1月9日,新華網作了報道,題為《抓住有利時機,推動向北開放》。2020年,此文被收入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組織撰寫、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東北振興研究叢書”之《中國東北轉型通論》中(作為對外開放部分的“相關鏈接”)。
2023年9月7日,中央領導在黑龍江座談會上作出“向北開放”的決策,現在東北正在貫徹落實中。
為了貫徹落實取得成效,我先談談自己當初提“向北開放”的三點內涵:一是著眼于整個中國(當然重點是東北),而非僅僅指黑龍江一省;二是“中國向北開放”應面向東北亞,而非僅僅面向俄羅斯一國;三是在我的“向北開放”思路中,還包括由中國東北港口——或借用俄羅斯港口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或借用朝鮮港口如羅津——出發,通往北冰洋,從而連接到歐洲。因此,我提請注意,在貫徹落實中,切勿把“向北開放”戰略狹隘化、簡單化。全面準確把握為好。
今天在大連研討如何落實“向北開放”,我想把重點放在東北,特別是遼寧省如何鋪陳上。在前一段調研基礎上,我在此重點提出“遼寧港、新東道、市場化”——東北“向北開放”三建議,與大家討論。
一、發揮遼寧港在“向北開放”港口(含“意向海港”)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為什么我用“意向海港”一詞?為什么我講遼寧港要發揮“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一)從我對黑龍江、吉林兩省調研情況來看
黑龍江省已瞄準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港作為樞紐口岸。因為經國際協商,中國海關總署已發布公告: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可作為中國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但我在調查中發現,從我國邊境口岸綏芬河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出境200多公里的鐵路“不同軌”,而換軌則很麻煩。況且利用跨國港口,也有一種“不自主”之感。
所以,2023年9月,在哈爾濱“2023中國企業家太市日島年會”上,我在所提《關于黑龍江暨哈爾濱向北開放的八條建議》中,就包括修建綏芬河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同軌鐵路”提出建議。這是黑龍江。
吉林,現在沒有“出海口”,但是,歷史上中國與俄羅斯的約定中,中國是有圖們江出海權的(即“中國船只可自由出入圖們江口”)。34年前,在我與戈曉宇合寫的《積極創建“遠東跨國經濟特區”》(載1989年5月9日香港《經濟導報》)一文中,提及琿春出海口問題,但因各種原因,一直沒有落實。建議吉林向國家上報并進行國際磋商,落實我國延邊州琿春一帶圖們江口“出海權”(日本海漲潮時約15公里),以解決吉林“出海口”問題。
另外,我在調研中聽到,有人建議在吉林出海口未解決之前,調整行政區劃,即把遼寧的丹東劃歸吉林省。筆者認為在中國目前情勢下調整行政區劃,不可行。
既然,上述“意向海港”遠水解不了近渴,且水量也不足,我認為,可靠的辦法,是發揮遼寧港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二)遼寧港的總體情況及在東北亞的作用
現在遼寧港的總體格局可概括為“一中心兩翼”。
遼寧港以大連港和營口港為中心,以丹東港為東翼(黃海翼),以盤錦港、錦州港、葫蘆島綏中港為西翼(渤海翼),大體上與遼寧省委提出的“五點一線”相呼應。
據我調研所知,現遼寧的港口絕大部分隸屬于“遼港集團”。該集團由央企招商局集團與遼寧省人民政府合作,于2019年1月在大連掛牌成立。遼港集團現有資產總額近1600億元,從業人員近3萬人,已有“遼寧港口股份”A+H雙融資平臺。全集團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74個,已與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300多個港口互通往來。
最近,中日韓外長舉行會議,雖然一方面彼此一些矛盾尚未解決,但另一方面,緊張關系多少有點緩和,起碼經濟貿易還要繼續交往,在這個大背景下,遼寧港在東北亞作用不可小覷。
(三)促進遼寧港改革發展的兩點建議
一是體制改革方面。據我所知,遼寧港群中,丹東港過去曾有民營資本,后來由于多種原因,在改制中民營資本“離場”。現在錦州港雖有民營資本,但整個遼寧港呈現“民資微弱”狀態。同時,央企在與遼寧合作格局中,遼寧的地方資本比重也較低。因此,我建議,首先,重新吸收民營資本進入遼港集團,優化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產權結構;其次,擴大遼寧地方資本在“遼港集團”產權結構中所占的比重。
二是港口發展方面。我在吉林調研中發現一個問題:吉林的貨不走遼寧港,而跨過遼寧去天津港,“舍近而求遠”,為什么?調研反映是因為遼港集團的價格高,而且服務也不周到。因此,建議遼港集團調整相應價格,并進一步改善遼港的服務質量。要定好位,遼港不僅是遼寧的港,而且是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港,應為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做好“周到的服務”。
二、建設東北東部第二條南北通道——“新東道”
抗戰時期,東北有個“東邊道”(修建計劃),打算以安東(現丹東)港為起點,經寬甸、桓仁、通化一直到延吉附近的“圖們”,但實際未完全展開實施。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東北東部鐵路引起重視,現在有一條斷斷續續的東部鐵路(框架),但很不完整,更不適應新情況。
我所說的“新情況”,目前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在東北三省的東部,有一條“長白山西麓經濟帶”,已開始活躍(在東北,我就住在長白山西麓安圖縣小鎮,情況熟悉,且有切身體會);
第二個,現在,吉林從圖們江出海有困難,需要有一條吉林和黑龍江東部通往丹東港的鐵路,以“通江(鴨綠江口)達海(黃海)”;
第三個,沈陽經通化市至長白山管委會駐地(二道白河)的高鐵,2025年即將通車。這就意味著“新東道”(中段)即通化市至長白山段已經修好,可以借用,只需修建完善南段、北段即可。
“新東道”的南段和北段建好后,我們就可以遼寧大連為起點,經莊河、東港到丹東;再經寬甸、桓仁進吉林省;再經通化、白山市的撫松,到長白山(二道白河鎮)及延邊州(延吉、圖們、琿春),爾后進黑龍江省,到牡丹江市,與綏芬河口岸相接。這就成為“東北第二條南北大通道”。
如果考慮到西部的大慶至錦州通道,這樣,大東北(含內蒙古東5盟)就可形成一個“川”字形“南北大通道格局”,這對于“中國向北開放”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
三、市場化:重在“基因再造”,推進所需的市場化進程
我國特別是東北地區的體制“基因”有問題。因為,傳統理論認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其基本觀點是“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水火不容”,骨子里是“反市場”“反商品經濟”的,主張實行“計劃經濟”,造成我國經濟體制“先天不足”,尤其東北問題更嚴重。我在專著《中國東北轉型通論》一書提出東北計劃經濟三個“最”——“引進最早,退出最晚,影響最深”。
現在東北的市場化水平如何?據王小魯《分省市場化研究報告》,遼寧在中國的第二方陣中間,排全國14—16位:吉林在第二方陣和第三方陣之交處,排全國20位上下:黑龍江在第三方陣,排全國22—24位。本來我國市場化就有短板,東北三省的短板更短。
下一步,要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重點把握六大市場:一是勞動力市場(戶籍制度、技能技術評價),二是土地市場(三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地、宅基地),三是資本市場(股票、債券、非標資本市場),四是技術市場(職務發明成果的產權界定),五是數據市場(“國安”和“隱私”以外的“雙軌運行”),六是管理要素市場(即企業家市場)不可或缺,必須建立。
正是在要素市場化改革研究基礎上,我形成自己關于東北開放的一個觀點:“欲構建向北開放新高地,必須形成東北要素流動樞紐地。”考慮到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戰車”將向“要素市場化”推進的大勢,建議東北打造一個“東北亞國際要素產權交易市場”。具體設想六點:
(1)地點:可設在沈陽或者大連(因大連商品交易所已經成立三十年,具有市場經營經驗)。
(2)對象國:主要面向我國國內及東北亞其他五國(不只是與俄羅斯合作)。
(3)資本:可以是中方獨資,也可以是幾國合資聯辦。
(4)交易品種:主要是要素產權(包括礦產權、技術產權與人才、碳產權、數據產權等)。
(5)操作:開始階段可從部分要素產權品種切入,逐步擴大,循序漸進。
(6)長期目標:讓資本、勞動力、土地(包括地下資源)、技術、管理、數據等各種要素,向中國東北和東北亞相關地區流動,重點是要使中國東北成為要素流動的“樞紐地”。這只是個人的一個構想,供國家有關方面參考。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